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主动适应新常态 竞进提质打造湖北工业升级版

(发布时间:2016-12-12)

                                                                                                                                     许克振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在工业领域的体现最为明显。做好2015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业经济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工业发展的新要求,从湖北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方位出发,总结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更好发挥工业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中的首要支撑作用。

  一、准确把握新常态,切实增强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一)认真总结新常态,坚定做大做实做强工业首要支撑的信心和决心。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和“三维纲要”总要求,扎实推进“两计划一工程”和“四六十”行动方案,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探索和积累了新常态下抓工业的方法和经验,工业发展呈现“三稳三进三新”良好态势。“三稳”:一是总量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26万亿元,居全国第8位。二是速度稳。工业运行高开稳走,全年工业增长10.8%。三是位次稳。全年工业增长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增速从全国第15位前移到第9位。“三进”:一是结构调整有不少亮点。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加快;工业投资突破万亿大关,技改投资增速跃居全国首位。二是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省工业利润和税金增幅全国第8,中部第2;连续4年超额完成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以及职工平均收入稳定增长。三是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意见,新组建中南设计集团、省铁投集团等5家平台公司,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由年初25户重组到21户。“三新”:一是工业运行有新特点,改变过去“热得慢、冷得快”特点,发展的适应性和韧性增强;二是工业布局有新变化。“一主两副”齐头并进,荆门、鄂州、 仙桃等发展提速,宜都市新晋级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大冶市在全国百强的位次继续提升。三是工作能力有新提升。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全省工业战线克难奋进、努力拼搏,各地区、各部门创造性开展工作,积累了一些新鲜经验,要继续坚持、不断完善、一以贯之。

  (二)全面认识新常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决策判断上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和必然结果。但不管外部形势怎么变,对现阶段的湖北工业来讲,有“三个判断”不能变。第一,工业仍是抓发展的第一支撑不能变。当前,发展不够仍是湖北的最大实际,中央赋予我们“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重任,不发展、不提升经济实力,一切都是空谈。特别是新常态下,湖北经济发展虽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但三次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开放程度都还有很大差距。2012年,我省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劳动力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和10.9个百分点,近两年也没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先天不足,发达国家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我们是先重工业赶超,后轻工业补短,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较为先进的装备大多依靠进口。目前,我省工业总量仍只有浙江1/2、广东1/3、江苏1/4左右,湖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没有工业现代化,一切都是空话,我省的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日本1977年人均GDP就超过6000美元,也许相当我们现在的10000美元,但1974-1979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仍达9.6%,1980-1985年仍有5.6%;韩国1992年人均GDP就达到6045美元,但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三成左右。现阶段我省不加快发展工业,既违背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规律,又浪费了我省发展工业的独特资源禀赋条件,更辜负了中央和全省人民群众对中部崛起的热切期盼。第二,工业仍是调结构的第一战场不能变。过去什么东西都缺,现在到处产能过剩,产业优化升级绝对不可避免。但产业结构到底怎么调?怎样破解“调整是找死,不调整是等死”的“特里芬难题”?结合湖北实际,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作为调整基础,二是坚持把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作为调整重点,三是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作为调整的重要路径。现在有种声音,认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战场在第三产业、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个观点没有错,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而且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业比重仍低20多个百分点,未来还有广阔发展空间。但“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实体经济,服务业的发展将缺乏强有力支撑。美国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70%,但美国人均GDP是6万美元,我国是6000多美元,完全不在一个发展阶段;冰岛的金融服务业高度发达,但产业空心化,金融危机爆发,国家一夜之间濒临破产;反观德国,能在欧洲经济一片低迷中一枝独秀,靠的就是强大的制造业。新常态下我省调结构,要适应融合发展大趋势,把重点放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上来,大力培养“混合动力”,推动工业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迈进。第三,工业仍是转方式的第一要义不能变。经济新常态的本质,不仅是要“增长速度运行在合理区间”,更主要还是推动“发展质量上台阶”、重构经济发展新模式。湖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在很多企业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科技水平低,既消耗资源又污染环境、效益还不好,与中央要求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湖北要转方式,首先是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创新、产业与环保的关系。统筹解决我省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把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把创新活力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力,用更高水平的工业文明来解决发展中的科技文明、生态文明等问题。

