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新征程 新起点 新使命

(发布时间:2017-07-22)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2017年6月25日至29日在武汉胜利召开,这是在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加快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蒋超良同志代表中共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作了题为《高举旗帜 牢记嘱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通篇贯穿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主线,全面回顾了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客观总结了过去五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湖北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历史机遇,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推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和管党治党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动员全省人民在新的起点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报告》旗帜鲜明讲政治、着眼长远谋发展、务实重行顺民心,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重要要求,充分体现了湖北发展的新实际,充分体现了全省人民的新期待。是鼓舞士气、凝聚共识、催人奋进的《报告》,是内涵丰富、文风朴实、亮点纷呈的《报告》,是引领全省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学习宣传贯彻《报告》精神,是全省上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重点领会把握和贯彻落实好《报告》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

  一、《报告》基本框架

  《报告》全文共1.5万字,是历届省党代会《报告》中最简短的,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代会《报告》中也是字数较少的。《报告》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五个湖北”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概括总结了十届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和全面从严治党等六个方面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简要分析形势,提出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第三、四、五、六部分,分别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十八项重点举措,对全省未来五年工作进行部署。

  二、《报告》主要精神

  学习领会贯彻《报告》的主要精神,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主线

  1.关于主题。《报告》的主题是: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确定这一主题,一是突出政治站位。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牢记嘱托,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视察湖北时,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和突出抓好“四个着力”的工作要求。将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写入《报告》主题,表明省委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维护核心、对标看齐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二是彰显责任担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推进湖北现代化建设,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这是新一届省委的重大政治责任。三是体现继续前进。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湖北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是“五个湖北”建设的继续,是新一届省委在历届省委工作基础上不懈奋斗的总目标。

  2.关于主线。《报告》贯穿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主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战略安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着眼长期执政,立足于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在本地区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本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全面领导,对本地区党的建设全面负责。”《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概括总结十届省委统筹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五个湖北”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实施;在部署未来五年工作时,以“四个全面”谋篇布局,提出了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路径和举措。

  (二)指导思想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指导我们党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坚持三条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是五大发展理念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与发展规律新认识的高度统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对于湖北而言,“取”的重点集中体现在突出抓好“四个着力”的工作要求上。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就是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内陆意识,打破思维定势,营造开放创新文化,强化改革担当精神。未来五年,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互促互动,努力将湖北打造成改革开放创新的“三大高地”。

  3.落实工作要求。即聚焦“四个着力”,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建设“五个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而努力奋斗。聚焦“四个着力”,就是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不足,对照中央巡视组巡视反馈的意见和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问题,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上聚焦发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建设“五个湖北”,体现了省委工作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型升级,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两大任务。“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湖北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这一指导思想,既贯彻党中央精神,又切合湖北实际。

  (三)奋斗目标

  《报告》提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有六项,可以概括为“六新目标”。

  1.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提出了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的目标。

  2.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特别是提出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的目标。

  3.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特别是提出了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2万元的目标。

  4.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素养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公平正义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治理井然有序。

  5.绿色发展呈现新成效。长江生态修复取得决定性进展,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湖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6.党的建设达到新水平。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巩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的领导能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六新目标”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来的,是未来五年湖北发展的宏伟蓝图。这里就“六新目标”中的具体经济指标进行说明。

  一是《报告》提出到2022年全省GDP力争达到5万亿元,这是按照未来五年实现6.5%—7.5%的平均增速,参照价格因素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推算,预计到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062亿元,可以达到5万亿元。

  二是《报告》提出的到2022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2万元。这是根据我省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以及未来增长趋势,按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基本同步的要求(不考虑价格指数影响),以平均增速7%、7.5%分别测算得出。综合分析认为,这些指标是能够实现的。

  三是《报告》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湖北是科教大省,但还不是创新强省,科教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出这一目标,就是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改革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让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报告》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目前,湖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工业,达到44.7%,但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配套支撑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落后6.9个百分点。差距就是潜力,有差距就有发展空间。提出达到50%以上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实现服务业提速升级。

  (四)战略举措

  为实现未来五年奋斗目标,《报告》第三、四、五、六部分,以“四个全面”进行谋篇布局来部署湖北未来五年的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十八项措施”。对此,蒋超良书记形象地称之为“十八般武艺”。

  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

  2.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构建体制机制新高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

  3.在全面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水平方面。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依法加强社会治理。

