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抢抓机遇 加速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6-12-07)

                                                                                                                                     戴贵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就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重要论断,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敢为人先、务实奋进的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一、紧紧围绕粮食安全重大任务,稳产量、提质量、保安全,巩固农业大省地位。粮丰天下安,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工作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强调“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湖北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湖广熟,天下足”,肩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责任。要充实中国的粮袋子,必须牢牢稳固湖北“中部粮仓”的地位。一是突出抓好政策完善。完善农业补贴方式和程序,新增补贴重点扶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办法;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粮食、油料、生猪生产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办,确保农民负担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之内。二是突出抓好核心区产能建设。以46个粮食主产县和33个粮食产能建设县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大片大县建设。通过板块建设形成优质稻板块和优质中筋小麦板块,重点扶持粮食加工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能力建设。三是突出抓好科技支撑。集成应用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及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全面构建水稻集中育秧体系,恢复扩大双季稻面积。立足科技抗灾,重点在调结构、调播期、调模式和“一喷多防”等方面下功夫,减少因灾损失。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是突出抓好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马铃薯、红薯、玉米等高产稳产粮食作物,开展油-稻-稻,薯-稻-稻等高产优产模式攻关,挖掘粮食内部潜力。加大冬闲田和丘陵岗地开发力度,实行秋冬生产联系点督办制度,通过季节性租赁、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压减冬闲田。

  二、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主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四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也是短板。习近平同志视察湖北时提出了“四个着力”的发展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湖北已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型期、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大幅提升,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迸发,今年湖北农产品加工总产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但湖北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突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全省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区”。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培植一批大龙头,建设一批大园区,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依托水稻、油菜、生猪、淡水产品等优势和特色产品,建立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丰富城乡居民文化,促进就业增收。二是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湖北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高产高效模式,促进种养业转型升级。创新农业资源利用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探索建立“两型”农业技术应用政策性补偿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和生态家园建设,组织创建“美丽乡村”。三是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规范“三品一标”认证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监督抽查、问题约谈和通报曝光等制度,积极探索贮运环节监管机制。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从源头上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四是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集成推广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的新技术,提高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以水稻工厂化育秧、蔬菜种苗繁育为重点的设施化生产,对现有果园、茶园、蔬菜基地进行设施改造升级。

  三、紧紧依靠改革创新动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亮点。要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推进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积极实践。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我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比例约为21.6%,仍然低于23%的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财产性收入比重不到1%。必须把土地这个不动产变成活的资本,加速流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三村”及其他有条件的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龙头,以“8+1”城市圈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良性互动、优化配置。培育土地合作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深化农业投入体制改革。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近4万家,社员近300万户;经营面积30亩以上种植大户超过30万户;已经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近3000家,符合条件尚未登记注册的还有近4万家。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受制于用地难、融资难、缺人才、缺技术等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环境亟待优化。要争取出台我省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构建农业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允许和鼓励新型主体承担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加大对重点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投入强度;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补贴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农村领域。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农村信贷抵押品和抵押方式,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互助保险和综合性保险。支持地方政府设立担保基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四是深化农科教体制改革。总结宜都、襄州等地经验,建立乡镇或区域性综合服务机构;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研究制定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完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职业农民认证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的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试点,用3-5年时间培养5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系湖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