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 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争取新作为

(发布时间:2016-12-12)

                                                                                                                                 李鸿忠

  省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和明年经济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我就抓好这次全会精神的学习和落实,强调三点意见。

  一、坚决落实依法治国各项任务,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问题处于高发期,法治在社会治理体系和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坚决落实依法治国各项任务,全面提升法治湖北建设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把贯彻全会精神落实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上来。

  省委《意见》根据我省法治建设已有基础提出,要推进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抓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推进法治湖北,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不动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是题中应有之义,是第一要义。二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要通过政治、思想、组织、工作领导和立法领导,把中央和省委的政策主张贯穿到法治湖北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大力推进依法执政,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法治湖北建设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议事决策,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及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能,形成法治大合唱。三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现代法治起源于西方,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较之封建主义人治和专制理念具有文明意义上的历史进步性。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并不具有普适性,更不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唯一坐标。自古以来,中华法系就独成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的法治体系和道路,与资本主义法治体系和道路有本质区别,是制度的不同、根本的不同。我们要真正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法治不同之所在,做到不糊涂、不模糊、不含糊,坚定不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立场、原则。要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我国法治除了保障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外,还拥有党对法治工作领导的独特优势,我国各级党委政法委是党对法治工作领导的有效组织形式。“1.10”专案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审理工作,在党中央和中央政法委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在省委和省委政法委的统筹部署和大力协调下,取得了圆满的办理效果,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二,要抓体系。要按照四中全会要求,加大“五个体系”建设力度,努力使湖北法规规章体系更加完备、法治实施体系更加高效、法治监督体系更加严密、法治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一是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科学立法。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当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大法”基本形成,当务之急是地方“小法”亟需加强。要增强立法针对性,紧紧围绕湖北改革发展战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民生和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展立法工作。要增强立法可执行性,更多明确具体执行细则,确保制定的地方法规便于操作。要增强立法系统性,做到各项法规规章相互衔接、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避免相互“打架”,切实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发挥法治的多重工具价值,推动地方立法更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今后,随着立法权的下移,凡是设区的市都将拥有立法权。有了立法权以后,第一位的是要坚持为我所用,把立法手段用活用好,把立法资源用足用全,从简单依靠行政命令推动,转变为更多依靠立法引领,充分发挥法规制度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和谐稳定、引领改革发展的作用。不同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法规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适应发展阶段。我们绝不能为了表面上图时髦、图先进、图好看,盲目套用其他先进地区的法规,以致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捆住发展的手脚。二是以严格执法为重点推进法治实施。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坚持有法必依、有法必施,做到什么事情都用法去看、用法去办,依法定纷争,让法律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规矩、准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全省各级党政部门、各社会团体及组织、全体公民都必须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形成崇尚宪法、信仰宪法、遵守宪法、忠于宪法的浓厚氛围。要坚决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认真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切实加强对违宪行为的追究和惩治力度。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落实权力、责任、负面、收费四个清单制度,做到行政行为于法有据,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机构、充实基层执法、强化综合执法,做到严格高效执法。要切实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防止产生“破窗效应”。三是以权力制约为重点加强法治监督。法治监督的核心,就是制约和监督权力,防止权力腐败和蜕变。目前,我省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情况时有发生。缺乏法律实施的监督或者监督疲软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严格落实四中全会《决定》和省委《意见》强化法治监督的要求,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进一步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落实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努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无空白的监督体系。四是以公正司法为重点强化法治保障。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落实保障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加快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快推进人权司法保障法治化,加强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律宣传等工作,让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五是以严格责任为重点执行党内法规。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执行党内法规,履行执行党内法规的主体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遵守党内法规作为自己的基本义务,作为工作生活的红线约束和底线。要以严格依规治党带动和引领法治湖北建设,实现法治湖北建设和依规治党良性互动、互促互进。

