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

(发布时间:2017-12-18)

                                                                                                                          奋力开辟新时代湖北发展新境界

                                                                                                                                    王晓东

  今天上午,超良同志作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精彩的报告,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划时代、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登高望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真挚为民,标定了我国发展的新方位,确立了引领未来的新指南,擘画了走向复兴的新蓝图,开启了兴党强国的新征程,是迈进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守正出新的理论巨作、科学务实的行动纲领。前几天,我在襄阳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大家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对报告的理解很到位,充分说明这个报告非常接地气,讲到了干部群众心坎上,顺民心、合民意。

  超良同志对十九大精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我一直思考,我讲什么、怎么讲?我感到,从理解十九大精神角度讲,抓住一个“新”字,就牵住了“牛鼻子”,就把握住了精髓。“新”是统领十九大报告的一条红线,比如:新变革、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新蓝图、新征程、新使命、新部署,等等。我选择其中的“新时代”,“新时代”一词在报告当中出现了36次。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集中表达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声心愿。从我自己的工作角度讲,政府的主责是抓发展。因此,我想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奋力开辟新时代湖北发展新境界”这个题目,谈三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我们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新时代”不仅是概念,更蕴含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五个时代”来概括,贯穿的是对中国历史、现在、未来大势趋势把握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标使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人民推动中国历史进步、世界共同发展、人类文明前行进程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循着这四个时空坐标和历史轴线,我们可以探寻现阶段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刻感受到这个新时代的非同寻常。我们知道,生产力发展是人类进步、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毫无疑问,发展是新时代的根本主题、主旋律。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这一全新的历史方位,确保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举措和各项工作符合新时代要求,努力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发展业绩。做到“四个牢牢把握”。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

  为什么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这是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一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兴衰史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最初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也很强大,苏联“老大哥”在短短几十年内建设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后来,由于苏联思想僵化、体制僵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普遍产生怀疑。当时总是拿中国大陆和台湾比较,拿东德和西德比较,拿朝鲜和韩国比较,来说明资本主义要优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大行其道。恰在此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邓小平同志指出:“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导致苏共垮台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没有解决好。这给我们以深刻警示:发展至关重要,发展问题深刻影响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种制度的前途命运。

  二是从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看。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三挨”。先是挨打。1840年鸦片战争,被列强的炮舰轰开了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什么会挨打?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结论。后来挨饿。建立新中国以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曲折,我们没有解决好温饱问题,老百姓吃不饱饭,直到改革开放,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为什么会挨饿?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没有解决好。现在挨骂。中国发展了,别的国家妒忌,不愿意看到我们国力强大,经常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为什么会挨骂?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发展起来了、强起来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决不意味着发展的地位下降,而是需要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最大实际,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抓好发展第一要务。

  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辩证地看待“变”与“不变”:

  一方面,要看到“变”,我国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靠自说自话,也不是靠时间划线,而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角度出发作出的科学论断,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支撑和实践逻辑。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创造了许多发展奇迹,我国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的贡献率总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在“中国奇迹”面前,“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消失论”“中国崩溃论”等宣告破产。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另一方面,要看到“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理解这个重大判断,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长期”究竟指多长时间?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清华大学胡鞍钢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即20世纪后半叶,我们经历了绝对贫困、温饱、小康三个阶段;“下半场”,又分为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阶段。现在,我国已成功进入“下半场”第一阶段的决胜期。

  第二,现在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应该看到,站起来只是解放后与解放前比,富起来只是改革开放后与改革开放前比,强起来只是现在和过去比。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不发达的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6年,我国人均GDP为8280美元,全球排名第73位,仅为美国的1/7、日本的1/4,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发达国家为66%。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左右,还有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脱贫。

