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汇聚双创新动能 打造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7-06-11)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郭生练

  湖北是科教大省,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殷切希望“湖北要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并明确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构建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平台建设为支撑,着力优化政策供给、强化主体培育、加强金融支持、办好赛事活动、注重典型引路,不断优化环境,营造浓厚氛围,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双创”热情和活力,为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了新引擎。

  全省建有各类企业孵化器300多家,在孵企业达到16000多家,孵化器场地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各类众创空间近200家,其中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0家。新建了一大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了光谷创业咖啡、青桐汇、青创会等一批典型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2016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82.75万户,新增注册资本(金)13594.0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0.6万人,基本实现“创业者有平台,就业者有岗位”;全年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022项,签订技术合同2428项,成交金额927.33亿元,同比增长1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74.54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省GDP的17.3%。“双创”效应初步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报,表扬我省因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显著,将获得优先支持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优先支持举办“创响中国”等重大活动。我省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家行政学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专题研讨班上进行了交流。

  一、我省双创的进展与成效

  (一)优化政策供给,精准给力双创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意见》《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关于发展众创空间大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为全省“双创”蓬勃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是建立协调机制。省政府加强对全省创业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督办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创业创新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整合各部门支持政策,共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省有关部门加强联动、密切配合,为“双创”提供有力保障。组织部门制定了深化人才引进评价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措施,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科技部门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向科技企业聚集。公安部门加大高层次人才签证、落户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出台便民利民措施,做到“一路绿灯”。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全省投资网上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实行“一网共知、多部门同步办理、省市县三级联通”的审批模式,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注册、同城通办和简易注销登记试点;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塑造公平市场环境,为诚实守信的创业创新主体设立“绿色通道”,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双创”松绑减负、清障搭台。

  (二)强化主体培育,打造五路大军

  一是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人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省“科技十条”、武汉市“黄金十条”等政策措施,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全省31所高校建立了科技企业服务站,进一步提升了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能力。

  二是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实施“我选湖北”和“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据统计,全省82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273个,面积达20万平方米,大学生创业活力日益高涨,形成了“政府大力推进、学校合力助推、学生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武汉市正在推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双百万工程,将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更优环境。

  三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实施“楚才回家”等人才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回流现象加速。近年来,全省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31人,“万人计划”13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444人。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先后创办了锐科光纤、安翰光电、光庭信息等一批优秀企业,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四是支持企业内外联动创新创业。烽火集团、人福医药、盛隆电气、颂大教育等龙头企业通过设立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组建创业投资基金、开办创业学院、建立创业导师辅导机制等方式,支持员工内部创业。建立龙头企业与创业企业联动创新和合作开发机制,组织烽火通信等龙头企业与创业企业对接交流,建立联动创新和产品配套开发机制。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动,建立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五是引导外出务工人才回归创新创业。各地通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提供创业辅导等方式,为返乡人才提供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办小微企业,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宜昌、襄阳等地回归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特色种植养殖、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方面亮点频现,涌现了宏农农牧、齐笙养殖、民生养牛、世外田园蔬菜种植等一批优秀创业企业。

  (三)推动融合创新,强化金融支持

  一是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建立健全“金融服务网格化”服务模式,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完善科技金融专营机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和贷款保证保险,推广“萌芽贷”“信用贷”“税贷易”等创新产品,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加大对小微企业、大学生及返乡创业等创业群体的融资支持。2016年,全省共设立科技分行9家、科技特色支行18家、主营科技担保的担保机构13家、主营科技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15家,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200余家。2016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融资总额3311.22亿元,新增科技保险保额200多亿元,累计为140家(次)科技企业提供了172.15亿元风险保障。

  二是加快发展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了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基金规模6.76亿元,参股设立子基金20只,子基金总规模达45.31亿元,已完成投资211项,投资总额达22.52亿元。整合省级财政性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完成子基金立项86只,投资项目33个,投资金额6.7亿元。武汉、襄阳、宜昌等地也先后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全省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达700多亿元。截至2016年末,全省省境内共登记注册股权投资市场主体1085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222家,管理基金共250支,管理基金实缴、认缴规模分别达到775.47亿元、2175.16亿元,活跃的投资氛围为创业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

