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适应引领新常态 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16-12-05)

                                                                                                                                     李鸿忠

  就省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我强调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问题,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原则,这深刻体现了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认识到事物运动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
  1.持续提升发展气场,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这次会议是在我省“十二五”发展即将胜利收官、“十三五”发展大幕即将开启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湖北的发展气场正在不断升腾,荆楚大地的发展“灶台”火旺汤沸。国生同志在安排部署经济工作时提出,明年我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安排在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这些指标都采取了比较高的上限,并且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同,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提升了发展气势。会后,各地各部门要延续会议的气场和热度。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首要的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充分认识发展第一要务的精神实质。
  2.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特别是提出了“十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部署了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些都是经济工作战术重点的调整,隶属于发展第一要务这个总抓手、总任务。无论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发展第一要务的子系统、子项目,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在面对不同发展阶段,面临思路调整的情况下,不能因为过多聚焦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忽视发展第一要务这个总根本,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最近,省委、省政府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推出“421”产业集群发展计划,省级财政拿出400个亿,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投资机构等定向募集2000个亿,力争拉动社会投资1万个亿。这项决策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赞同,认为非常及时、手笔很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这些年的发展作为基础,我们财政的400个亿是难以拿出来的,再会过日子也积攒不出来。今年,预计我省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000亿,如果按照增长17%测算,将净增长500多个亿,实施“421”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就有了财力支撑。
  3.完成明年经济工作任务,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我们提出明年经济增长9%左右的目标,主要是按照“可行性、可能性、可努力性”的原则来确定的。可行性,就是根据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发展机遇来判断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各地可以根据发展条件和具体实际确定不同的发展速度,有的地方可以高一点,有的地方可以低一点。湖北具备坚持“1.5系数”发展的实际基础和增长潜力,发展速度快一些是完全可行的。可能性,就是虽然明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是从湖北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具备的发展条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延续的发展态势来看,从战略机遇、投资拉动、产业培育等各方面条件和基础来看,达到这个增长目标是可能的。可努力性,就是要跳起来摘桃子,确立的工作目标不是稍微一踮脚就可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达到。大家在会后就要奔赴工作一线,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对于各地提出的一些项目倾斜、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建议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将照单全收,认真研究,符合条件的坚决支持、尽力安排。我们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的目的就是着力培育湖北产业,各地只要有好项目,只要布局在湖北,不分层次级别,省里都将予以支持。总之,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可行性、可能性、可努力性三者结合的结果,关键在于努力。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潜力,切实挖掘湖北科教优势、生态优势、市场优势,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每一位群众、每一名创业者、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明年发展任务和“十三五”规划目标。这里要再次强调,我们不会简单以GDP论英雄,但要坚持以绿色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论英雄,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业绩论英雄,这一点将坚定不移。

  二、以“质、绿、新”统领湖北“十三五”发展目标
  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四大目标,提出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提出要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以“质、绿、新”三字统领“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
