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以开发区建设引领湖北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8-03-24)

  章新平

  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省136个开发区以占全省1.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省50.4%的GDP、77.3%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其中82.3%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8.4%的出口额、40.2%的税收等,吸引入驻了占全省66.3%的规上工业企业,已集聚形成各类产业集群200多个。事实证明,开发区建设是我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湖北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开发区理所当然是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新形势下,以开发区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既是顺应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又契合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紧密对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是加快推进我省“一主两副多极”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与现实选择。

  一、从发展规律看,我省已进入了以开发区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 以开发区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使然。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缺资金缺技术,外向型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我国开发区只能从“出口加工区”起步;90年代,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长,市场规模优势日益显现,外向型发展开始了由“量”到“质”的演变,开发区主要承担起了产业和技术承接转移平台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的呼声日益高涨,开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10年左右,我国经济的“重”结构积累到了峰值,加之世界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政策对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力度不断加强,培育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日益成为开发区建设的主要方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开发区发展的核心任务。

  2. 以开发区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和开发区的特质使然。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同步的。在统一的市场下,经济发展可以是梯度式的,但产业结构绝不可能是梯度式的。低端的产业可能会有生存空间,但低端的产业结构必然会被淘汰。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上的调整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绝对不仅是某个地方的事,必然是全国“一盘棋”行动。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地位和功能是一样的。虽然在横向上,不同地区开发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在纵向上,开发区在经济和产业布局中的地位是趋同的。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统一行动下,以开发区建设为引领是必然方向。

  二、从发展经验看,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打好组合拳

  1. 高水准的园区规划是开发区做大做强的基本前提。先进开发区无一不高度重视园区规划建设: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以精细化的产业和功能分区、完善的综合配套设施,为开发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将治污企业、公用治污设施甚至社区居民纳入园区生态规划体系,为生态园区建设提供了样板;苏州高新区10年4次调整完善规划,将6.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拓展到近300平方公里,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开发区建设必须遵循合理的园区规划,更加重视园区配套,更加重视生态环保,更加重视产城融合。

  2. 精准的产业定位是开发区塑造和提升竞争优势的有力支撑。开发区建设的核心是促进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科学合理: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上世纪60年代针对劳动力技能低下、失业率高的现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抓住电子产业快速增长机遇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80年代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是开发区与时俱进调整优化主导产业的典范;贵州大数据安全产业园顺应互联网技术变革大趋势,选择大数据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以精准的产业定位为开发区后发先至提供了重要助力。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开发区建设要依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对接产业发展趋势,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主导产业,以精准的产业定位、科学的引导政策和灵活的方略调整为开发区发展保驾护航。

  3. 持续深化的改革创新是开发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改革创新是先进开发区的发展特质:美国硅谷立法保护行业创新,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上海张江开发区在股权激励、人才集聚、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管理创新等方面深化改革,被硅谷评价为少数对其构成竞争的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消化、吸收、发展新加坡开发区建设有益经验,在科技创新环境营造、制度设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圳蛇口工业区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形成了覆盖投资、贸易、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高质量制度创新体系。这些经验启示我们,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要两手抓,行政改革与市场联合创新要内外兼顾,营造氛围与立法保护要软硬并施,自身探索与外部借鉴要齐头并进。

  4. 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是开发区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产业准入方面,先进开发区在积极招商的同时,严格遵循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对拟入园项目进行严格审查论证。在园区运转方面,大多数先进开发区都组建了投资公司,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推动土地收储开发,反哺园区建设。在集聚要素方面,苏州工业园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着力汇聚优质人力资源。在行政服务方面,保姆式服务、一站式办理在先进开发区已经普及。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实行科学的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于开发区高效运行意义重大。

  三、着力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1. 在园区规划上,坚持打基础与谋长远并重。一是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科学编制《湖北省开发区总体发展中长期规划》,并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重大规划紧密衔接、协同实施。二是充分发挥规划统领作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机统一,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对全省开发区分阶段、分步骤实行分类分层开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恶性竞争以及经济布局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失衡,努力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格局。三是通过强力推进规划实施,经过未来5—10年的努力,逐渐引导高新区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在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龙头作用;经开区在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拳头品牌产品上下功夫,发挥外向带动作用;经开区积极向高新区实现转型发展。同时,国家级开发区能够充分发挥骨干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与国际接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园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省级开发区立足自身禀赋条件,推动产业要素向主导产业聚集,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成为专业化、特色化产业聚集区。

  2.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转型与升级并重。开发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要深入推进实施《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5)》,一手抓园区内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手抓园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努力推动全省产业由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向“互联网+”融合思维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换、由生产为主向生产和服务融合转型,使资源优势转为现实经济优势,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一是扶持园区内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对重点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推动现有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促使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并以此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完善。二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从本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选优选强主导产业,不搞遍地开花、样样俱全,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主导产业选项目、上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新经济,积极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各类开发区特别是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我省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3. 在园区建设上,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硬环境方面,各级政府应设立开发区建设专项资金,继续大力完善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开区发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在实现“九通一平”的基础上着力推行“新九通一平”(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和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加快推进海绵园区、智慧园区、绿色园区、安全园区等建设。大力支持高水平开发区与区位邻近或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园区进行空间、资源和产业整合,采取代管、托管、飞地经济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建。软环境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一网覆盖、一次办好”,为投资者提供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优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一区一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4. 在项目管理上,坚持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并重。一是完善招商引资管理制度,对招商项目引进实行联合论证、综合评定、集体决策,对出让地价、税费减免等招商优惠政策实行“底线”控制,设定最低标准,防止政策滥用。严格产业项目准入,择优引进企业和项目,入园前明确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率等内容。加强对园区项目管控和测评,及时倒逼过剩产能、低效产能、“僵尸企业”、污染企业等整合、转型或退出,为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腾出入驻和发展空间。二是完善开发区资源利用特别是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入项目用地供给竞争性机制和市场化竞租方式,将土地资源由“非竞争性”供给方式转变为“竞争性”配置,着力解决开发区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粗放配置问题。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用地比例。切实加大开发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开发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三是完善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和循环产业园创建,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发区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已建成的开发区必须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新设立的开发区必须同步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沿长江、汉江、清江等重要江河湖库和重点水源涵养区附近禁止新建重化工园区,对所有未入驻工业园区的在建和已投产的企业项目要限时整改,搬迁入园。

  5. 在组织运行上,坚持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并重。一是加快制定《湖北省开发区条例》,从法律层面规范开发区组织管理体系、管理职能、管理权限以及发展政策等,保证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相对独立性。二是理顺开发区与行政区的关系,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归并开发区管理机构内设机构,确保开发区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大胆探索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开发建设运营新机制,开展公司制管理模式试点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开发区综合考核机制,建立系统化的分层分类考评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扩区调区、项目资金支持以及领导干部任用等相挂钩。■

  (作者系湖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