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双轮驱动”推进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7-02-03)

                                                                                                                                     涂山峰

    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湖北、辽宁、浙江、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等7省市扩大自贸区试点,代表着我国自贸区建设进入了试点探索的新航程,也标志着湖北武汉改革开放工作步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一、申报和试行两条腿走路,以先行先试促自贸区获批

  2014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主要载体,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为湖北武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成功申报湖北自贸区奠定基础。经过2年多探索与实践,武汉东湖高新区构建创新、开放“双轮”驱动新格局,从行政审批与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扩大开放等四个方面着手,推出154项具体工作事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自贸区建设相结合为依托,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和活力,释放出改革红利、开放红利。

  建立政务服务新机制,建设行政服务特区。共启动了33项工作,涉及改革行政管理与服务以及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等方面,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打造体制机制先进区。主要工作成效包括:成立政务服务局,实现一个部门管审批。行政审批事项由132项减少至86项,行政审批权力清单精简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施“一证一码”,实现“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章审批”。实施“先照后证”,企业设立前置许可仅保留11项。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覆盖东湖高新区95%以上的企业,包含工商登记、纳税、司法、人社等信息,信息内容的全面性居全国前列。

  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创业特区。共启动了36项工作,涉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体系等方面,聚焦政策特区、人才特区、创新创业要素与平台建设,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创业区。主要工作成效包括:实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创新改革提供法制保障。实施“科技十条”“汉十条”“黄金十条”“光谷创业十条”等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推动武大、华科等4所高校开展国家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三权”改革。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和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成立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41家产业联盟。建设中国光谷硅谷创新中心和中国(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中心。设立规模为11亿元的光谷人才投资基金,建立武汉人才创新创业超市。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建设科技金融特区。共启动了40项工作,涉及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实现金融有序开放和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等方面,不断深化科技金融融合,打造新兴产业引领区。主要工作成效包括:设立16家科技贷款专营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萌芽贷”“集合贷”“保证保险贷款”“税易贷”等产品创新。推动人保财险设立东湖科技保险支公司,为全国第二家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成立长江大数据交易所、长江众筹金融交易所、众创空间交易所等创新型要素交易平台,打造中西部要素交易与流通中心。推动设立光谷科技金融研究院,构建科技金融智库。推进5家企业开展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和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试点,便捷开展收付汇业务。

  对标上海自贸区,建设对外开放特区。共启动了45项工作,包括创新投资管理制度、拓展贸易功能、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和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主要工作成效包括:在东湖综保区实行“先入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等口岸监管举措,试点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大幅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建成并运营国际生物医药、大宗商品交易、保税展示交易等保税平台,拓展贸易服务功能。出台文件引导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

  二、补齐发展短板,自贸区助推武汉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武汉自贸区的建设注重“两个结合”:一是与武汉现有优势产业相结合,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自贸区这个平台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引进全球资源做大做强武汉优势产业,鼓励支持武汉优势产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二是与武汉急需的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解放思想,大胆开放,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吸引外商在武汉投资发展医疗、教育、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为城市功能补齐“短板”。

  当前,武汉市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于对外开放不够。2015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81亿美金,总量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11位,与我市经济总量居第3位的地位极不相称。建设自贸区,有利于武汉在全球范围内聚集生产要素,参与经济全球分工与竞争,建立融入全球投资、贸易、创新的新格局。

  (一)有利于促进开放式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传统产业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开放程度较高,但与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大趋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利用自贸区这一开放平台和载体,通过开放式创新,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对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完善创新孵化体系,支持高科技企业在融资、国际交流、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信息化等方面实现国际化发展。我市光通信、激光等优势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正逐步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部分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建设自贸区有助于推动优势企业实现研发、销售“两头在汉”,部分生产制造“中间在外”的全球分工模式,逐步主导全球产业链分工,不断增强“武汉创新”“武汉智造”的竞争力,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有利于扩大服务业开放,提升贸易服务功能。自贸区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重点扩大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外开放。我市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大,但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利用自贸区的这一开放平台和载体,我市医疗健康、文化教育、金融、高端航运服务、分销业务、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进程将快速推进,同时,通过集聚跨国公司总部和营运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推动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离岸贸易等高端贸易升级。

  (三)有利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自贸区试行境外投资备案制,并实行便利结付汇的自由贸易账户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走出去。我市经济外向度低,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走出去不够,除烽火、长飞、东风等少数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外,大多数企业对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不太熟悉。利用自贸区的这一开放平台和载体,搭建集资金管理、法律服务、投融资便利化、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平台,通过鼓励在武汉自贸片区内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股权投资母基金,开展海外并购等,进一步推动武汉“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三、实现“三个结合”,探索自贸区建设的“光谷特色”

  武汉自贸片区的建设,应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迅速形成自贸区建设的武汉优势和武汉特色。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将围绕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展开。在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施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在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方面,优化口岸监管,创新贸易模式和功能,不断拓展贸易服务产业和市场,推动贸易功能向服务贸易、离岸贸易转型升级,实行多元联动、一体运作的便利化货物运输模式。在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方面,逐步推进宽松、自由、开放的金融制度改革,扩大资本账户开放,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功能,促进金融国际化。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通过推进开放式创新,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国际化水平,重点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引导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方面,通过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形成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创新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促进监管法治化。

  第一,学习借鉴与大胆试、自主改相结合。一是将临摹学习与摸石头过河结合好。对上海等四大自贸区探索的成熟经验,采取拿来主义,照学照改,少走弯路。但也不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强调发扬首创精神,在培育综保区功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科技创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大胆试、自主改,创造性推动工作,形成具有“光谷特色”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二是将探索创新与国际规则结合好。在对外开放方面,既积极学习上海自贸区已经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各项经验,还学习借鉴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自由贸易区和特殊经济区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探索科技园区发展自由贸易的路径和方法。在科技创新方面,学习借鉴利用美国硅谷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推出创新券,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市场化,加快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建设,形发挥高新区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探索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成长模式。

  第二,自贸区建设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一是补足短板,“双轮”驱动发展。开放度低,外向性水平低、国际化程度低、国际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学习上海自贸区,主要是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对外开放上,拓展功能,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和优化开放环境,扩大服务业开放,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系,实现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发展。二是突出特色,试出新优势。形成科技体制创新、产业形态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多重叠加的特色;网内网外联动、区内区外互动、综合配套改革相互促进的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优势产业结构特色;以打造光谷资本特区为核心的金融体制创新特色;以武汉中部经济地理中心、中部广阔市场为依托的内外贸一体化特色。

  第三,自贸区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一是形成倒逼机制。倒逼政府转变职能,倒逼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自主创新、制度创新有机融合、聚焦聚集,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开放红利,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中部改革试验区和开放高地。二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突破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新品牌,探索建立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等,为全省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具有“光谷特色”的“东湖样本”。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科技金融融合试点、自贸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赋予武汉,我们应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提供新动能。■

  (作者系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