  1.要以质为帅统领四大目标。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八字目标,前提是以质为帅。一要把以质为帅体现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从目前情况来看,要真正做到以质为帅,关键是要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到2020年,即使在面上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如果山区、湖区还有几户贫困户没有脱贫,那么精准脱贫的任务就不算全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算完全实现,就是没有以质为帅,仍然是低质量、低水平的小康社会。二要把以质为帅体现在争先进位上。“十二五”时期,湖北经济总量连续赶超了3个省,工业发展超过了4个省,“十三五”时期还要继续争先进位。这个进位必须是以质量为统帅的,是绿色的、结构合理的、优质的,不是简单的排位提前。三要把以质为帅体现在晋级升级上。湖北经济总量处在全国“第一方阵”,但“第一方阵”不等于“第一梯队”。当经济达到一定量之后,如果经济结构不能提挡升级,经济整体素质、综合竞争力不能相应提升,即使进入了“量”的“第一方阵”,也不一定能跻身“质”的“第一梯队”。必须把重心放在结构优化升级上,无论是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的结构,还是创新开放、综合竞争力的结构,都要力争进入“第一梯队”。到那个时候,湖北的经济总量也许会在某些发达省市之后,但“质”的水平要达到同等层次。2004年的时候,深圳经济增速开始趋缓,当时武汉、沈阳、宁波、青岛、杭州等地追赶很紧,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被这些城市赶超。面对这种情况,深圳提出要推进“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质量深圳”转变,战略重点转向拼质量、拼结构。现在看来,这个战略是成功的,深圳稳居一线城市前列,靠的不是总量,而是质量。湖北具备科教资源全国前三甲的优势,如果真正把经济发展和科教优势结合起来,到“十三五”末,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提高方面就能进入“第一梯队”。在以质量竞争为重点的阶段,总量少一点、差一点不要紧,这是时代分化现象,我们追求的是以质为帅。四要把以质为帅体现在奠基上。奠基,就是要考虑到后小康时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个时候的持续发展靠什么?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在实体经济、工业、制造业方面要奠好基。这是长远的、战略性的目标和举措。如果没有这个奠基,我们忙完“十三五”,下一步的发展可能会难以持续。今天听取各组汇报时,很多地方都提出,要高度重视实业、工业,讲得很有道理。这是财富之源,是持续获得发展动能、奠定发展基础的关键所在。
  2.要以绿色统领“十三五”发展。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特别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绿色统领“十三五”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时期,我们提出“绿色决定生死”,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十三五”时期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期,经济要向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化,特别是结构方面要绿色化,更加注重“绿色GDP”,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死底线,保持发展的底色,提升发展的“绿化度”。要以绿色发展为统领,协同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我们也要对照检查和反思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找准、调校城市发展定位,更加凸显山水特色、生态自然特色和荆楚文化特色,以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实践、新作为,为我省新时期城市发展打下深刻的时代印记。
  3.要以新应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问题。经济新常态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阶段性的、历史性的,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极为重要。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各地情况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认识、适应了新常态,而且开始引领新常态。第二类是认识还不到位、适应不太主动,正在消极被动适应。第三类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行动上逆向而行。湖北这些年就是按照第一类要求努力的,反复强调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绿色决定生死。“十三五”时期还要继续按照第一类标准去做。一要“更新”。老一套适应不了新常态,就像老的兵器库里选武器,即使十八般武艺练得都很好,但一遇到新招、新术、新对手,就会很快败下阵来。针对“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我们要以新常态、新思维解放思想,以新思维、新理念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二要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搭建载体,为各类创新创业者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三要出新。要干出新业态,展现新作为。“十三五”时期,如果我们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不能有所作为,后小康时代就会动力衰减、就会掉队落伍。因此,在谋划和推进“十三五”发展中,我们要有新招,作出新的安排,争取新的作为。比如,我们加大推进力度,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就是为了以新的作为、新的招数为后小康时代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切实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在此次会议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提出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在这么多重要场合密集强调这项工作,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当前形势下的中国经济而言,意义更是重大。这次会议已经明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省明年乃至“十三五”时期经济改革的重头戏,是必须“下重手”的工作,要抓好抓实。
  1.要将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瞄准的目标。我们要针对当前面临的两大困境,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稳固动力支撑。
一是针对资源环境支撑难以为继的问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资源环境难以为继的实质,是要素生产率水平太低、层次太低,对有形要素要求量大,对无形要素利用量少。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每一亩地、每一吨煤、每一度电都存在效用流失,或者即便是使用了更多的要素资源,也难以生产出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所需要的优质产品,最终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比如,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日本产保温杯普遍比国产杯价格高,但销路却更好。仔细比较,国产杯可能更重、使用的钢材更多,但是保温效果却远远赶不上日本产的。这样的要素使用水平,造成资源能源浪费,有效供给不足,自然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优化要素配置,激发要素活力,通过创新要素组合、提升要素利用效率,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