  第三,从初级阶段能顺利进入高级阶段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定能够迈进高级阶段。但也要看到,迈进高级阶段绝非易事。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感到,有“三大陷阱”必须跨过去:一是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陷阱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跨越的,到目前世界上总共才13个国家成功跨越这一陷阱,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美国是人口最多的现代化国家,2016年人口只有3.23亿;日本人口1.27亿;欧洲的英国6565万、法国6690万、德国8280万。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路子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探索。二是塔西佗陷阱。就是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政府说什么、做什么,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产生负面效果。过去一个时期管党治党宽松软,上述现象在有的地区、有的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力挽狂澜,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前所未有地高涨。2017年度“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报告显示,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国位居第一。三是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的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来解决,实现霸权的交替。1500年来,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交替15次,13次是通过战争形式来完成。中国正在走向复兴,对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面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决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十九大再次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求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必须紧紧抓住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二)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动摇

  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发展。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矛盾论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分析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重大调整,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上,我们党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矛盾。党据此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党的八大作出判断,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是科学正确的、积极有为的。但可惜的是,由于出现了“左”的错误思想,我们党没有坚持这个判断,特别是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误判为主要矛盾,工作重心由发展偏移到斗争上来,错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犯了全局性错误,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损失。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发展上来。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从十二大到十八大都沿用了这一判断。36年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都围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聚焦发力,推动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我们党立足于新的实践,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是对五年来我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深刻总结,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阶段性的跃进,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突破,中国发展起来了,“富起来”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从社会生产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GDP总量达到74万亿元,是日本的2.27倍,与美国之比从2012年的52.5%上升到60.4%。2016年经济增量就相当于世界排名第16位的印尼的经济总量。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领先,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催生出新的发展空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从社会需求看,改革开放之初,解决温饱是头等大事。人们吃不饱饭,饿肚子。如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们的需要早已超出“物质文化”的层次和范畴,从过去“有没有”“够不够”,扩展升级为“好不好”“优不优”。物质文化的“硬”需求还存在,而且升级了,同时产生了非物质文化的“软”需求,以前关心的是物质上的丰厚感,现在还要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要有尊严、权利、当家做主,等等,人们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从现实状况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不平衡、领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矛盾,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数量与质量不匹配、总量与结构不匹配。“发展起来后”的中国,需要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要通过解决更高层级的矛盾,推动社会向更高水平跃升。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怎么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十九大确立的基本方略之一。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实践的“指挥棒”,是管总的、管全局的、管方向的、管长远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过去五年,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积极应对新常态,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进入新时代,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牢牢把握“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坚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不动摇

  十九大提出现代化建设新“两步走”战略安排,这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规划了可付诸实践的战略步骤,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战略观。国外媒体认为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就是对这个战略安排的高度肯定。

  这个新“两步走”战略安排,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时间提前。提前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加快发展、更大力度抓发展。二是内涵扩展。将“美丽”纳入现代化建设内容,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对发展的要求更全面。三是目标升级。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别折射出更高的追求。不再提GDP翻番等目标,表明我们追求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四是标准细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创新型国家”等六个维度,“现代化强国”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五大文明”等维度。

  实现这个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趋势看,经济发展可望达到预期目标。预计今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从人均收入看,如果按照6.5%的增速,7年后可望达到1.3万美元的高收入标准;即使降到5%的增速,到2035年仍可超过1.3万美元。从挑战看,发展的突出短板在非物质层面。现代化不仅是高收入,更是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共服务、健康卫生、生态建设等有更高要求。比如,湖北是文化大省,但文化领域恰恰是我省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决不能仅仅围绕GDP增速做文章,必须在追求发展质量、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更大作为。

  怎样建设“现代化强国”?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是要全面发展。“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要“强”。我们不仅需要富强,而且需要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仅需要富裕中国,而且需要建设法治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不仅要实现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航天强国、军事强国、海洋强国,还要实现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等等。我们要自觉树立更高目标、更高标准、更高追求,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点点滴滴的艰苦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把现代化强国的大厦一砖一瓦地垒起来、立起来。

  (四)牢牢把握湖北发展的神圣使命,坚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不动摇

  新时代要有更强的发展担当。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湖北时,给我省指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四个着力”的发展路径,是我省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牢记嘱托,真抓实干,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湖北应有的贡献。