  第三,要抓基础。法治建设不可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要大力培育全社会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现实中少数群众法治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即使法院作出了终审判决,但是案结事不了,还要去访去闹。少数领导干部缺乏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比如某地拟上某个项目,老百姓一反对闹事,在没有经过法定程序论证评估的情况下,政府负责人就随意向群众宣布永远不上这个项目了。简单问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赞成就干、不赞成就不干,这不是法治精神的表现。要培育深厚的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必须从价值观抓起,做到有事首先想到法,而不是关系、舆情和人情。要创新形式,讲求实效,推进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氛围。要把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立法工作、监督工作、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的过程都成为宣传宪法法律、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二要重视发挥道德的作用。在法治湖北建设中,必须把法律与道德的力量、法治与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让二者共同发力、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传统美德不能丢。要强化道德滋养,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放大“湖北群星”现象的精神价值,在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的同时,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布荆楚。三要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法治湖北建设的重心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基层,绝大多数社会矛盾都发生在基层。要突出强化基础、重视基层的导向,加大基层法治投入保障,推动法治资源、法治服务、法治人才下沉到基层,为基层法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要强化基层法治力量,完善基层公安、司法、法庭等机构建设,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组织和群防群治力量建设。完善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在维护社会秩序、调处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要抓队伍。推进法治湖北建设,关键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要抓好立法、执法、司法专门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和引导,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忠诚可靠、忠于法律、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法治专门队伍。要抓好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要按照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的要求,加强律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在其中产生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要严格律师行业管理,又要加强对律师的教育引导,关心其工作生活,体现党和政府关怀。要抓好法治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我省法学科研理论人才队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培养法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要抓领导带头。领导干部是法治建设最关键的群体,对法治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效应。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各级领导干部严于守法,做遵法守法的楷模,本身就是最好的普法,能带动广大群众学法守法,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风尚。二是领导干部要树牢法治思维。要牢固树立法律信仰,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比较缺乏法治传统,有些领导干部还不习惯、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工作,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就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认为天下老子最大,什么事都是一个人说了算,这种人大于法、言大于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必须杜绝。要依法按权限和程序办事,无论是作决策还是办事情,首先都要想一想法律上有多大权限,处理问题的法定依据、标准是什么,应当履行什么法定程序,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三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法治能力是一个领导干部极为重要的能力。领导干部即使很有才能,但如果做事不讲规矩,不依法办事,就如同疯人操利器,最终将会危害我们的事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法,熟练掌握依法行使职权必备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逐步实现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省委即将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法治建设考核办法,明年将全面启动实施,省委将以这个指挥棒和导向来倒逼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视法治建设、提高法治能力。

  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总的来说,今年我省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在部分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速下滑较快的形势下,估计依然能取得9.5%左右的增速,十分不易,难能可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论述,是新一届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同中国经济新阶段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这里,我结合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着重围绕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讲几点意见。

  1.深刻认识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首先,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必然性。新常态之“常”,不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发展从耀眼辉煌向趋缓平淡的平常之“常”,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常”。新常态是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过程,是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节能环保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表面上是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运行,但实际上是要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新常态的必然性。从生产要素供给的自然规律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以10%以上的高速增长,打破了世界经济体连续保持20年高速增长的记录。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现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国际竞争优势相对减弱,已经出现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我们不可能再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高速增长。煤炭、石油、土地、水、大气等资源环境条件难以承受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如果硬性推进高速增长,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是自杀式发展,是自然规律所不允许的。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只有加快转型升级、调结构转方式,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我们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状况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追求新的目标,构建更高的发展形态,必须通过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从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已经一体化,中国不是经济孤岛,一个省更不是经济孤岛。世界经济形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始终处于低迷状态。现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军事等因素交织互动、相互影响。比如乌克兰危机是政治问题,但最后导致西方制裁俄罗斯,卢布贬值,这对中国与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总之,经济新常态是经济规律之“常”,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是必然要求。

  其次,要高度重视新常态的决定性。经济发展规律决定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保持中国“经济航船”持续平稳运行,必须主动适应好新常态、应对好新常态。当前,我国已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处于与上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相似的发展阶段。如果适应不了新常态,仍然追求过去粗放型增长,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困境、积重难返,就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真正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韩国等少数国家。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新常态是一道坎、一座高山,如果不能迈过这道坎、越过这座高山,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难以实现。因此,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具有决定性意义,是经济发展的攻坚战,必须决战决胜,决不允许失败。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们曾经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英雄,能不能在新常态下继续争当英雄,保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这是对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验。