  二是针对老一套调控措施已经过时的问题,优化产业体系供给结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越过了产品供给“有没有”、“足不足”的阶段,面临外需空间不足、内需潜力释放缓慢的困难,简单的刺激性政策带来的低端产能扩张,只会给经济带来更重负担,依靠增加投资改善总需求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必须把重点转移到解决供给“好不好”的问题上来。否则,产能是出来了,资源却被大量浪费,厂家生产原来的产品,消费者还是买国外的产品。化解这一困境,必须加强结构性改革,特别是瞄准实体经济、瞄准制造业,抓好产业创新,优化产业供给结构。要将扭转“供需错位”、“供给老化”局面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瞄准旧领域、旧市场,加快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依赖等困境,使“老产业”焕发“新活力”。要对接新产业、新业态,引导海洋装备、航空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正在大力实施的“421”工程,就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的重大措施。
  2.要将做好“减法”“除法”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我们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这“三去一补一降”重点是做“减法”、做“除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并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做好“加法”和“乘法”,大力培育有效供给,激发正向动力;又要做好“减法”和“除法”,善于化解存量阻滞,增强反向推力。从以往的发展实践来看,我们的干部做“加法” “乘法”是比较擅长的,现在要重点在做“减法”“除法”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果断去产能,处置好“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那些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企业,它们缺乏有效产品,创造的GDP往往都是无效GDP、成本大于收益的GDP。处置“僵尸企业”,不仅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实现市场出清,更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个问题,必须有清醒认识,要大力推进、大刀阔斧、果断处置,用今天的“小震”化未来的“大震”,切不可短视躲避、踟蹰不前,甚至阳奉阴违。要坚持精准处置,在具体处置过程中,必须做好“僵尸企业”的甄别工作,不能把那些只是面临短期困难、但成长性很好的企业当作“僵尸企业”,对这些企业,该支持的还是要继续支持。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采取兼并重组的办法处置“僵尸企业”,给他们找一个“好婆家”,给员工留一条好出路,避免产生激烈的矛盾和问题。
另一方面,要切实减负担,帮助企业轻装前行。要真正将“企业家老大”理念落在实处,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在行政收费方面,能取消的一定要彻底取消;在企业支出方面,能降低的一定要降到最低;在融资、产业配套、库存消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该出台政策一定要出台政策,能创新举措一定要创新举措,能马上做的不要耽搁;在服务方面,能让企业一次办好的绝对要一次办结,这也是成本,是企业经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东湖高新区大力推行政务改革,出台了很多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有效举措(见本期《谷优育来百花艳》一文——编者注)。各地各部门要持续深化改革,加快企业减负进程,以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要把发挥湖北优势潜力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点。我们在供给端的潜在发力点很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将释放发展优势和潜力作为重要基点。
  一要挖掘产业供给潜力。湖北产业基础扎实,供给端潜力巨大,产业供给优势可以追溯到晚清张之洞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湖北作为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在全国工业总盘子中的比重最高时曾达到4.9%,但一度落后的工业结构也曾让我们的占比低至2.3%,降低了一半以上。近年来,我省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供给端持续发力,工业占比上升到3.7%,但要恢复我省在全国工业制造业中的最高比例,还要继续挖掘潜力,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我省供给端潜力,加快供给结构调整,提升供给质效,推动产业振兴。
  二要发挥创新要素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这意味着高端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作为科教人才大省,我省创新要素丰富,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创新要素资源整合,以激发创新要素活力为牵引,全方位提升要素效能,促进潜在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以问题为导向做好城市工作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是改革开放37年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存在贪大媚洋求怪、去乡愁、去中国传统文化、城市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1.理念为先。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破解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很多重大的城市发展理念。比如“极限理论”,对我们就很有指导意义。“极限理论”强调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无论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要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不能无限扩张。“极限理论”的实质就是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前,省委、省政府在宜昌召开了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现场会,宜昌市做了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度契合。武汉市编制《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将城市发展从2049年倒推到现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武汉、宜昌等地的经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城市建设要倡导后现代、绿色生态、可持续理念,要尊重自然历史风貌,要加强自然、生态资源管控,要禁止填湖造地、开山破路等破坏性建设,要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规划统领。规划是城市建设之本。