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实施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9-08)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黄冈市委书记 刘雪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委要求大力推进“三乡工程”。今年3月,黄冈市委、市政府推出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鼓励、支持和引导1000名以上在外黄冈籍能人回乡投资兴业,助力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连月来,我到各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实地了解这项工作推进情况。通过与回乡能人、基层干部、村组群众座谈交流,看到了成效,发现解决了问题,加深了认识和思考。
  一、实施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的主要做法
  黄冈市委、市政府将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作为全年重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严格督办考核,按照安排部署、走访发动、考察洽谈、项目签约、组织实施五个阶段工程化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第一,聚焦“三农”。引导回乡能人专注农业、建设农村、带动农民,做到项目落地在农村、投资到农业、收益惠及农民,促进农业资源与社会资本对接、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共同分享产业价值链,受益增值链,着力解决“三农”发展问题。第二,广泛发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集中发力,抢抓清明、“五一”、端午等重要节点,通过寄发“家书”、上门走访慰问、对接商会、座谈恳谈等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新媒体矩阵,宣传利好政策和家乡变化,推介农村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树立创业典型和产业样板,真情真意“喊能人回家”,形成了乡情感召、政策吸引、典型带动的强大态势。第三,政策支撑。出台“三乡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十九条支持政策。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出银杏、油茶、蕲艾、稻虾、畜牧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扶持政策。将回乡创业项目纳入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业创新人才政策范围,同等享受政策支持。第四,项目对接。各地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资源优势、产业特色,编制了286个项目规划,策划了一批顺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符合回乡能人投资意向的定制项目。通过举办能人回乡创业专场项目推介会、说明会、创业大赛,强化产业对接、项目推介,有效解决了能人回乡干什么、怎么干、在哪里干的问题。第五,强化服务。增设能人回乡创业服务窗口,推行网上办理、全程帮办,对项目规划、土地、环保、用电、用水等提供保姆式服务。加快推进农村路网、管网、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让回乡能人舒心生活、放心创业、安心发展。
  二、实施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的基本成效
  从三个月的实践看,大量在外能人响应家乡期盼,纷纷“上山下乡”投资兴业,搅热了大别山乡,为振兴乡村、脱贫攻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新变化。一是带来了大量资金。截至目前,全市已签约项目1136个,协议总投资额958亿元;意向项目1301个,投资额近1000亿元。据计算,协议投资总额超过了2017年末全市各级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余额的总和,相当于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的15.4倍。这些资金主要投向田园综合体、现代种养业、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领域,涵盖一二三产业,为部分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的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带来了各类人才。从年龄看,回乡创业能人主要集中在60后和80后之间,40-59岁的占总人数的74.2%。从学历看,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86.6%,其中不乏科研院校教授、海归人士、世界500强企业高管人员、商界精英。他们的回归,示范带动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激活本土人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三是带来了新观念。这批年富力强的黄冈籍游子回乡创业不仅带回投资,更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植入农业,带来了新模式、新消费、新投资、新业态,提高了乡村经济创新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英山县能人马格胜建设“四季花海”项目,将6个村整体打包开发,发展民宿经济、特色花卉、绿色观光产业,过去6个村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现在有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四是带来了先进技术。回乡能人在创业中走质量兴农之路,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注重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经营模式。IT精英李明攀创办谦益农场,带领农民发展自然农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五是带来了增收渠道。主要通过流转土地给租金、劳动务工给薪金、资产入股给股金,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发展收益。深圳浠水商会会长吴拥军,在白莲镇樟树村投资1亿元成立生态农业公司,流转土地2220亩,种植莲子、发展稻虾、建采摘园,安排300多名农民就业,64家贫困户依靠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动务工,年收入过万元。
  三、需要进一步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项目把关不严、生态环保不到位、土地流转不规范等现象。市委、市政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从五个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明确了针对性措施,突出把好项目关、生态关、土地关,高质量做好能人回乡创业工作。
  (一)坚持标准,严格项目投资选择。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过于追求项目数量规模,忽视项目质量和投资风险,盲目签约与农村承载能力、与投资者实力不相配的超大项目,背离了聚焦“三农”的初衷。必须摒弃“捡进篮子都是菜”的旧思维,一切与“三农”没有紧密联系、没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项目都不能要,不引落后产能,不上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投资方向上,鼓励围绕全市现代农业“个十百千”工程和各地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与政府合作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参与乡村治理,开展社会化服务。投资规模上,坚持适度规模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以一千万元至一亿元较为适宜。一般来讲,这种规模符合农业农村实际,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确保投资经营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投资主体选择上,建立回乡创业能人项目审核机制,依托老乡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和征信诚信平台,精心筛选一批有实力、有意愿、守信用的市场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项目要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合作、托管服务、劳务务工、物业管理等方式,与农户、村集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二)守好底线,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对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评估不足,放松耕地、林地、山地用途管制,给生态环境留下安全隐患。必须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一是严格落实环保制度。对进入农村的投资项目,同样要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绝不上环评不达标的项目。生态保护规划区内,严控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强化环保、农业等部门事中事后监管,对超标排放、恶意偷排行为,一律依法从重处罚。二是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保护,强化耕地、森林、渔业水域、湿地、草地等用途管控,杜绝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围占湿地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管理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不得在天然林区开展商业性采伐和移植天然大树。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投入品减量化,严格化肥、农药、兽药、鱼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管理。推进生产清洁化,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发展畜禽清洁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
  (三)遵循政策,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存在用强迫命令代替农民意愿、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期限超长、土地用途和价格增长界定不清等问题。土地是极其稀缺的资源,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按照法律政策开展土地流转。一是推进“三权分置”改革。依法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农户各项权益。回乡创业能人在取得承包农户或其委托代理人书面同意,并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书面备案后,方可流转土地经营权。依法依规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探索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农房资源。二是明确流转期限、规模和价格。现阶段,农地流转一律不得超过2028年,林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空闲农房使用权租赁期一般不得超过20年,法律、法规禁止流转以及权属不清的不得流转。建立流转规模分类分级备案制度,首次流转农地面积以200亩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1000亩,防止土地过度集中、租而不用、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等倾向。合理确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完善流转定价机制,确保农民收益稳定增长。三是完善流转方式和合同管理。坚持承包农户自主决定、自愿流转的原则,鼓励村集体统一引导、统一组织,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流转。统一采用省级主管部门制订的格式化流转合同。严禁强迫农户流转农地、林权和出租农房,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买卖农地、买卖农村宅基地、建别墅大院。
  (四)留住乡愁,保护乡村美好风貌。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大兴土木、大拆大建,破坏了乡村原生态。黄冈有大量传统村落、古建筑、参天古树,这是乡愁记忆的根和魂,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一丝一毫都不能破坏。强化规划意识,坚持规划引领,依规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和村庄改造,使之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符合乡村传统风貌。强化保护意识,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注重乡土味道,体现乡土风情。强化治理意识,鼓励回乡能人参与乡村治理,倡导新风良俗,推进民主建设,打造有内涵、有品味、有文化的美丽乡村。
  (五)做实服务,推进项目落地见效。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满足于一般性号召,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不够,造成签约容易落地难、落地容易发展难。必须用心用情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项目抓紧落地,尽快见效。对能人回乡创业投资项目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采取集中会审等办法简化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统筹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能人创业项目和示范村的路网、管网、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兑现政府政策,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村庄复垦腾退指标交易机制,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做到应保先保。积极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做好项目帮办、贷款融资、政策咨询等服务,使回乡能人放心创业、放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