  第三,要清醒认识新常态的过程性。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规律蕴含着过程性,新常态实质是调结构转方式,由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转型不可能像电脑操作、机械操作那样,通过一项指令,在一瞬间或较短时间内完成,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向左或向右一步完成,而是需要在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中实现,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就是新常态的过程性。经济转型与维修列车必须先停下来不同,必须在行进中完成。经济运行停步,经济转型就难以完成。对于湖北而言,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性更加明显,发展总量不足、规模不大,是湖北最大的省情;但我们的要素成本、资源环境、交通区位、科教人才等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我们既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突出“三维纲要”,还要做大经济总量、夯实发展底盘;既要注重发展质量,还要注重发展规模;既要在武汉光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联想集团建设武汉移动终端基地,还要在鄂东鄂西等山区发展一些虽然技术含量低,但符合绿色环保标准、不污染、有市场的产业,以此弥补经济总量的不足。当前,我们处于中等工业化水平,既要调结构转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还要保持财政增长,保障改善民生,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企业赢利。面对双重任务,必须双重应对,既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又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动能转型。

  2.坚持1.5系数的竞进目标不动摇。1.5系数不是一个简单的倍数概念,而是一个竞进进取的概念,是一个积极作为的概念;不是说一定要保持全国增速1.5倍的水平,而是要强化我们的动力、激励我们的精神,始终保持竞进的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讲,1.1倍是1.5系数,1.2倍也是1.5系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对我们1.5系数的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湖北积极进取的姿态为全国作了表率、作了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并实施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的“五进”方针,始终坚持竞进提质、速效兼取、升级增效的工作要求,“竞、进”二字始终是我省经济工作一以贯之的核心要义,也是我们取得并逐步稳固全国第九位次的有力支撑。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目标怎么定,我们还是要坚持1.5系数不放松,这符合湖北省情,也是中央和全省干部群众期待的。

  首先,坚持1.5系数是经济新常态规律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年7%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就全国而言的,是各地经济发展的平均值,不是最低值;不能认为7%左右是全国所有地区的唯一标尺,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一点也是要鼓励的。这就告诉我们,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非均衡性的特征,意味着今后我国中高速的发展仍将延续区域发展、区域竞争的趋势,具体到某个地区,肯定有快有慢,绝不是东中西一个样。对于我省各地,都要跳起来摘桃子,努力加把劲、够一够、跳一跳,只要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能多快就多快,这是符合经济新常态客观规律的。

  其二,坚持1.5系数是湖北省情决定的。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们具备科教人才、交通区位、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同等条件,同时还具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与西部地区相比,我们同样具备投资潜力较大的优势。这为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营造了广阔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多管齐下扩大有效投资。湖北发展底盘还不大,投资总量上只有沿海发达省份的40%左右,资本积累远未达到均衡状态所要求的资本存量,特别是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我省的投资需求还很大。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必须积极谋划争取,加快招商引资,争取更快速度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其三,坚持1.5系数是我们面临的形势决定的。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了两个强烈的信号。第一个信号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其实也是新挑战、新难度,如果以平常作为去应对,必然会被抛到后面。我省目前虽然进入全国经济“第一方阵”,但在“第一方阵”排名靠后,处于老九位次。现在进入新常态,对于我省发展又是一次“弯道超越”的机遇,也是一次重新排座次的机会。老九不是我们的专利,经过这一轮洗牌,也许会成为老七、老八,也许排到老十以后。弯道超越的时机往往是短暂的,如果把握不住、处理不好,发展一旦滑落下来,就很难在直道上实现超越。发展之舟,正如长江上行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湖北虽处中部地区,但不能安于中游位次,必须以1.5系数的发展姿态力争上游。第二个信号是国家大力支持各地扩大有效投资。我们一直强调,“三驾马车”,投资驾辕,这符合湖北的实际、符合中央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的三大战略重点,为我们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做大做好“长江文章”,建设“中三角”,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可以说,中央的政策信号和战略重点,都是我们实现新常态下加快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问题上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抢抓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推动湖北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增效。

  3.积极争取新作为。新常态要体现出新状态,落实于新作为。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抢抓新常态的机遇,必须保持竞进姿态,争取新的作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干出湖北经济发展的新成效、新篇章。