我们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搞建设,不建设没有规划的建筑。要完善规划体系。2012年,我省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编制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要在此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全域规划、多规协调”的要求,着力加大跨区域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乡镇全域规划以及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力度,建立具有湖北特色的城镇发展体系,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要推进“多规合一”。规划本来是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顶层设计,但现实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规划“打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央对此作了特别强调。我们要积极开展省域、市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增强规划的协调性、兼容性、互补性。要“刚性”实施规划。规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张书记定了规划,李书记推倒重来,导致“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个新区”。地方制定的规划,要以法定程序确保执行,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地方党委政府要掌握“规划权”、“环保权”、“土地权”,把规划、环保和土地的审批权力牢牢抓在手上。别的审批权力可以放,但规划、环保和土地的审批权力不能下放。一个城市的面貌如何,体现的是书记、市长的水平,不能将责任都推到规划局长、建设局长、土地局长身上。各地党政主职要切实担负起城市规划建设的主体责任,勇于担当、敢抓敢管,拿出更多优秀“作品”。
  3.以业兴城。城市发展关键在“市”,没有“市”就没有“城”。换言之,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城市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有些地方有“城”无“业”,最终成了“死城”“空城”“鬼城”,美国底特律的衰落就是一个例证。这些年,我省城镇化建设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以业兴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监利的“福娃模式”,就是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城镇建设,实现了企业和城镇一体融和发展。在城镇化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产业对城市化的支撑,坚持经济发展与功能完善并重、生产与生活并重,注重加快就业容纳能力强的产业发展,如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深加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实现城市和经济协调发展。
  4.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文化传承着城市的历史,体现城市的品味和特色。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通病就是缺乏文化特色、千篇一律。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文化自信开始。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源泉上看,中华文明在2500多年前就是世界轴心文明之一,因此,我们要有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从建筑开始。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统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建筑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也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共同记忆和身份凭证。后人考察我们,最直观的就是考察我们拿出的建筑作品。城市建设中,我们要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传承和弘扬荆楚文化。湖北人杰地灵、文化昌盛、底蕴深厚。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东风汽车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在城市建设中,要更加重视从实际出发,保持和发扬自身的文化底色,精心呵护文化遗存,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凸显优秀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我们不能把城市变成外国设计师展示“奇思妙想”的赛场,任凭他们试验。我们要借鉴国外城市建设有益经验,但不能丢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万达投资建设的汉秀剧场、电影乐园,就吸收了红灯笼、编钟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彰显了荆楚文化特色。
  五、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
  近年来,我省“三农”工作成绩突出,今年粮食又实现大丰收,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越是在丰收的年景,越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懈怠,要充分认识我省“三农”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继续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1.突出“三农”之重。重,是重者,是抓“三农”工作的主要人、关键人。“三农”工作必须重者重之,而不能轻者重之。谁是重者?主要就是今天会议在座的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解决“三农”问题,抓好“三农”工作,一定要从在座各位“重者”开始,持续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凸显 “重中之重”的地位,持续发挥 “重中之重”的作用。我们务必清醒认识自身的重者身份,始终坚持把“重之”作为长远事业,“重之”于落实、“重之”于投入,不能“重之”于口头、“重之”于文件。
  2.补齐“三农”之短。我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但“三农”问题依然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木桶”的“短板”。承认“短板”并不等于否定成绩,而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认识我们在精准扶贫、农田水利、农村改革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补齐“短板”、伸长“短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三农”基础。