  一是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上提供更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什么是支点?我认为,支点就是实力。没有实力,就不能成为支点,实力不强,支点就无力。财大才能气粗!有实力才有底气,有实力别人才服气。我们要建成中部支点,不能喊口号,必须靠实力来说话、来证明。支点支不起来,就会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就会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大局。十八大以来,我省与全国同步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生产总值相继迈上2万亿元、3万亿元两个大台阶,由全国第10位跃居第7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继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但总体而言,我省发展水平还不高,支点作用还未充分体现。从经济总量看,2016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分别是湖北的2.5倍、2.4倍、2.1倍、1.4倍,人均GDP分别是湖北的1.3倍、1.7倍、1.2倍、1.5倍。从经济增速看,今年以来,我省GDP增速降至中部第4位。我们过去常讲湖北增速“高于全国、中部领先”,现在“中部领先”的地位已经失守。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增长7.8%,经济总量大于我省的浙江、四川、河南,GDP增速均高于我省0.3个百分点;广东、山东增速也接近我省。经济总量比我省小的江西、安徽,GDP增速分别高于我省1.2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去年省政府第一次理论学习时曾提出“湖北会掉下来吗”,这句话始终回响在我耳边。我们绝不能让湖北掉下来,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推进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湖北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湖北在全国的份量。

  二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探索更多经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殷嘱托,也是湖北发展的唯一出路。近年来,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湖北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高,转型升级难度大。从动力看,仍然是投资拉动型。2016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6%,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95万亿,是全国少数几个固定资产投资接近地区生产总值的省份之一。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抓投资的力度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省增长动力仍然靠投资拉动,还没有转向创新驱动。目前,我省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产业投资、工业投资比重不高。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方式是难以持续的。我们既要牢牢抓住投资这一发展的“定海神针”,更要着眼长远,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产业看,仍然是传统主导型。我省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左右,新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势强力弱,还没有成为我省主导产业。从区域看,仍然是一城支撑型。武汉市一城独大,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6.9%,对全省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合计只占全省的22.9%。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只有5个市州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个市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小城市、县域经济仍然是我省发展的薄弱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转型升级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两大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落实,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在增强发展质量优势上大胆试、大胆闯,积累经验,不断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取得更大进展。目前,我省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力度,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前面讲的全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判断和表现,同样适合我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从小康指数看,2016年,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1.69%,与全国的差距从2011年的0.4个百分点,扩大到1.61个百分点,短板十分突出。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从今年起每年要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我们不能光喊口号,要真正坐下来,认真研究我们的短板究竟在哪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解决。从人均指标看,我省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比全国少1222元,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为全国的80.7%,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都与经济总量全国第7的地位不相符。从精准脱贫看,到2020年全省完成剩余283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61%因病因残致贫),任务十分艰巨。

  总之,进入新时代,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对发展的新要求,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第一力度抓第一要务,推动我省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二、奋力开辟新时代湖北发展新境界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开辟新时代湖北发展新境界,既面临大机遇,也是一场大赶考。开辟湖北发展新境界是个系统工程,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新境界”。

  (一)开辟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目标的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判断、新认知,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新要求、新战略。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深入研究、尽快破题。

  首先,要弄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即坚持一项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抓住一条主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一个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一大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如何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我们要结合湖北实际,将这些部署迅速政策化、项目化、具体化。要着力实现“两个增长”、推动“三个变革”。

  实现“两个增长”。一是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长速度换挡,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要摆脱“速度情结”,我们反对片面追求速度,但并不是不要速度。没有速度,哪有效益?何谈发展?邓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够是当前湖北最大的省情实际,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只能是纸上谈兵,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必须努力保持我省经济增速在7%-8%的合理区间。二是可持续增长。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更有效益、更有质量的增长。我们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增强可持续增长能力。只有实现这“两个增长”,我省现代化建设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动“三个变革”。一是质量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点是实体经济,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当前我省传统产业面临的问题,不是产能不足,而是质量不高,优质品牌少。产品要形成竞争力,一靠质量、二靠成本。我们要加快实施质量强省、制造强省、品牌强省战略,坚持以质为帅、以品为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增强我省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是效率变革。提高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湖北这些年来发展保持了较高速度,但发展的效率还不高。我们要防止高速增长掩盖下的发展低效率问题。效率从哪里来?一要向市场要效率。从根本上讲,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眼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退出机制,深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二要向企业管理要效率。鼓励和支持企业把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新现代管理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三要向政府服务要效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市场主体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三是动力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湖北最大的优势是科教优势,最大的资源是科教资源。但这个最大优势和最大资源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我省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问题出在哪里?既有思想观念问题,也有体制机制问题,还有创新文化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不解决,我省经济不可能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武汉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效果很好,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我们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土壤,全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推动我省在创新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