  一是要有竞进之为。近年来,我们在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坚持按照1.5系数加快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这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竞进的精神,保持竞进的姿态,实现了竞进的作为。中央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是不讲GDP、不要GDP,而是要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GDP。我们要在追求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把老八、老七作为下一步争取的目标,继续坚持“竞进”不放松,用“竞进”展示和体现我们的作为,不断提高湖北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二是要有解放思想之为。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让谋发展、抓发展的理念思维开放起来、活跃起来,积极对接市场化改革,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推进发展。我们举办“市场大学”,学习“市场课程”,就是要切实转变广大干部群众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近年来“一主两副”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快,投资总量巨大,但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来源于市场机制的运作,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魔力”。鄂州搭建市场化平台引企业、天门吸引企业“倒插门”等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三是要有改革创新之为。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适应新常态、抢占新机遇的关键,不断释放改革创新效力。我们的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关键要靠持之以恒的大胆改革和勇于创新,我们积极学习上海自贸区,在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先行先试自贸区投资贸易便利化、行政体制改革、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其实质就是摒弃向国家部委“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用改革之为、创新之为去抢抓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中央在批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上海张江、天津滨海、安徽合芜蚌、深圳、苏南等地也先后获批或享受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其实,国家赋予自主创新示范区真金白银的政策并没有多少,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金字招牌,改革创新,借势造势,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是要有新本事之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能完全依靠老方法老经验,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本事。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新本事,没有新本事就没有新作为。取得新本事,一方面要有定力。比如,中央强调“稳”的时候,我们强调“进”,中央提出7%左右的增速,我们提出1.5系数,强调要把握好新常态的必然性、决定性和过程性,这些都是理解新常态的湖北思维,是符合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没有违背中央精神,高度符合湖北实际。再比如,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湖北作为农业大省,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特殊责任,不仅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在粮食生产上还要努力争取更大目标,才能保证粮食问题不出现须臾之风险。取得新本事,另一方面要有新的学习能力。要多向企业家请教,学习他们把握市场规律、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要主动学习新知识,特别要熟悉弄懂大数据、云计算、Web3.0、工业4.0等信息领域的新知识,增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是要有谋划之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和区域增长带,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为湖北加快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重大机遇。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有项目就报!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中央大力支持我们扩大有效投资。要抢抓机遇,抓紧谋划,要尽快启动“十三五”规划,确保先人一步。各地各部门要抓紧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谋划研究,要敢想敢提,竭尽所能,充分展现你们的设想、梦想,甭管能不能上,甭管能不能列入规划,先把项目单子列出来、报上来。现在是谁先谋划,谁就有可能先列入规划,退一步讲,就算本轮没有列上,也可以先报备,抢占下一轮的先机。比如武西铁路建设标准的问题,在我们的积极争取下,最终时速确定为350公里,而不是250公里;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我们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机遇,先构想再努力,硬啃下来的项目。这些都是我们积极谋划的结果。所以,抓投资、找项目,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敢不敢想、敢不敢钻、敢不敢做,在于有没有主动谋划的意识。

  六是要有落实之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我们正处于爬坡越坎的阶段,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干、不行动、不落实,就收获不了任何发展成果。现在投资增长放缓了,一些同志说是受经济大势影响,被结构转型冲击,讲的都是外部原因。但是从根本上看,投资放缓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在主动之为、落实之为上出了问题,这是内因,是根本。都在那里讲“大势”、讲“调整”,该谋划争取的项目不去行动、不去争取,该招的商不去招、不去谈,该贯彻执行的改革举措不去落实、不去落地,投资环境自然受影响,投资增长当然会放缓。无论如何,面对改革发展的重任,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都要积极作为、狠抓落实,以落实之为营造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

  七是要有勇于担当之为。大事难事显担当。适应新常态,必须要有责任在肩、知难而上的担当精神。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发展进程中涉及的因素很多、面临的问题也很多,需要我们增强定力、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武汉这些年在有效投资需求上、在城市建设上抓得很好,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这得益于武汉市委、市政府既始终坚持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又有勇于担当之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最关键、最令人服气的成效,往往需要经历一定过程、一个时间段后,才能呈现于世人面前。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议论,评说纷纭复杂,关键在于我们党委政府要笃定,真正学懂弄通中央和省委的重要精神,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勇于担当、顶住议论、保持定力,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才能实现大作为。如果别人议论一句话,我们就心里发慌,议论第二句就满脸通红,议论第三句就不敢干了,这肯定是难有作为的。要崇尚成功、宽容失败,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让发展在试错中前行,在容错中求进,绝不能因为工作之错、工作之误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坚持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严明政治纪律、严肃治党责任、严抓作风建设、严管干部队伍,努力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为湖北改革发展和法治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严明政治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并深刻指出,政治纪律是我们党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前不久,党中央果断决策,对周永康进行立案审查和严肃处理。周永康滥用职权,收受巨额贿赂、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泄露党和国家重要机密,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所作所为与党的“叛徒”无异,极大损害了党的形象,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极为恶劣。全省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汲取深刻教训,时刻保持自醒自警,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

