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10-03)

肖 珺 王 桐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舆情是舆论的整体情形。民众在网络媒体中表达的思想情绪与利益诉求,即网络舆情。Web2.0形态与工具的出现,为民众通过网络发表权益、参与政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使得民众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将海量的意见信息聚类,也赋予了网络舆情更为复杂的特点和内容。
  一、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政府来说,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具有以下必要性:
  (一)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是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范式的发展使网络社会成为了开放的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空间,互联网推动了公民参与。具备低成本、高互动性和传播迅速等特点的网络媒体为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以用户创造内容(UGC)为特征的Web 2.0技术为民众“传播赋权”,改变了以往的话语权力关系,使当前社会话语结构逐渐向去中心化方向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尽管技术门槛的限制、“沉默的螺旋”等现象的影响,使网民不能完全代表普罗大众,网络舆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意,但关注民众在网络上表达的观点和情绪,做好舆情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政府和相关机构获取及评估民意的一项重要途径。通过网络舆情工作,可以快捷方便地了解当前民众精神价值风貌与社会心理需求,探析当下社会事件中的矛盾与问题,揭示出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复杂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把控网络舆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话语空间在逐渐转变,事实让位于情感、观点和立场,网络舆情具备情绪化暴力化的复杂特点,且常伴随着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建构,社会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引发民众热议,并通过人际传播成为舆情热点。但网络谣言、虚假新闻等信息也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因此掌握当前社会的网络舆情与民意走向,有利于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反之,若忽视网络舆情或采取不当的处理方式,有可能让矛盾和戾气不断传播发酵,激化为网络上的集体行为,并演变为新媒体事件,产生更为广泛范围的社会影响,难以控制。
  (三)网络舆情稳定性是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关键前提
  网络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计算机网络可以组织直接的行动、共享信息和资源,并进行及时的远距离通信协调运动,信息可以跨国跨区域快速流动,网络中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特别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级、有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击。同时,西方反华势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我国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试图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政府需要保持警惕,高度重视网络阵地,维护网络舆情的稳定性,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二、新时期正确处理舆情,提升网络治理能力的基本方法
  (一)正确处理网络舆情,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正确处理网络舆情的首要前提,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国内国际大势出发,正确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政府需要由表及里,深入探究舆情表现背后隐含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部分民众通过情绪宣泄的方式,即通过戏谑或暴力的形式消解大众传媒和精英的权威,宣泄愤懑和不满。当情绪累积至一定程度,便很容易演变为网络舆情中的非理智倾向。此时网络舆情中的戏谑和暴力因素是现实社会某些矛盾和困境的表现,是民众面对社会压力的一种情绪宣泄手段。因此,面对网络舆论情绪化,特别是暴力化的现象,不能单纯以暴制暴或进行道德绑架,而是需要政府深入探析网络舆情与其他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与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政府不仅需要对舆情进行监控和把关,也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处理,正确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国内国际中的各种关系、各项矛盾。
  (二)重视网络舆情,选择正确的策略与技巧做出响应和处理
  重视网络舆情,需要选择正确的策略与技巧做出响应和处理。从性质上看,网络舆论是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在一定情况下,网络舆论作为“第五权力”发挥着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替代了专业化媒体的传统社会力量,有助于社会事件的解决和司法公正;但网络舆情中也存在暴力和谣言等负面内容,影响着社会稳定。要合理把握网络舆情的“度”,既要让网络舆论发挥监督作用,也要控制网络舆情,不能让暴力和谣言蔓延,甚至让舆论影响司法独立。
  在具体策略上,涉及到不同性质、不同主题的网络舆情,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针对草根群体、中产阶级、明星大V、媒体人等意见阶层的不同特点,需要梳理起一套有针对性和侧重性的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体系,并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处理与同步,避免“新闻烂尾”。
  (三)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综合进行网络环境的治理
  网络环境的治理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用法规制度加强规范引导,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同时,需要党和政府具备互联网思维,进行信息化转型,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树立起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完善网络舆情的收集、预警、分析等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强调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网络媒体平台上信息发表的审核力度,发挥科技的力量,严格把控网络有害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同时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广大网民积极性,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分别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本组文章策划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