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全面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发布时间:2017-10-22)

                                                                                                                          中共丹江口市委 丹江口市人民政府
  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省委书记蒋超良在丹江口市调研讲话精神,丹江口市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绿色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一、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树牢转型升级新理念
  丹江口市特殊的功能定位和“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国家使命,决定了必须把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经济新常态下,丹江口市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正处在战略调整的历史拐点,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我们紧紧围绕省委书记蒋超良在丹江口调研时提出的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新要求,正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大逻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从更宽视野、更高层面谋划发展,以思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服务的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滨江城市,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
  二、打造优势产业“升级版”,强化转型升级新态势
  坚持“绿”字当头,“净”字保底,“效”字为上,实施“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农产品加工、江南百里生态工业走廊、江北百里生态农业走廊”等“五百工程”,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是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汽车与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与水资源利用2个“200亿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大数据3个“100亿产业集群”。以丹传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究的冷激光机械运用技术为代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打造武(汉)随(州)襄(阳)十(堰)汽车产业走廊上的关键节点。扩大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水资源利用产能,开发高端功能性饮用水,近期达到300万吨产能,引进新的水资源加工知名企业,力争形成1000万吨产能,打造“优质水产业之都”。以共同生物高档激素类产品为代表,延伸生物医药产业链,确立我市雄烯二酮激素中间体在国内及欧洲的区域性产能龙头地位。
  二是打造农产品加工强市。以建设百亿农产品加工强市为龙头,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丹江口库区绿色生态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推进桔橙、茶叶、水产等支柱产业生产标准化、产品生态化、加工精细化,打造武当蜜桔、南水北调源头有机鱼、武当道茶“三张名片”。建设桔橙精品果园10万亩,提档升级茶叶基地10万亩,建立农夫山泉果汁、茶π原料直供基地。开展库区网箱清理后的大库生态养殖,对38万亩大水面实行人放天养,打造湖北的“千岛湖”。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三是打造全域旅游格局。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以武当山为龙头,复建古“均州八景”,发展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推进山水一体全域旅游发展。强化文旅融合,坚持一月一项旅游活动,推进生态旅游由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建设全域绿道系统,依托环库城镇群和移民安置点、易地搬迁安置点,把村庄当景点来建设,把农民当业主来培养,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三、打造发展动能“升级版”,增强转型升级新动力
  坚持以改革求突破,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激活力,用实实在在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在新旧动能转换“变奏曲”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放大潜在能量。
  一是深化改革推动。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国家、省产业政策标准和水源地绿色产业体系发展要求,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向纵深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集中,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以土关垭和六里坪两个高铁小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等项目为突破口,探索实行“PPP”融资模式。建立产业培育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用好IPO政策,支持优质企业挂牌上市,搭建融资、土地、用工等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
  二是扩大开放带动。加快县域经济向开放发展转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区域交流合作,实行双向开放。加强对口协作,加强与北京、武汉等地人才、科技的交流合作,加强与襄阳、十堰、南阳等周边区域的协作发展。建设海淀区专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依托丹瑞科技、际华仕伊、丹澳激素等企业,培育“两头在外”产业,打造“新材料大市、服装之乡、医药之都”。开展以引进“项目、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流通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六引进”活动。推进企业对外合资合作、靠大联强。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北京、武汉等大学生实习基地和科技孵化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进校企合作。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增资扩能、技改扩规、合并重组。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产业层次由低端向中高端、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打造在全国、全省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
  四、打造发展环境“升级版”,筑牢转型升级新支撑
  坚持开展由外到内、软硬兼施、破立并举、系统全面的“环境革命”,更新理念模式,创优发展环境。
  一是保护自然生态“大环境”。深入推进全域生态化,围绕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总目标,实施绿色文明培育工程、绿色产业提升工程、绿色项目推进工程、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丹江口,争创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要求,严把产业选择关、布局关和准入关,引进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硬环境”。加强通道建设,完善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突出抓好汉十高铁、十淅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对外通道实现一级路贯通,与国省高速路网实现快速联接,高铁直达武汉、西安。加强载体建设,围绕“宜居宜业宜旅”, “做优”城市空间布局,“做精”城市建设管理,“做美”城市人居环境,以库区为中轴线,形成江南生态工业走廊、江北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和环库生态旅游带。加强平台建设,坚持“依法依规、原貌规划、专业园区、重在配套”,建设5个“百亿园区”,推动形成中国源头水产业基地、中国知名绿色食品基地、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及专用车产业基地。
  三是优化政务服务“软环境”。 推进管理创新和政府管理方式变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在线联合审批。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推行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建立项目包保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