  4.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报告》重点内容

  (一)关于过去五年的成就与经验

  《报告》从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五个湖北”建设和党的建设六个方面,对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总结,系统全面、客观实在、鼓舞人心,极大增强了全省上下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信心和决心。

  1.在经济实力方面。既有总量的增加,也有结构的优化。总量迈上新台阶,达到3.23万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五年进三位,达到湖北历史最好位次。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些历史性跨越,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2.在改革开放方面。既有直接的利好,也有管长远、管根本的制度重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良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三年省级层面实施了77项重大改革。中国(湖北)自贸区成功获批设立,这是对内对外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定性评价,客观中肯,符合实际。

  3.在民主政治方面。既有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扩大,也有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实践。市州立法权实现了全覆盖。《报告》指出,人大职能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积极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等。这些都是民主政治进步的重要体现。

  4.在社会文明方面。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社会公德风化俗成,也有荆楚文化的广泛弘扬、生态文明的大力培育。《报告》指出,道德模范、“湖北好人”不断涌现,荆楚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长江沿岸环保整治强力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这是全省人民的普遍感受。

  5.在人民生活方面。既有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收入,也有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报告》指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9%、84.5%,减贫411万人,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可以说,这五年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的五年。

  6.在政治生态方面。既有治标的实绩,也有治本的硬招。《报告》指出,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政治生态呈现出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报告》提出的“四个坚持”的经验体会,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第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湖北发展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我们要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不够、发展不优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发展是解决湖北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湖北的发展必须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发挥改革开放创新的强大动力作用。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决定了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依靠人民,善于凝聚民心、汇聚民智,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第四,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我们要毫不动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以管党治党的有效举措取信于民,以净化政治生态的实际效果赢得民心。

  (二)关于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任务与挑战

  《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把握重大机遇叠加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转型升级两大任务。这是省委在深刻审视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湖北具有的阶段性特征、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机遇挑战等,作出科学判断后提出的。

  1.正确把握“两期”形势判断。一是重大机遇叠加期,概括起来就是《报告》提出的“六新”机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为我们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开辟新渠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为我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有力实施,为我们加快支点建设搭建新平台;国家设立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湖北体制机制创新任务,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展新空间;我省在交通、产业、生态、科教、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新支撑;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为我们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新保障。“六新”机遇分别从国际国内形势、国家重大战略、湖北自身优势三个方面,分析了未来五年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条件。二是转型升级关键期,包括“两个阶段”“两大转变”“一个跨越”等丰富内涵。“两个阶段”,即《报告》提出的“湖北即将进入中等偏高收入行列,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这是转型升级的历史方位。“两大转变”,即《报告》提出的“大力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一个跨越”,即《报告》提出的“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湖北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好步、开好局”,这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间的跨越,转型升级是实现这一跨越的重要举措。当前,区域发展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沿海发达地区基本完成转型升级任务,而中西部地区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未来五年,如果我们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就会扩大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就会在未来发展中处于被动。

  2.奋力完成“两大任务”。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一届省委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提出这一任务,有两方面考虑:首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郑重承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湖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决不能掉队,必须与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其次,为提升全面小康质量留有余地。近年来,我省小康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稳中提速的态势,平均每年提高2.47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测算,我省完全可以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提出“与全国同步”而不是“率先”,就是考虑到我省精准扶贫任务繁重,避免为完成脱贫任务而将时间层层提前,确保全面小康的质量。但在一些市提出“率先”或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二是实现转型升级,这是新一届省委勇于担当的时代重任。近年来,湖北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从2011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7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正进入中等偏高收入阶段。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湖北的发展也走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关口,面临经济结构失衡、传统动能弱化、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等一系列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能否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实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关键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也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能。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这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

  3.积极应对风险与挑战。《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形势上,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压力加大;二是在各类考验上,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面临新的考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种矛盾不断凸显;三是在区域竞争上,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发展格局日趋分化,湖北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为此,《报告》对全省上下提出了“三个决不能”的号召和警醒:决不能在激烈竞争中落后,决不能让发展机遇丧失,决不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无所作为!