  (三)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破解和防范工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风险。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个从传统增长形态向新的增长形态转变的“大过渡时期”,面临着经济支撑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湖北工业长期面临转型和发展两大任务,新常态下工业发展有“四大趋势”不可逆转,必须主动适应、攻坚克难。第一,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趋势不可逆转。“十二五”以来,我省工业增速已从20.5%、14.6%、11.8%降到去年的10.8%。目前支撑湖北工业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工业投资趋势性放缓,从前几年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5个百分点左右下降到去年的低于5个百分点左右;消费品市场平缓运行,原产地市场热销商品较少,2014年1-11月,21个商品大类中,有12个增速回落;进出口规模太小,我省每年进出口总额也只有400亿美元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到5%。工业增长后劲放缓。第二,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趋势不可逆转。一是传统优势弱化。我省人口出生数在2000年之后,每年从100万锐减至50-60万人。土地供给日趋紧张,关键技术引进更难,企业依赖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竞争优势已难以为继。飞利普公司在松滋有一个企业,建厂也有些年头了,产值从个把亿搞到每年几十个亿,税收从几百万上升到每年七八千万,但生产用地一直都只有40亩,政府给地他们不要,他们的优势是不断的技改投入、上新装备、搞机器换人,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成本快速上升。近两年,我省企业用工成本年均增长10%以上;规上企业银行授信面只有50%,小微企业不到1%,融资综合成本平均高达12%左右,资金过桥成本甚至高达40%。三是科教优势远未发挥。我省高校在籍人口流向外省的占21%,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每千万元研发经费发明专利量仅为1.05件,在全国排名21位,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5.8 %,低于湖南13个百分点、河南2.7个百分点。未来工业发展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第三,工业环境承载能力刚性受限的趋势不可逆转。我省能源自给率只有24%,但重化工业比重超过60%,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接近30%,今后《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落实,我国能源四大革命推进,我省要保一方清水送北方,工业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第四,工业市场竞争从数量、价格转向质量、品牌的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我国虽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都依赖进口,“中国制造”大量还是中低端产品。过去我省国有企业有计划指标,民营企业有九省通衢的低物流成本,主要工业品市场份额长期在中部领先;现在经济全球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我省汽车、钢铁等传统优势产品面临外资、民营品牌的激烈冲击,特别是在新产品开发、自主品牌培育、虚拟运营商、电子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上,我省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周边省份也开始反超。2013年我省“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全国排第11位。全国250家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湖北只有4家,全省没有一家叫得响的电商企业。必须把握市场潜在需求,通过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工业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

  (四)积极引领新常态,切实把新常态孕育的新机遇转化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综观湖北工业发展内外部环境,难和险在增多,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要牢牢把握“四大战略机遇期”:第一,改革开放全面提速升级。当前,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都已高度全球化,未来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资金匮乏,资产、股权、设施、人力资本等相对便宜,新兴国家基础建设需求巨大,我省是钢铁大省、建筑大省,完全有条件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项目,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加快钢铁、水泥等富余优质产能转移。同时,全国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我省改革开放整体水平不高,还有巨大增长潜力。第二,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一是战略定力稳定经济预期,我国经济增速两年从两位数降到个位数,降幅近4个百分点,但政府调控没有“大手笔”、经济增长没有“硬着陆”、社会生活没有“大动荡”。二是区域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湖北向西开放步伐,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推动沿海经济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带动长江沿线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三是精准调控激发经济活力。出台支持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加大公共消费型投资等系列“微刺激”政策,对工业发展带来诸多利好。第三,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推进。当前,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关键前沿技术正处在革命性突破的前夜。下一步,信息网络、高端制造、生命科学、可再生能源等科技创新成果一旦大规模产业化,将创造无可限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我省科研实力雄厚,很多创新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我们抢抓国家核高基、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机遇,完全可以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实现并联发展、跨越赶超。第四,内需不断增长和消费快速升级。国家扩大内需,多措并举促进大众消费,我省内陆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优势日益突显。特别是按照国际经验,我省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阶段,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和养老健康家政等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消费渐成主流,将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新引擎。

  二、深入推进“两计划一工程”和“四六十”行动方案,全力打造湖北工业升级版

  做好2015年工业经济工作,要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和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毫不动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深入推进“两计划一工程”,加快四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十大重点领域创新突破,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加大力度促转型,确保完成“十二五”工业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打造湖北工业升级版。

