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管好金融风险化解的属地“责任田”

(发布时间:2018-08-11)

宜昌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办公室

  “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交给地方政府的责任。如何既维护好金融管理的中央事权,又管好风险化解的属地“责任田”,考验地方政府的管理智慧与现实担当。宜昌在较早遭受经济下行冲击、金融环境承载重压的背景之下,坚持“十指弹琴”、综合施策,有效防控了区域金融风险。
  一、稳控信贷风险打好银政企“组合拳”
  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政策引导、部门指导、企业利导、机构主导”方针,共推银行业释放信用风险,化解不良贷款,实现不良总额及比例的“双降”。
  (一)造优环境,地方政府统筹支持。宜昌市政府主动作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落实“金融十条”支持银行业化解风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建立银行债务牵头行制度、金融案件审理实行“绿色通道”等举措,凝聚银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国有企业共化信贷不良的合力。针对重点风险企业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常驻企业协调处置。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专题办公会将重点企业不良信贷化解作为重点议题研究审议。市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应急周转资金三年累计帮助390家企业,实现927笔、共计230.37亿元资金的接续周转,避免大量信贷转入不良。特别是争取湖北银监局、省政府金融办支持,利用债委会机制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
  (二)条线发力,政府部门协同推进。银监部门先后开展“审慎信贷管理年”等活动,建立大客户信贷风险通报制度。地方金融办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协调帮助数十家重点企业开展存量化解与增量防范,并在财政性存款分配制度中增设银行不良贷款率考核指标,提高不良化解主动性与积极性。审判机关成立了涉金融案件协调小组,建立涉金融案件协调人和联络人制度、立案登记制度。仲裁机构五年累计仲裁信贷纠纷297件、54.13亿元。
  (三)拓宽渠道,国有企业市场化介入。鼓励本地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助力风险企业脱困重生。一方面,承接不良货款存量化解任务。宜昌国投集团与武钢集团、长安信托共同设立绿色发展投资基金,主导组建宜昌信通电缆有限公司,成功接管、盘活联邦电缆。夷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先后承接信达、东方等资管公司及三峡农商行4个不良债权包,形成了“政府协调、公司承接、市场运作”的不良货款处置模式。远安城投公司一次性置换县内4家企业不良贷款,帮助当地农商行卸下“包袱”。另一方面,参与增量风险处置工作。人福药业出资收购三峡制药75%的股权,有效防止其贷款逾期。宜昌城建控股集团主动承接长阳北纬三十度有限公司的开发性金融债务,主导债务重组,避免形成不良贷款。
  (四)“一企一策”,银行机构主动处置。各银行采取“一企一策、各有侧重”的处置策略,主动开展批量化、市场化核销处置。全市各银行机构五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超过200亿元,其中,依法清收及抵押物变现39亿元,打包转让及核销89亿元、重组转化45亿元、担保代偿22亿元、其它方式5亿元以上。
  二、处置非法集资打好攻防“持久战”
  在经济下行、企业融资困难与金融创新、互联网技术发展交织的新形势下,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面临巨大挑战,宜昌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优先,条块管理、属地为主,打早打小、减损减震,全面覆盖、重点防范”的策略,着力应对、强化处置,确保了风险稳控与社会稳定。
  (一)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网”。出台《关于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实施意见》,形成全市处非工作系统性指导纲领。建立形成宜昌市金融办牵头的“5+2”联席会议工作机制,针对担保、小贷、典当、投资公司出台管理办法,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民间金融监管机制。
  (二)严限市场新增“传染源”。制定《关于规范民间投融资类企业登记注册的指导意见》,规范非法集资风险重点领域——民间投融资企业登记注册机制,以“高门槛、细要求、严准入”把牢登记注册关口,将实力不强、目的不纯、专业性不足的经营者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确保新增市场主体全部纳入规范监管。
  (三)筑牢风险蔓延“隔离墙”。开展非法集资广告监测,严把广告发布审查关口,建立媒体广告审读制度,及时发现广告线索。建立风险线索交办机制。将群众举报、媒体反映、部门转办的风险线索,交办风险所在地政府及行业主(监)管部门调查处理、限期回复,形成线索及时查处、风险及早锁定、案件跟踪督办的良性机制,成功促成查处重点线索23起。
  (四)夯实主管监管“责任带”。明确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管理职责与属地管理职责。推动市县两级将处非工作纳入综治考核评价体系,对因主观因素导致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打好标本兼治“机制牌”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将持续考验地方政府对金融风险的处置水平,在巩固现有成效的基础之上,宜昌正在结合自身特征,以重点企业债务风险为核心,建立完善系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各项工作机制,力争以制度化安排确保金融领域的长治久安。
  (一)建立重点企业的联合授信机制。对全市制造业纳税百强企业与信贷余额5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明确主办银行,开展联合授信,既强化金融有效供给,也防止因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垒大户”与企业过度举债。
  (二)建立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严格监测高负债企业投资规模,特别是风险较为集中的化工、房地产行业,构建信贷、税务、水电气等企业数据在内的监测指标体系,形成实时监控的企业风险预警预报机制,提前介入潜在风险企业的协调处置,避免企业债务风险扩大与恶化。
  (三)建立抽贷会商机制。按月度审核银行抽贷、断贷、压贷情况,进一步发挥市县两级中小企业应急周转资金效用,防止抽贷、断贷造成正常企业资金链断裂。
  (四)完善类金融机构的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实行类金融机构的准入管理,实施多部门联合评估和审核制度,审慎批准,严格准入,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五)优化涉金融案件“绿色通道”制度。开辟涉金融类案件立案、审理、执行的“绿色通道”。对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产生的应由被执行人缴纳的税费,若被执行人经营困难无力支付,允许挂账处理,提高金融机构办理资产过户手续效率。■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