  3.绘就“三农”之彩。审视“三农”这块短板,它也有着超长之处、精彩之处。近年来,我省“三农”工作为全省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已经超过钢铁和汽车产业,成为我省第一大加工业门类,成为与我省农业大省地位相符的产业老大。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的农村改革、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无不与“三农”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巧扬“短板”之长,善避“短板”之短,湖北“三农”将在“十三五”时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一定能绘就更多更好的 “三农”之彩。
  4.把握“三农”之要。“三农”之要,是重要的要、要点的要。民以食为天。这个“天”最大,关系到国民生计、社会稳定,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我们不能因为刚吃几天饱饭,就觉得粮食充足了,就轻易动摇“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样必然会伤了粮食,伤粮就会伤农,伤农就会伤心,最后伤的是党的执政根基。饭碗攥在别人手里,就等于没有饭碗,真正到粮食短缺的时候,给别人修再多高铁、电站,也换不来别人的一粒大米。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时刻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个“三农”之要,从战略上看战术,在战术中见战略,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落实粮价调整、稳农稳耕等具体战术举措,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是发展的落脚点,共享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下大力气、花大力量定规划、谋发展、促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
  1.牢记“六民要旨”。在民生问题上,要经常读一读、看一看“六民要旨”,尤其要牢记“民愿民盼是方向、民富民惠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坚持共享发展,要特别注重大多数人的共享、普通人的共享、基层干部群众的共享、弱势群体的共享。比如,在推进农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同时,也要关注城市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他们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要保证城市贫困人口与农村贫困人口共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精准扶贫要不落一人。有一次我走进一位老大娘家里,看到的生活状况和我40多年前在农村见到的境况几乎差不多,心情难以平复。这些极贫极寒群众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都是需要我们倾心帮扶的对象。要扪心自问,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失职和疏忽?在民生问题上,一定要讲党性、讲公仆意识、讲“六民要旨”。
  2.突出民生重点。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锦上添花”固然有很多文章可做,但“雪中送炭”更为重要。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还很困难,他们亟需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才能实现共享目标。要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和城市居民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当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予以解决。要解决脱贫问题,就要解决教育问题,推进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高度关注学生生活、健康、医疗等各方面问题,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担当主体责任。据一位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反映,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干部上过他家的门。这值得我们各级基层组织、各级干部好好反思。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态度和实力是两回事。有些限于财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客观条件等原因,未能解决好扶贫脱贫问题,是实力问题;但因为庸政、懒政、怠政等主观原因,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则是态度问题、工作作风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尽管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但决不能忽略这些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要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困难,这既是帮助他们早日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须之策,也是实现湖北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七、始终铭记安全生产大于天
  今年以来,全国陆续发生一些重特大安全事故,如“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天津塘沽“8.12”爆炸事故、深圳重大滑坡事故等。我们要从这些安全事故中汲取教训,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做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讲安全生产大于天,这个“天”,就是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在安全生产问题上,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把隐患当作事故来处理。凡是在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的,必须按照安全生产事故予以处置。隐患是未发事故,可以从轻处置,但不能免于处罚;已经发生的事故,要严格按规定处理。要继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特别是充分运用暗访等工作手段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要以“四铁”精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一是铁面对待。面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要“板起面孔”、严肃对待,这是主动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姿态,是积极担当安全责任的体现。二是铁腕处理。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就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绝不姑息、绝不纵容、绝不容忍。三是铁规执行。坚决依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制度,按照铁的规矩和铁的标准作决策、抓工作、谋发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治要对号入座,不搞变通和疏通。四是铁心防范。中国有句老话,“义不理财,慈不掌兵”。在安全生产这条特殊战线上,如果没有铁石心肠,不敢坚持原则,讲 “义气”和“仁慈”,就会埋下事故的祸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谨记,安全生产大于天!