  第一,深刻认识严明政治纪律的极端重要性。政党作为一种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都是有其政治纪律的,否则将成为一盘散沙、乌合之众。政党不同于普通社团,不同于社交俱乐部,不同于松散的协会。中国共产党作为13亿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其坚强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战斗力,来自于与生俱来的严明纪律。发展政治学研究表明,一个强大而集中统一的政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从一盘散沙的传统社会进入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是这一“中国奇迹”的核心因素。始终保持团结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奥秘所在。

  第二,高度警惕在严守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体上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300多万名党员能够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自觉贯彻执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维护中央权威,能够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党员干部在事关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不坚定,关键时刻头脑不清醒;有的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上不严肃、不认真,用口头一致代替思想一致;有的地方党组织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第三,切实履行严明政治纪律的责任。严明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共同责任。其中,各级党组织负主体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负监督责任,党员负本体责任,任何党组织和党员都不能置身事外。各级党委(党组)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提高认识,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关系,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与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切实把严明政治纪律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发挥好统筹抓总引领把关作用,确保“四个服从”组织原则得到坚持和遵守,确保中央和省委政令畅通,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本地本单位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一段时间来,不少党员对党章缺乏学习、掌握和运用,将党章等党内规章、准则、制度束之高阁,很少去翻看、研读。要加强对政治纪律基本常识的学习普及,像“扫盲”那样在全省深入开展一次党章学习活动,学习党章、重温党章,使党章被熟知、掌握和遵守。要坚持既教又诛,搞有教而诛,不搞不教而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履行执纪监督责任,要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抓敢管,强化对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的监督执行和责任追究,防止纪律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及时制止和纠正不执行党的决策、部署和不遵规守纪的现象。全省广大党员要增强党员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对党忠诚、勤学修身、心存敬畏、谨言慎行,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同频共振、步调一致,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湖北落地生根,结出实践之果。

  2.严肃治党责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

  第一,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首要的政治任务。“四风”、腐败等问题与管党治党不严有直接关系。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党的组织和纪律就必然涣散,“四风”、腐败等问题就必然滋生,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必然受损害。党要管党不是一句口号,从严治党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硬要求、硬任务。湖北党建是全国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湖北之严为全党之严作贡献。

  第二,清醒认识在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该说,近年来全省绝大多数地方和单位党组织抓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中央要求比,与群众期待比,与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比,还有差距。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干部认为,“执政地位”、“党的建设”是“高大上”命题,是上级考虑的事情,自己没有多大责任。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抓经济工作一手硬、抓从严治党一手软的问题。一些党组织书记认为抓党建是潜绩,抓经济是显绩,抓从严治党决心不大、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力度不够。这些现象和问题必须坚决克服,严肃纠正。

  第三,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所有的政绩都没有任何意义了。习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明确、振聋发聩。党员领导干部都是“关键的少数”,对此一定要深刻领会、牢记在心。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建设是一切政绩之本、之根。如果只重视抓发展,却不重视抓党建,党的力量势必会弱化,甚至垮掉,发展将失去载体。要树立党组织抓党建、党委书记抓党建的鲜明导向,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担当起从严治党的重大政治责任。

  第四,构建抓从严治党的严密责任体系。各地各单位党委(党组)是本地本单位管党治党的主体,既是领导主体、落实主体,也是工作主体、推进主体。其中,党委领导班子负集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负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班子成员负分管责任。党的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担负各自领域的职能职责。同时,各单位党组织又要履行本单位抓从严治党的落实责任。只有每个地方、各个层级、每个单位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才能形成强大合力。