  (一)坚持投资拉动与消费引领“两手抓”,坚定不移稳增长。一是千方百计拓展工业市场需求。坚定不移破障碍、建平台、抓对接,发挥消费在工业稳增长中的基础作用。要大力支持产销对接。准确及时为企业提供各类展销会、博览会、订货会、洽谈会的有效信息和参展服务,全力加大省内企业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及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链对接,支持企业抢占省内外市场,着力提升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软件和重要原材料、重大生产装备的省内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我省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网络零售购物超800亿元,增速均达到35%。要适应网络消费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加快推进宽带提速普及,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激活流通环节、打开外部市场。要更好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支持作用。坚决摒弃政府部门和大型国企对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门槛歧视,在同等条件下,坚决加大对国产、本省新产品的采购力度,在软件、芯片等事关经济安全的领域,要使更多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工程项目采购体系。二是全力以赴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坚持不懈扩总量、补短板、抓项目,发挥投资在工业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要扩大投资总量。这是湖北的特殊省情决定的,不能有丝毫含糊和懈怠。技改投资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要继续高于工业投资增幅,争取国家项目投资要继续走在中部六省前列。要突出投资重点。结构要优化,投资精准度要提升。重点围绕80万吨乙烯、武汉联想、通用汽车等重大项目,扩大石化深加工、移动互联、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配套投资;抢抓居民和产业消费升级以及国家刺激消费政策机遇,重点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扩大投资;挖掘中央“稳促调惠”政策机遇和市场空间,重点扩大集成电路、北斗导航、工业机器人以及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投资。要推进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能源储备基地建设、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重大装备、页岩气开发等我省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工业项目推进上,争取国家“十三五”规划支持,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三是坚定不移“引进来、走出去”。坚持以“一带一路”为纲、长江经济带为轴,加快构建湖北工业对外开放新棋局。要大力招商引资。现阶段,湖北工业关键看投资,投资很大部分靠招商引资,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但现在国家对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和规范,过去无目标招商、无底线承诺行不通了,怎么办?要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重点做好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央企对接工作,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大力引进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这里强调一点,在引进战略伙伴时,首先应坚持以我为主、做大做强本土企业,不能一合了之,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中东欧国家,现在政局相对稳定,基础设施也比较配套,是我们“走出去”的重点。要鼓励支持更多企业像东风、葛州坝、华新、三环一样,加快境外资产重组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动制造类、施工类、高新类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转移富余优质产能。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加工生产并扩大加工产品进口,扩大资源性产品和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四是高度重视工业领域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据省经信委调查,去年1-8月我省停产、半停产企业比例达到6.8%,近期仍呈小幅上升趋势,比正常年景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同时企业跑路失联虽出现在少数地方,但数量和负债有扩大趋势。特别是全省担保行业业务下滑,1-9月全省新增担保总额同比减少353亿元;代偿大幅上升,1-11月全省代偿总额近30亿元,潜在风险加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方向,指导行业开展自强自救,探索建立担保风险补偿制度,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标本兼治、对症下药,避免工业大起大落。

  (二)坚持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两手抓”,坚定不移调结构。一是强力推进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要加强战略统筹。抢抓国家推进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政策机遇,坚持将加快推进四个优势传统产业调整改造转型升级、强力推进六个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与淘汰落后产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扭在一起抓,在重点资源整合、重大项目布局、重要政策落实上统筹推进“一盘棋”。要加快技术改造。重点围绕改善装备、改进产品、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和示范工程,加快形成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长效机制,促进传统企业高端化、精细化、清洁化发展。要化解过剩产能。坚持等量转换和减量置换原则,集中资源环境容量和资金、电力等各种要素,通过改造升级、调整转移、重组整合和淘汰压缩等各种手段,积极化解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坚决淘汰一批“五小”落后产能,为优势产能发挥腾出市场空间。对3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今年要按规定全部关停。特别是小化肥行业,国家可能恢复增值税,取消优惠电价,放开出口,这对行业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要早做调整准备。二是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突出十大重点领域。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科研人才优势,紧盯信息化、老龄化、生态化社会发展的产业需求,强力推进智能制造装备(3D打印、工业机器人)、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汽车及专用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北斗、航空航天和新能源等十大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快把一些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要明确“1311”发展目标。即在十大重点领域,加快培育3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着力打造100家行业骨干企业,力争在“十三五”末形成10000亿元的新增产值。相关部门要迅速研究出台意见,完善配套政策,分解细化任务,力争每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要争取三大政策支持。即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争取国家对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目前总额1380亿元)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首期400亿元)支持;探索在我省加快设立一批产业类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十大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优势资源集聚发展。三是强力推进工业新增长点达产达效和新兴业态发展壮大。据省经信委调查摸底,2015年我省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增长点有2242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狠抓增长点调度,充分挖掘增长潜力,确保重大增长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加快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家庭、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与工业的融合发展,使之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为我省工业经济培育更多新的“发动机”。