  八、以全面从严治党筑实坚强保证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清形势、迎接挑战,改进作风、提升能力,全面从严治党,为顺利完成这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推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保证。
  1.做好艰苦奋斗、戮力奋战的思想准备。“十三五”发展之战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决战,必须决胜。我们对打赢这场战争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十三五”发展目标和明年经济工作各项任务决不会轻而易举实现,前进道路上必定困难重重、忧患相伴、充满艰辛,必须做好艰苦奋斗、戮力奋战的思想准备,积极投入一场场鏖战、恶战、苦战,确保如期实现“十三五”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
  2.提气提神提能,勇于担当。提气,就是要升腾发展气场。“气”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与能量。气场足,是湖北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湖北发展的气势如同一壶烧开的水。水烧开了,只有继续添柴加火,才能热气腾腾,一旦松劲泄气,火灭水凉,再想烧起来,难度就更大。我们要继续保持竞进提质、奋力作为的精神状态,继续升腾发展的强大气场。提神,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振精神区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广大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良性竞争,敢于自我加压、负重前行、“跳起来摘桃子”,不甘人后、奋力争先。提能,就是要提高干部能力水平。当前,我们开启的新征程,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懂经济、懂市场,懂产业政策、懂企业运行,而且要懂管理、懂法治;既要善于抓经济工作、“三农”工作,又要善于抓法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还要善于抓全面从严治党。比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等工作中,就要既懂市场、懂企业运行、懂成本核算,又要善于做好职工分流和维稳工作。这些工作,迫切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要勇于担当,担责担难担险。担当是从政资格,是否担当反映干部是否具有“官德”,体现干部党性、责任心、使命感的强弱。不担当,就是辜负党、辜负人民。不担当,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都没有意义。不担当,一切都是空谈!
  3.清风清境清政,确保市场出清。作风是前提和保证,是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今后各地的竞争,比的是谁的营商环境更公平透明、谁的公共服务更优质高效、谁的发展动力更足更强。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做到清风清境清政。清风,就是要大兴清简务实之风。要继续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化“三短一简一减”,重点针对“四风”的“变种”“变异”问题,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文山会海”问题,针对一些干部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加大明察暗访、通报曝光、追责问责力度,纯洁政风、锤炼作风。清境,就是要创造优良投资环境。越是经济下行,越要以优良的发展环境形成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要聚焦束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投资经营和便民服务的突出问题,着力改进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切实改变“办证多”“缴费多”“办事难”的状况。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真心服务市场主体,真正落实“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切实尊重和呵护企业家。清政,就是要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要把“放、管、服”改革引向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确保政务服务风清气正、高度透明。要着眼于发挥市场作用、社会组织作用、基层政府作用,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更多地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做到“减政”“减负”“减支”。在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对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政府要管住、管好,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等问题,要出重拳、下重手,决不手软。以“三清”确保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是“三去一减一降”的重要目标。市场出清,简单讲就是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平衡的状态。要达成结构平衡,需要企业快速决策、市场顺畅运行,需要一个各类成本最低的环境。只有做到清风清境清政,才能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减少市场摩擦,提升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速度和效率,确保达成和维护市场出清。
  4.执纪治腐治庸,强力整治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从严治党管党,取得巨大成就,赢得普遍赞誉,开创了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这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和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决心不移、步调不变、力度不减,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反腐与执纪有机结合起来。抓好《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推动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担负起监督责任,聚焦主责主业,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抓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好环境。要加大治庸力度,狠抓为官不为问题。贪污腐化、违规违纪是腐败,不作为、慢作为也是腐败,如果任其蔓延,不仅影响政治生态,也会影响发展环境。反腐不仅要反“显腐败”,也不能纵容“隐腐败”。我们决不容许庸官、懒官占着关键历史时期的关键岗位不作为。事业不等人,对庸官、懒官要有整改的有力措施,要么加强学习、展现作为,转为“新人”,要么组织调整、淘汰出局。要通过持续治庸问责,倒逼广大干部投身到“十三五”发展的竞赛场,形成比学赶超、勇为敢为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