  (二)开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境界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报告共有203次提到“人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追求。我们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推进我省民生事业,要克服“三大难关”。一是负担重。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重于全国,截至2016年底,全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1072万,占总人口的1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我省大约有380万残疾人,残疾人比重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还有138.2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55.3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4万国家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需要政府兜底。二是压力大。幸福不幸福,关键看收入。2016年,我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7元,比全国低2034元。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浙江、江苏的62%、73%。特别是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人口占全省的26.8%,但GDP只占全省的13.2%,人均收入只有全省平均的49%。提升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任重道远。三是不平衡。城乡不平衡。201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3倍。区域不平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武汉是最低的恩施的2.54倍。群体不平衡。城镇居民高收入户户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户的5.3倍。

  增进我省民生福祉,要突出“三个着力”:一是着力守住底线民生。织牢兜住城乡低保、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民生网底,扎实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着力推进公平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加均衡地共享发展成果。三是着力构建幸福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五个重要表述:“千年大计”与“基本国策”是重要意义与战略定位;“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具体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是目标指向。

  湖北是生态大省,在生态建设上肩负特殊重大责任。省域内长江径流最长,是建设长江绿色生态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关系到“一库净水北送”;是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关系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要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履行生态责任,建设美丽湖北,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高擎“绿色指挥棒”,亮明“绿色执法剑”,守好“绿色责任田”。重点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抓好大保护。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长江留白、为未来留绿。特别强调的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把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坚定不移推动大整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精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84个问题整改落实,以优异成绩向党中央、国务院交账,向习近平总书记交账。特别是长江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要“关、改、搬”三管齐下,以铁的手腕坚决整改到位。三是坚定不移实施大修复。努力用三年努力,实现全省宜林荒山全绿化、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四是坚定不移推进大变革。进一步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发展实践

  开辟新时代发展新境界,归根到底要靠正确理论的科学指引。我们党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理论创新和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十九大的最大历史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伟大时代、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伟大理论,是一个严密的、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原创性重大贡献,为人类发展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十九大报告对新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回应了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八个明确”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为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政策指导。“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理论体系当中,关于发展的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我认为,实际上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们党的领袖当中,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素养最好,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最深,经济理论创新的成果最多,对经济工作的驾驭能力最强。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英明领袖为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掌舵领航,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方向标,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过去五年,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靠两条:从政治上讲,是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从理论上讲,就是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思想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和检验的科学真理。湖北的发展就是这一思想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开辟新时代发展新境界,从根本上讲,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用新思想提升新状态。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折射出政治信仰、品格修养、人生态度。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无论是省域、市域,还是县域,精神状态都是对区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要素。武汉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里排第三,仍然提出要拼搏赶超,仍然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十堰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10.5%,是我省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市州。武汉和十堰的这种劲头极为可贵,新时代抓发展就要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们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朝着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持续“钉钉子”,跑好“接力赛”,走好“赶考路”。

  (二)用新思想提升新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本领来自哪里?最重要的是靠理论武装,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增强“八种本领”,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新时代的发展比以往更加复杂,我们要善于用新思想来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规律,自觉遵循规律、善于运用规律,这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

  (三)用新思想提升新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我们要争当破解难题的“主攻手”,绝不当“二传手”。坚决做到矛盾面前不绕道、问题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担当、负起责任,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新思想破解发展难题,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打开发展新局面。

  (四)用新思想提升新作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勤勤恳恳为民、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做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以发展的新作为检验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实际成效,以湖北新时代发展的新成就,回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同志们,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荆楚大地形成生动实践、精彩实践,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的新篇章,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