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新形势下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10)

                                                                                                                                     周 锋

  近年来,宏观环境、产业结构等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大力推行产业的回归和再造,外需市场扩张难度加大,内需市场提振尚待时日,要素约束进一步趋紧,单纯依靠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一些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进一步凸显,国内工业发展面临着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以苹果、小米、阿里巴巴等新兴企业为引领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发展的模式、理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工业经济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目前正面临着发展与转型双重任务并重、需求与供给双重约束并存、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长期困扰的复杂局面。要破解新形势下工业发展难题,实现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全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当今产业发展的国际趋势

  本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国际产业结构正在由工业时代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关联的硬件产业结构向以技术、服务生产为关联的软件产业结构转变,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软化”。一是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二是随着整个产业的高度加工化和技术集约化,产业发展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两种趋势使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率先出现了专业研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大量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职能的“2.5次产业”,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持续“软化”和产业间加速融合的新阶段。在此阶段,新型服务业将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以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组织创新、制度改革等为主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柔性制造、虚拟制造将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能否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发展趋势,实现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将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湖北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后抓住国内消费品需求增长的几次历史性机遇,实现了纺织、食品、钢铁、石化、建材和装备制造等工业的发展,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将逐步“软化”,服务化、高技术化、融合化和国际化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后发地区人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将逐步消失。这就意味着湖北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产业之间的联动和协调发展,寻找新的工业发展支撑点,加快培育和发展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的高增长、高盈利的新兴产业。从湖北工业现状看,全省工业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不高、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著名品牌缺乏、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强等问题仍较突出。我省产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比例仅为1∶0.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4.6%,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始终徘徊在3%左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相对落后现状,就必须更加注重研究开发、集约经营、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大做强工业生产领域的服务产业,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当前,单纯的围绕工业抓工业、围绕企业和生产抓工业的传统思维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要推动湖北工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树立起“跳出工业抓工业”的理念,重点解决好“跳出工业”之后“抓什么”和“怎么抓”这两大问题,着力抓好“两大要素”,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抓好“两大要素”

  从影响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来看,消费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两大因素,也是我们“跳出工业”后应该努力抓好的“两大要素”。

  1. 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无市场需求的生产是无效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国内每次消费热点的兴起均带来了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国内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消费结构正在出现新的变化,汽车和房产等两大传统消费热点均进入调整,而信息消费、互联网金融、可穿戴式设备、环保、医疗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对此,我省应及时研究,并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本省资源禀赋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良性循环。例如,我省可以重点抓好信息消费热点,强力推进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光电子、北斗导航、通讯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壮大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积极开展“三网”融合试点,鼓励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抓紧抢占未来市场。

  2. 紧跟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工业领域的重大变化,都是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契机的。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使主导产业由重工业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信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并带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省要紧跟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工程等最新科技动态,做到提前谋划,占领工业发展制高点。

  (二)实现“三个转变”

  “跳出工业抓工业”绝不是要离开工业,另起炉灶,而是要求我省更加注重产业间、区域间及产业与区域间的联动和协调发展,着重从全产业链谋划、产业间融合、区域发展等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 注重“全链发展”理念,实现由抓狭义生产环节的“小工业”产业链向抓广义研发、生产、流通的“大工业”全产业链的转变。当今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不仅是单纯的企业和产品竞争,已经全面进入到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从全产业链来看,每个行业都至少包括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工业生产、批发经营、销售服务等七大环节。全产业链竞争是包含研发、生产、流通等众多环节的广义大工业的竞争。因此,我省在谋划工业发展时必须注重“全链发展”理念,努力跳出单纯的企业生产环节,针对全省重点行业,找出全链关键和薄弱环节,通过搭建战略平台、强链补链等措施整合链内资源,大力发展“2.5次产业”,优化全产业链,形成整链优势,达到整个行业的提档升级。全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附加值最高,要下大力气优先发展。一是向工业生产的上游延伸。鼓励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有效的公共研发支撑平台和战略研究平台,利用平台为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密切联系和融汇创造良好条件,组织业内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国产化实施攻关,从而形成全省整个产业核心技术优势。例如,我省可对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单个企业很难独立承担和取得突破的行业先行先试,集中全省力量,实现技术突破和全产业共享,制定行业技术的国家标准,实现我省在该产业的领先地位。二是向工业生产的下游延伸。针对每个产业的产品特点建立更通畅的公共流通和售后服务渠道。条件成熟的产业还可以成立品牌战略联盟,推进地区集群品牌建设,实现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双向发展,共同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例如,可针对我省的汽车行业,进一步提升十堰“中国商用车之都”、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等省内区域品牌的知名度,最终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的湖北品牌和品质。三是创新政府行为模式。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探索打破发改、经信、科技、商务等涉及广义工业的省直部门界限,建立广义的大工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和机制。最大程度的整合政府资金、政策和职能,对全省每个重点发展产业从研发、生产到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分析,突出重点、连续性的扶持关系全行业发展的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重点成长型企业,从而避免部门利益影响行业整体利益。

  2. 注重“融合发展”理念,实现由抓单个产业推进向抓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产业间的边界正在逐步模糊,产业间的融合正在加快,产业融合已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切实解决省内许多地方仅重视开工厂、上项目、抓生产,而忽视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服务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的问题,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一是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重点支持我省冶金、石化、机械、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全面融入,促进企业进行管理、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二是要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环节,目前工业产品的价值构成中超过60%与生产性服务活动有关。鼓励省内各地大力培育与本区域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支持武汉、襄阳和宜昌等优势地应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建设中央商务区,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重点围绕工业设计、技术服务、软件外包等,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的平台经济,实现企业生产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无缝对接,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

  3. 注重“区域发展”理念,实现由围绕属地抓工业向抓区域性工业发展的转变。随着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化,国际间、国内各行政区域间的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跨地区经济联系和交往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速。要适应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就必须改变围绕属地抓工业的传统观念,鼓励省际间和省内各地区间本着自愿互利、分工合作的原则,建立起一种行政区划间的横向联系合作模式,促进跨地区经济合作,让工业经济在区域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得到优化发展。对于我省来讲,一是要以国家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依托黄金水道推进我省长江经济带建设。引导产业沿江合理布局,优化升级,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把我省建设成国家战略经济带上的重要枢纽和支点。同时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的互补优势,形成产业链的区域合理分工布局体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和促进省内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要抢抓襄阳、宜昌等六市一区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黄石、潜江等五市列入国家资源转型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为全省其他地区工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探索和示范。三是以“两圈一带”为试点,探索打造有利于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的制度和环境。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打破行政界线,以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实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基础,探索飞地经济、税收利益分成等合作机制,促进企业和项目在区域内合理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推动地区间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