  (三)坚持创新驱动与融合发展“两手抓”,坚定不移转方式。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国家科研任务的新机制,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共同构成的产业化战略联盟。重点扶持小微企业创新,中小微企业里有不少“一招鲜”,将来说不定会“吃遍天”,要通过种子基金、技术市场等方式,扶上马、送一程,帮他们度过创业初期的艰难。要全面加快质量、品牌和标准创新。近年来,我省工业总量增加很快,但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不快,在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中,排名全国20位之后。我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专利太少。要全面加快工业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创新,打造一大批像烽火科技、中国劲酒等立得住、叫得响的湖北名牌、湖北标准,把我省工业发展全面推向质量时代。二是着力提升融合发展水平。重点加快三个融合:其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实施“宽带湖北”行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和4G业务发展,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宽带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其二,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融合和倍增发展;以物联网、车联网等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为重要支撑,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以推广应用标准体系为主要抓手,促进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建设一批智能化车间,培育一批数字化企业,推动一批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打造一批中国设计之都、全国软件名城等金字招牌。其三,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充分发挥军工大省、工业大省、科教大省优势,全面加强军地科研、生产和人才融合,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北斗芯片、海洋浮式核岛、船用液化天然气装备等军民结合产业上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全面促进绿色发展、集群发展。要强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推广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向江浙、河南等地学习,着力打造一批百亿和千亿产业集群与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套协作,在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等规模经济领域,打造一批“顶天立地”大企业,培育一批“铺天盖地”中小企业;要着力提升131个开发区的产业承载功能,努力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定位、高端人才集聚和高端资本密集的新型园区。

  (四)坚持战略统筹和改革攻坚“两手抓”,坚定不移打造湖北工业升级版。一是探索“四化同步”发展新路子。当前,产业发展动力“青黄不接”,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就在“四化同步”。要探索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深挖“三个一亿人”背后的巨大市场需求,找准工业增长的新动力。要找准以信息化提高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在市政建设、综合治理、交通运输,以及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一批新模式、新业态。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农机、水利、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领域技术装备的研发生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既促进二三产业产品和服务创新,又提高农业效率,还充分释放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潜力,保障工业发展要素供给。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非公经济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增量改革为主,着力在细化深化实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015年所有省出资企业和市县大型国有企业都必须完成规范的公司制改造;稳妥、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总量较大的市州都要选择1-2家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要分类别、多渠道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建立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和重点企业问题台账销号机制,把不该企业负担的包袱都卸下来,切实增强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深入推进非公经济改革,坚持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种种束缚,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重点引导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含量、信用水平,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争每个市州新完成1家以上民营上市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三是高水平编制好“十三五”工业规划。去年11月份,已召开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暨 “十三五”规划编制研讨会,要在四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六个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坚持“七个引领”,强力推进“十个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快建成工业强省。省经信委要站在大工业发展的高度,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对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调查研究,统筹协调、搞好衔接,高水平做好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三、创新作为,狠抓落实,为我省工业和实体经济创造一流发展环境

  当前,经济发展和作风建设都进入新常态,传统抓工业经济工作的观念、机制、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更多采取改革、创新、市场、法治的办法和手段,努力提升驾驭工业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全省工业和实体经济创造一流发展环境。