  (四)办好赛事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办赛事带动项目。省委人才办筹集资金3亿元,组织实施创新项目评选活动,支持100个创新创业战略团队或项目,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科技、人社、教育、共青团等部门组织了多期创业创新赛事,每年奖励优秀项目200多个,扶持创业项目2000个。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中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我省高校共获金、银、铜奖32项,成绩居全国第一。我省企业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总决赛中,有21个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奖。

  二是组织双创活动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2015年、2016年连续举办双创活动周、“创响中国”武汉站巡回接力等双创活动,省、武汉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启动仪式,为创新创业者站台鼓劲。活动周集中宣传创业创新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多角度、宽视野展示创业创新环境和成果,共吸引20多万创业创新人士积极参与和热情响应,展示展览项目2000多个,194个项目共获投资73.2亿元。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新闻发布会、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及时解读宣传我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宣传创业创新先进典型。近年来,共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20多场,多家媒体对我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连续深度报道。通过开展“寻找身边的青年创业榜样”、评选“湖北省十大青年创业人物”“十佳湖北青年企业家”等活动,对王学海、陆居权、张宏鑫等典型企业和优秀创业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和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注重典型引路,加快复制推广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四种具有湖北特点的“双创”模式。我们将在深度挖掘、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加快在全省复制推广,掀起新一轮热潮。

  一是活动促进+投资型:光谷创业咖啡。以举办活动促进创新创业,集“车库咖啡+创新工场+天使投资”于一体,突破现行孵化器、加速器拥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创业模式,以咖啡厅为载体,打造开放的办公、交流场所。通过“青桐三部曲”定期举办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沙龙、讲座等专业咨询服务活动,搭建环境更好、成本更低的创业工作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

  二是教育培训型:开展双创教育。如华中科技大学开办启明学院,从本科低年级开始长线孵化,进行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建设大学生创新思想启蒙、创业能力训练、项目孵化保障三个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创业社团发展,全校超过70%的毕业生在读期间参与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是投资+培育型:众创梦想集装箱开放平台。依托省高投公司发起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及科技金融管理公司,以投资为纽带,主要针对上市龙头企业、高端人才创业及大众创业者需求打造创业综合社区,采用投资与孵化、线上与线下、孵化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创业孵化。通过吸引优质项目入驻,并在项目投资后,进行深入、定点的服务和对接,帮助已投项目对接资源、对接创业导师、对接创业要素,帮助创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成功率。

  四是海外人才引导型:武汉留学生创业园。武汉留学生创业园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留学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提供全程孵化服务的非盈利公益性机构,是科技部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初步建成光电技术中心、软件技术中心、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四大专业园区,拥有标准孵化场地面积43000平方米。该园建立了金融服务平台、法律财务平台、员工招聘平台等多种公共服务平台,发起设立了“武汉光谷梦想天使投资基金”,创办了国内首家以知识产权服务为主的众创空间。

  二、工作经验和体会

  (一)坚持转化优势,释放双创潜力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在校大学生140万人、在校研究生12万人,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2000多个。广大大学生和科技人员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形成“在鄂学习、离鄂发展、回鄂创业”的人才回流态势,有效推动“双创”蓬勃开展。我们注重为科研人员打造“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创新创业环境,让科研人员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二)坚持市场导向,汇聚双创合力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创业创新服务水平为宗旨,以资源共建共享为路径,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更大程度汇聚双创合力。高校院所、龙头骨干企业、产业联盟、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境内外知名众创空间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投资建设、企业化方式运营管理,完善众创空间自身造血功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坚持改革创新,激活双创动能

  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始终把保护创新者利益、降低创业者成本作为“双创”的出发点,着力建机制、优服务、提效能,打造良好的双创生态环境。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自主创新条例,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供法治保障。武汉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引进海外人才便利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经验和模式向全省推广。推动建立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统筹协调、督办评估的制度化推进机制。重点围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科技经费的使用审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国家政策措施,细化实化具体化,推动政策落效,更好激活力、增动力、转动能。

  (四)坚持开放共享,优化双创服务

  秉承开放共享、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通过汇聚支持政策、众创空间、创业投资、金融机构、创业项目、中介服务等一大批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和渠道,建设区域性、行业性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对接,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持续完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向创业企业开放机制。探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按照“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专业化”的原则,面向行业“中试”环节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供科研设备、综合集成、检验检测等服务。