  第五,以严格的问责追责机制确保从严治党任务落到实处。要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加大对从严治党的考核权重,把党建工作考严、考准、考实。要强化对考核成果的运用,重用那些党建工作抓得好、抓得实、抓到位、抓出成效的领导干部,对抓党建不力、效果不好、评价不佳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组织,要探索实行“一票否决”,严肃问责追责乃至惩戒。要坚持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党建年度述职制度,千方百计增强各责任主体抓从严治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严抓作风建设。严抓作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敢于担当、高瞻远瞩、胸怀全局、放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兴衰成败,必须乘势而上、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第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冲刷和洗涤,全省党员干部作风有所好转,作风建设成绩巨大。但对成绩不能高估。党员干部的作风改进与中央要求、群众期待还有相当差距,作风改进还不深入,不够彻底、不够坚持,广大党员干部还没有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没有形成思想自觉。有群众反映,教育实践活动一结束,一些“四风”问题就反弹了,一些窗口单位“变脸了”,领导对群众举报也不上心了。作风问题是个顽症。作风之战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风建设的成效需要时间来检验,良好作风的养成需要时间作保证,不可急于求成。要增强党员干部改作风的自觉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认识不良作风的危害,触及灵魂、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不良作风反弹,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才能由“不敢”搞不正之风,变为“不想”搞不正之风。

  第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做作风建设的清醒人明白人。作风之战输不起。这场战斗打不赢,人民就会认为党言而无信,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就会被抛弃。对党员干部个人来说,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证,为干事创业保证时间、保证精力、保证方向。干部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作风问题是通往腐败之路的第一站,搞不正之风必然导致搞腐败。两个月前召开的全党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不是总结表彰会,而是进一步推进作风建设的动员会、部署会,是为了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在作风建设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明白,始终做政治上的清醒人明白人,做改进作风的局中人带头人,坚持大事大办、大题大作、永不懈怠。

  第三,推进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防止”和“抓常、抓细、抓长”的要求,认真总结运用好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作风建设的良性机制,推动作风建设不断深入。要不断提高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和制度执行力。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好的制度机制,要狠抓落实,不断完善。要做好教育与惩戒的结合文章。要坚持不懈开展作风教育,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不懈强化党员干部保持优良作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不良作风,要始终保持巡视、暗访、查处、通报、惩处的高压态势,防止不良作风反弹和回潮。

  4.严管干部队伍。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刘云山、赵乐际同志也都突出强调了从严治吏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落实,把严的要求、严的措施、严的纪律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切实做到选好干部、用好干部、管好干部,努力打造一支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部队伍。

  第一,要从严选拔干部。从严治吏,首要的是严格选人用人。要严格贯彻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好选人用人关。要坚决遏制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现象,纠正选人用人上的违纪违规行为。

  第二,要从严监管干部。要切实改变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注重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与监督,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预防,注重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情况的监督,注重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让干部习惯于在监督之下工作和生活。监管干部要敢于动真碰硬。这两年,全省下决心治理公款吃喝、乡镇干部“走读”、“吃空饷”、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等“老大难”问题,成效明显。这表明,只要按照党中央要求,认真做好巡视、审计、信访举报、监督检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各环节的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就较真碰硬坚决查处,从严监管干部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当前,一个新的突出问题,就是干部“廉而不勤、廉而不为”的问题,一些干部借口为官不易,少作为、不作为、假作为。这是当前社会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应该说,相对于革命年代的艰苦条件,我们现在的条件是优越的、宽松的,根本谈不上困难和不易。为官不易的实质是当贪官不易、搞不正之风不易。为官不为的实质是丧失政德。选择了当干部这条路,就意味着选择了约束,放弃了一些个人自由,就要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提升境界,树立正确的“为官难易”观,坚持事业有为做难官,清廉守节为易官,自觉抵制“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等错误认识。要始终坚持改革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力度统一论”,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有多大,抓改革发展的力度就要有多大。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要拿出硬措施坚决整治混官、庸官、懒官、太平官,让他们在湖北没有市场。要用“三严三实”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既严格廉洁自律,又务实干事创业,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工作业绩。

  第三,要始终突出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这个重点。“一把手”是干部队伍的引领者,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一把手”正,正一方;“一把手”歪,歪一片。要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既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又防止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认真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强化法治思维,规范职责权限,督促“一把手”在职权范围内依法依规行使权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既是领导主体、工作主体,又是被治理、被监管的主体,要有“被治”意识,严格自律,接受监督,把手中的权力放进“笼子”里,自觉在法纪的约束下行使权力。

  明年是“十二五”收官年、改革攻坚年、法治开局年,做好明年经济、改革、法治、民生工作,为“十三五”打下坚实基础,任务艰巨而繁重。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中国梦的湖北篇而努力奋斗!■

  [本文系李鸿忠同志2014年12月25日在省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