  (一)创新行业管理。一是深化工业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制定和落实“三个清单”,健全为企业服务“一张网”,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建立“大工业”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各级政府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一些重要政策落实、重点时段经济运行调度、重点产业推进、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布局上,确保全省一盘棋。三是发挥工业中介机构作用,重点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大力支持像移动互联产业联盟等由行业领军企业发起设立、纯市场化运作的工业中介组织发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社会中介服务。四是完善工业发展考核机制。探索分地区、分类别的多元化工业考核方式,促进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探索建立日常监督检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二)创新要素保障。一是创新资金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属于竞争性领域的产业,政府要由直接投资具体项目改为设立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我省每年的工业专项资金不算少,但一个部门一块、搞平衡、撒辣椒面,大企业根本看不上,真正急需资金的企业又觉得“不解渴”,实际效果并不好。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整合全省工业专项资金,集中投入,功劳各表,重点围绕十大重点领域,组建若干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基金公司主导、政府监管、专家委员会评审的责任机制,投资方式既可以是股权投资,也可以是债权投资,还可以是战略性、公益性补偿投资,鼓励采取创投、风投、跟投等多种方式,只要责任到位、程序到位,允许投资亏损,建立完善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容错机制,保障基金“可放大、可精准、可评估、可循环”。二是创新人才保障。要抢抓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机遇,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培养一批本土蓝领工人。要坚持以“123”计划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科技、管理、营销人才的评价、选拔、培养、使用、收入分配等激励机制,营造宽松的容错环境,大胆引进一批在技术研发和金融创新方面有特殊能力的“天才、怪才”,加快培育一批市场意识强、懂技术、懂管理、讲诚信、讲团结、社会责任感强的现代企业家队伍。要针对我省工业部门多次整合、人才流失的实际,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加大公开招聘力度,畅通与企业之间的双向挂职交流通道,努力培育一批懂经济、懂管理、互联网思维意识强、现代科技素养高的工业管理服务人才。三是创新政策保障。政策是最大的发展要素。要重点推动落实四个政策:其一,电力方面,现有协议用电政策要继续执行,攻坚克难,扩大范围,让更多企业受益。要推动落实生产型服务业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其二,税收方面,去年解决了纺织行业多年来的税收“高征低扣”问题,今年要继续加强协调沟通,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快推进落实废旧回收加工等行业发展中的税收政策;其三,土地方面,严格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比等相关政策规定,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其四,能源方面,认真研究、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绿色新政落地,实现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治理,使绿色发展者受益。四是创新运行调度。在传统煤电油运调度基础上,加快实行三个转变:即在范围上转向资源(土地、环境容量等)、资产、资金、资本、资质(比如汽车整车牌照、废旧金属回收牌照等)“五资联动”;在方式上转向建立全省互联互通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平台体系,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基金,创新新常态下运行调度的手段和措施;重点上转向工业园区、产业集群、重大工业增长点,推动新增产能尽早出力。

  (三)创新金融服务。一是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要进一步深入企业,一企一策,加强协调,帮助企业实现与金融机构的无缝对接。要鼓励地方政府建立政府性担保基金,协调解决金融部门回避风险以及企业逃废债问题,切实防止出现实体经济下行和金融企业惜贷相互强化的“顺周期”问题。二是用活金融政策。抢抓国家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机遇,支持企业参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同做大做强,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区域性股权、产权市场和各类资本要素市场,加快完善创投、风投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加强产融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协调建立“债务融资工具发债企业后备资源库”,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着力构建多点支撑的中小企业融资格局。四是强化企业信用建设。协调推进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信用记录的覆盖面,强化金融业对守信企业的激励作用和对失信企业的约束作用。

  (四)转变部门职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各相关部门都要围绕服务企业发展、建成工业强省的大目标,主动转变角色、敢于直面矛盾、着力破解难题,重点将职能转到抓监管、抓服务、抓环境上来。一是“放”。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管”。要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各类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三是“统”。工作要统筹推进、资金要统筹使用、干部管理、培养、使用要统筹安排,既抓大事要事,又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四是“引”。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政府有效作用;加强资本引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放大财政资金撬动功能,让更多国外资金、社会资本进入战略新兴产业。五是“严”。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职责范围内的,要限处室、限个人、限时解决,职责范围外的,要限人、限时予以答复,不能踢皮球。对违纪违法的,一经发现,坚决查处。六是“转”。有关部门要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更加注重用互联网思维发现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要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倒逼职能转变和服务提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每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