  (三)关于区域发展战略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其目的是要在全省培育更多的增长节点,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发展、协同并进的局面。

  1.“一主”。就是继续强化武汉主中心地位,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支持武汉规划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优化长江主轴,强化主中心、复兴大武汉,努力打造“四中心一枢纽”(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对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武汉GDP占全省总量的36.7%,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武汉龙头带动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两副”。就是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为重点,加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这是省委着眼全省发展大局赋予襄阳、宜昌的重大使命,有利于带动襄十随、宜荆荆两大经济主轴加快发展。

  3.多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一主两副”之外的其他市州层面。《报告》综合考虑经济实力、发展潜力、辐射带动能力等因素,提出“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支持咸宁、鄂州、随州、恩施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二是县域层面。《报告》提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地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三是镇域层面。《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绿色、人文、智慧的现代化城市,打造一批以产业为支撑的宜居宜业宜旅特色小镇。

  (四)关于补齐发展短板

  1.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短板。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省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55.1%,占了“半壁江山”,但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与中部省份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如河南省占比75%,湖南省占比达60%,江西省、安徽省分别占58%和57%。由于市场门槛高、经营成本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不牢、结构不优、活力不足、效益不佳、实力不强。对此,《报告》提出,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思想更解放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办法更多一些、实效更明显一些。要不断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名企名家名品,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坚持“亲”“清”原则,坦荡真诚与民营企业家交往,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审批难、融资难、创业难等问题,让湖北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这些充分表明,省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发展的热切期盼,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

  2.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强则全省强。2016年,我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9540.24亿元,增长8.4%;县域GDP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60.3%上升至60.5%;GDP过3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4个,GDP过500亿元区市有10个;枣阳市成为我省继大冶、宜都之后第3个“全国百强县”。虽然,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较为突出,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将持续,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二是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县域产业多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新兴产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三是资源环境和要素约束强化,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影响持续加深,节能减排压力持续加大,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四是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省域之间、县域之间的竞争已不单是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效和能力的综合竞争。湖北县域经济正处于前有标兵、侧有强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局面。为此,报告提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和要求,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地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此举表明,省委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营造和强化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3.补齐脱贫方面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提出要如期实现3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482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销号的战略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报告》从三个方面进行部署。在工作方法上,强调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和“绣花”的功夫,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把精准要求贯彻到脱贫攻坚的各领域、全过程,实施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生态补偿、社会保障“五个一批”计划。在重点举措上,强调一方面依靠外力帮扶。继续推进“千企帮千村”,提高驻村帮扶实效;加大政策倾斜、投入支持和各方帮扶力度,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以产业扶贫构筑脱贫长效机制,以健康扶贫减少因病致贫,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另一方面增强内生动力。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在责任落实上,强调要严格实行“两个机制”:一是限期脱贫机制,强调五级书记抓扶贫,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二是贫困退出机制,实行严格考核评估和贫困退出机制,加强跟踪督察和追责问责,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质量。省委郑重承诺:全面小康路上,我们决不漏掉一户、决不落下一人!“两个决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省委确保决战决胜、如期脱贫的坚强决心与坚定态度。

  4.补齐社会事业与民生短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思想内核和实践方向,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前,我省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遗留不少问题,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报告》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报告》提出,要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扎根湖北就业创业。五年内要实现大学生实习实训200万人,留住、吸引180万名大学生在湖北就业创业。要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四类人群,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支持返乡就业创业。要坚持两个同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扩大就业创业,就是要让增收的门路多起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比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湖北突出的短板主要在社会事业领域。虽然我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水平还比较低、层次还不高。为此,《报告》从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和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权益、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以及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等方面进行部署,其目的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反映强烈。这些问题无一不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为此,《报告》从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人口、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对社会事业发展作出安排。四是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报告》提出,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湖北精神,凝聚湖北力量;二是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夯实文化根基,建设文化强省;三是推进对外文化交流,讲好湖北故事,扩大湖北影响。《报告》突出强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充分体现了省委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

  5.补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短板。近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从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17年4月14日向省委、省政府反馈的督察意见来看,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尚有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落实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说得多、做得少,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向湖泊要钱、要地、要房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侵占蚕食湖泊的问题仍在发生;二是水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凸显,一些河湖生态环境系统性、完整性破坏严重;三是长江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全省长江支流总体呈现“好水变少、差水增多”的趋势。为了尽快补齐生态建设方面的短板,《报告》从三个方面进行部署。一是狠抓长江生态大保护。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我省1061公里。保护好长江湖北段的生态环境,对构建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至关重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报告》提出持续开展长江大保护行动,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实施长江生态环境重大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和河(湖)长制。二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报告》提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管住污染源头为重点,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战役。在治水方面,推进“治污水、净湖水、保江水、促节水”工程;在治气方面,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在治土方面,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管理利用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同时《报告》要求,加大环境监管、督察和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湖北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三是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绿色生产方式上,《报告》提出要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在绿色生活方式上,《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生态省五级联创,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报告》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的美丽家园。