  (五)坚持示范引领,放大双创效应

  充分发挥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的双创示范引领作用,不断释放红利,放大效应。深入实施“创谷”计划,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将“创谷”建设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承载区、自由创新的示范区、“城市合伙人”的集聚区。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聚焦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健康、智能制造、数字创意四大优势特色领域,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完善创业创新服务,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构建具有光谷特色的创业创新扶持体系,建设技术自由转化、人才自由流动、资本自由融通的创新港。我省将选择若干有条件的区域,复制推广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成功模式,加快推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地方政府主动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探索双创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全省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打造发展新引擎

  (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创新湖北的关键支撑

  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键。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尽快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用源头创新“牵引”跨越,变“湖北制造”为“湖北创造”。

  一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作为,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优势产业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大功率光纤激光器、新一代光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新型功能材料、北斗导航、3D打印等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创成果和替代进口的技术创新成果。重点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纳米科技、光电子学、人工智能等有产业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10条产值过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控制总量、调优存量、两化融合、延伸下游、绿色低碳、集约发展”的思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吸纳技术成果,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节能降耗,实现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要加快新一代制造技术应用,积极推广智能制造、敏捷制造、绿色制造、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等先进制造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制造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提供工业设计与解决方案、产业联盟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检验检测、融资服务、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构建农业产业链,科技是催化剂。我省科研、生产等多种生产要素进一步整合,逐步形成了一个“五位一体”(龙头企业、研发团队、原料基地、金融机构、管理部门),涵盖科研、育种、生产、加工、金融、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囊括粮食、棉花、油料、蔬菜、家畜、水产共12条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绿色生产,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推进订单生产、农超对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加快创新优势转化的重要途径

  发挥湖北科教优势,重在支持自主创新成果形成终端产品,走向市场,规模化应用,推动专利产品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信息的扩散、转移与共享。吸引海外、省外高科技成果到我省“落地开花”。

  一是全面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建设。建成集技术交易、技术经纪、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共建、共享、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将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打造成为技术转移机制完善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田,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部地区技术市场的开放共享、高度融合,实现创新资源的空间集聚。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培育技术转移中介(示范)机构,打造一支适应区域技术转移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转移工作队伍,引导完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规范服务。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首次商业应用转化。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专项,支持商业化应用成果向产业、企业转移扩散,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形成生产力。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依托重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中试转化平台。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联动机制,依托各市州科技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覆盖全省的成果转化服务网络。

  (三)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快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服务链。要进一步完善孵化器创业服务工作体系,提升服务功能,组织科技人才、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服务孵化器企业。要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零房租”大学生创业专区;进一步放大“青桐汇”等科技创业计划的影响力和效果,营造自由、有效的创业交流平台,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

  二是大力发展“众创空间”。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三是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要发挥省创投引导基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省内外创投资本,促进我省创投资本规模化发展。发挥省创投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引导创投资本投资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天使基金和股权众筹发展,促进全省科技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和机制创新,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培育衍生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

  (四)要把扩大开放作为创新驱动的“外在动力”

  扩大开放是创新驱动的“外推力”。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矛盾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只有形成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新局面,才能赢得大发展。

  一是着力强化“大招商”,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要抓住招商“牛鼻子”,瞄准大企业、大财团、行业标杆企业和高科技定单公司,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上门招商、驻点招商,着力引进海外智力、先进管理和技术,把世界的拿到湖北来,以海纳百川之气魄,引开放之潮滋润荆楚大地。同时,积极引进与之相搭载的先进技术、营销渠道、关键设备和管理经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和创新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加快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新设一批自贸试验区,我省成为7个获批省份之一。按照中央要求,湖北省主要是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自贸区建设的核心是创新,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突破,努力实现中央对湖北自贸区的功能定位。

  三是积极发挥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点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科技开放合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开发及创新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开放与合作,大力推进 “两地”(湖北和加州)、“双城”(武汉和芝加哥)、“双谷”(光谷和硅谷)合作,着力办好华创会、俄罗斯周、美国周、香港周、台湾周、韩国周等国际性会议和活动,把湖北打造成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四是着力开展“大交流”,提升开放创新能力和水平。要积极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发展,积极探索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途径,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步伐“走出去”。积极拓展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渠道,提高我省开放创新能力。大力支持“走出去”,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争取“参与权”。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技术标准,提高“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