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全面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8-08-11)

神农架林区精准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

  近年来,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扎扎实实练好扶贫“绣花功”。四年来,累计实现5271户、15331人脱贫,17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他50个非重点贫困村全部达到“十有”条件。2017年,林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湖北省首批“摘帽”出列贫困县,已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核查验收和省级公示,目前正全力以赴迎接国家级评估核查。
  健全机制、齐心攻坚。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化推动,众志成城,合力攻坚。一是压实责任体系。林区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党委常委包保乡镇、党政班子包保重点村,层层签订军令状,8大战区、99个驻村单位、五级书记抓扶贫,实行军事化管理、挂图作战、整体推进。二是创新帮扶模式。用好考核“指挥棒”,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干部实绩档案,67个驻村“第一书记”全部由区直单位主职兼任,方便整合资金、争取项目、压实责任、营造氛围、强力推进;稳定乡镇“3+2” 扶贫专业化队伍,即1名乡镇党委书记、1名乡镇长、1名分管领导、2名扶贫专干专职专责抓扶贫。三是加强区域协作。签署战略协议,畅通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随州市、京山县“强地带弱县”渠道,汇聚省司法厅、省民革、省城建学院、省中行的对口帮扶力量,深化与武汉大学、宜昌葛洲坝高中、国家电网公司“校地共建”“企地共建”“定点扶贫”合作。四是完善支撑体系。建立党委领导、常委指挥、片长牵头、乡镇主责、村户主体、部门帮扶、驻村推进、干部结对、社会参与等10余类工作机制,全域全员全民聚力扶贫攻坚。
  靶向施策、有的放矢。围绕“六个精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靶向治疗、对症下药。一是精准识别和退出。扣好第一粒纽扣,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加强动态管理,规范进出程序。二是强化因户施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坚决落实“五个一批”“十项工程”等扶贫举措,3218户、9329人通过“两主业一技能”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1415户、4022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2000人通过资源管护岗、河道巡护岗、交通设施维护岗、美丽乡村共建岗、小水电代燃料政策补贴等生态补偿脱贫;贫困户子女通过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教育救助、社会资助等教育扶贫措施脱贫,享受教育救助达3852人次;低保、五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3960元、6000元,3692人通过政策兜底脱贫。三是抓好“三项关键”。强化政策托底、重点解困清单、就业需求“三项关键”工作,除加大政策保障外,同步扶持有条件的政策兜底对象发展产业,增加务工收入和种养收入,杜绝了“一托了之”的现象。四是打好政策组合拳。逐户签订《后续帮扶和巩固提升承诺书》,对已脱贫对象,出台脱贫后续八大稳定政策、脱贫后扶持六个强化意见,持续实施至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营造脱帽安心政策环境;对未脱贫对象,组合实施“产业、就业、金融”增收和“教育、医疗、住房”减负双向举措。五是持续关照特殊群体。对建档立卡外因灾、收入低、支出大、家庭面貌差的困难群体同步进行帮扶,确保应扶尽扶,不落一人。对缺能、缺智、缺志对象强化扶能扶智扶志培训,综合运用道德讲堂、司法矫正、舆论引导、入户宣传辅导等手段,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全力推进脱贫致富能力建设。
  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一是扎实练好“绣花功”。将“绣花功”的内涵提炼为“凝神、精研、常态、有量、作细、开花”12字要诀,用功在平时,贯穿于始终。二是固化过程节奏。一周一“解剖麻雀”、双周一战情会商、一月一重点督查、双月一进位考评、半年三级书记一述责工作机制,先后召开14次党委常委会、40次领导小组推进会、24次双周战情会、5次双月进位推进会系统落实。三是坚持过程管理。按照“两随机一公开”方式推进双月进位考评,随机抽查贫困对象,随机抽签确定考评组。双月进位考评设立双月进位红黄旗及末位表态发言制,考评结果张榜上墙,在电视开机画面持续播放,传导压力,激励后进,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四是加快信息共享。推行微信群、QQ群等现代化办公模式,开辟扶贫攻坚工作群、脱贫攻坚主责群、党政领导工作联系群等平台,随时发布扶贫动态、典型案例、问题短板、政策解读、工作安排等,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强化督导问效。坚持党委常委与包保乡镇驻村“第一书记”谈心谈话提醒、行业帮扶专责专项推进、人大五级代表在行动等机制,督促和约束各单位、各乡镇践行“常见面、多帮扶、交朋友、树信心”的群众工作法,实现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成效、满意程度4类情况一口熟。
  攻坚拔寨、示范带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查找短中之短、聚力攻克坚中之坚。一是难点前移“啃硬骨”。从2016年初,聚焦重点贫困村和脱贫难度最大的645户、1944人,直接由区、乡两级党委书记挂帅主抓,提早攻坚“啃硬骨”,“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提前销号。二是易地搬迁“三同步”。易地扶贫搬迁坚守“三条红线”,73个安置小区主体工程2017年10月份全部完工,已生活入住1383户、3943人,入住率98.6%;已拆旧1267户、3526人,拆旧率90.1%;已实施产业巩固1383户、3943人,巩固率98.6%。三是健康扶贫率先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的健康扶贫工作机制,全区城乡困难群众均可享受住院费90%比例报销和自费部分5000元封顶政策。四是档案资料“一体化”。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杜绝数字脱贫,对贫困户脱贫资料适当“瘦身”,形成“6表1册”规范文本装订入袋,避免填表格、补资料等工作牵扯扶贫干部过多精力。五是资金整合空前强化。2017年整合各类扶贫资金11.08亿元,接近当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5倍,全部用于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特殊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
  统筹兼顾、抓出实效。统筹扶贫攻坚和保护发展,坚持双向发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国家公园试点范围内的大九湖镇、下谷乡部分村组70多户贫困户通村组公路建设坚持因山就势、少动山体、少占林地。二是扶贫搬迁坚持因地制宜、减量聚居。73个安置小区、870余户集中安置户尽量向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工业园区、人口集聚区靠拢。三是产业培育坚持“打造绿色品牌、彰显生态价值”。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5312”产业扶贫工程,着力发展茶叶、中药材、蔬菜、小杂粮、百花蜜等5大板块,全域库区河流围网围栏养殖全部取缔,精养鱼池养殖规模扩大。四是城镇建设注重环境友好、宜居宜旅。把扶贫攻坚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围绕“全域景区、花园城镇、美丽乡村”的定位抓脱贫,林区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三大保护制度”保护地,木鱼镇、坪阡古镇等旅游集散地的游客向往度、美誉度逐年提升。■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