  (五)关于构建改革开放创新“三大高地”

  这是《报告》第四部分的内容,对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报告提出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互促互动,加快构建“三大高地”。构建改革开放创新“三大高地”,目的是要增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动力源。

  1.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构建体制机制新高地。《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行动。这其中要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去年,湖北超额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商品房库存面积减少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步伐加快。《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要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实施这些重点改革,目的是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未来五年,我省要围绕解决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三条底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是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串点成线、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既要明确重要改革任务,也要掌握重要改革方法。《报告》从“放管服”、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国企国资、文化体制、社会事业、生态文明体制、纪检监察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强调要抓好改革试点,及时转化试点成果,带动面上改革。

  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探索“走出去”新路径。“走出去”是湖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一大软肋,提升的空间很大。因此,《报告》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抢抓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机遇,推动湖北与京津冀及周边省份的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二是打造“引进来”新优势。“引进来”是衡量开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中部省份,尽管近几年湖北“引进来”成效明显,但“引进来”力度不大。《报告》从营造营商环境、深化交流合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还特别提出“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生产基地”。三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能否成功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最终还得靠自身建立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湖北)自贸区的设立,为我们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报告》侧重从中国(湖北)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指导性、操作性很强的重点任务。

  3.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报告》指出,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创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湖北科教资源、人才资源丰富,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各方面创新,把潜在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要打基础,提升创新能力。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科技创新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成果缺乏,科技成果省内转化不够,企业创新活力不足、能力不强。继续提升创新能力,依然是湖北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报告》提出,争取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引导武汉高校创新资源向其他市州扩散。二是要抓主体,激发创新动力。企业和高校院所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未来五年要突出企业和高校院所两类创新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报告》提出,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招才引智;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落实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三是要活机制,促进优势转化。创新资源优势能否顺利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机制。《报告》紧紧抓住阻碍政产学研多方联动的主要问题,明确提出“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收益对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将为疏通阻点、打通关节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六)关于全面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水平

  这是《报告》第五部分内容,对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湖北版”,是法治湖北建设的“升级版”。《报告》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部署。

  1.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突出“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对做好人大、政协、统战工作和发展基层民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力求准确体现党中央最新精神,契合湖北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方面。突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报告》关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的工作部署,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其中,立法重在强调“科学”,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执法重在强调“严格”,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重在强调“公正”,进一步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守法重在强调“全民”,加强普法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氛围。

  3.在依法加强社会治理方面。突出“一个导向”,即坚持问题导向。《报告》对加强国家安全、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等工作作出安排,旨在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社会治理方面,《报告》有几个新提法:创新网格化管理,实施精准化服务;提高领导干部学网管网用网的能力,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完善项目环保协商、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化解“邻避效应”。在平安湖北建设方面,强调各级党委要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治理,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内容,需要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

  (七)关于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这是《报告》第六部分的内容,对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从严治党”,从六个方面作出周密部署。

  1.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用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用党章党规规范言行,强化道德约束,坚持守正修德。

  2.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健全制度、遵守规矩。《报告》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用好用活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等方面,强调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不断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关乎湖北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报告》提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精心培养、及时发现、合理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这既为培养发现干部指明了方向,也为选拔使用干部划出了标线。

  4.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报告》提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5.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报告》提出,着力整治“文山会海”、检查考核过多过滥等问题,防范和查处各种隐性、变异的“四风”问题,加大庸政懒政怠政问责力度等,这些表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6.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是党心民心所向。《报告》提出,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做到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形成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的长效机制。

  《报告》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部分,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从严”二字。如抓思想从严(强调加强舆论阵地管理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抓执纪从严(强调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治吏从严(强调坚持“凡提四必”,严防“带病提拔”)、抓管理从严(提出建设“四铁”“党员队伍”的要求比党中央提出“四铁”“干部队伍”的要求更高更严)、抓作风从严(强调加大庸政懒政怠政问责力度)、抓反腐从严(强调反腐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等,使“从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各方面,真正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我省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

  (执笔:王亚平 陈世强 王耀辉 肖雪刚 桂进波 陈 雷 尹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