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加快促进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8-11-03)

谭安洛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湖北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湖北县域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县域经济主要成分是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产品主要是传统产品,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人才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面临众多制约。促进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推动主导产业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完善县域产业结构
  (一)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和产业转型的关键,因此首先需要选准和壮大主导产业。同时,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一二三新兴产业发展和融合。一是农业。突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紧密融合,狠抓特色优势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和高效生态化。二是工业。突出产业集聚与系统配套紧密融合,狠抓特色优势工业的产业链延伸与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特色优势工业园区化和产业集群协同化。以重大产业和关键技术升级为重点,狠抓工业结构性调整和系统配套优化创新,构建大的产业集群。通过强化工业全产业链规划和产业集团化战略,建立以特色优势工业为核心和全产业链为支撑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园区园园相通和产业关联互动。三是服务业。突出优质服务与产业要素紧密融合,狠抓现代特色优势服务产业的便捷高效与创新服务能力转型升级,实现现代特色优势服务产业要素化和服务竞争力品牌化。大力推动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融合互动模式,构建公共服务、合作服务、企业产业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元融合、功能完善、活力强劲的要素化配套服务产业和人力资源现代服务产业格局。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服务产业要素化创新,建立与产业链延伸和系统产业升级需求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产业园区。
  (二)搭建发展平台。积极构建由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牵头的工业平台体系,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合作。依托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和科技创新成果园等,紧贴产业链分层次引进新型产业项目和人才。
  (三)改革创新增强转型动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孵化—转化—产业化完整链条。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人才创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搭建博士后研发基地、研发实验室等引才引智平台,鼓励引导企业以聘请客座教授、“周末专家”、首席技术顾问等形式,邀请各类专家开展论坛沙龙、专题辅导、技术攻关等多样化服务,补齐人才短板。对急需紧缺人才实行“一项一议”,以达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培养一个团队的目的。建立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长效机制,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通过服务购买、咨询合作、项目攻关等形式,推动人才引进交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治理效率。通过深化改革,破除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羁绊,持续增强转型动力。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活力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湖北县域经济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营粗放、产业链延伸不足、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平台。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激发青年农民和在外大学生回乡就地创业,培育更多县域市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大企业,打响品牌。
  (二)推进民营经济差异化发展。当前,湖北有些地方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仍不准确,部分县域产业体系雷同,且部分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存在同业竞争;企业间、行业间缺少跨市县的相互合作与上下游衔接,很难做到差异化发展,导致发展缺乏特色、后劲不足。因此,应以差异化思维定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推进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三)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注重绿色生态。县域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经营、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领域,着力推进品牌化,严格做到“先规划,后开发”;生态农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农业经济体系;生态工业领域,加大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改造中向绿色升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依托区域优势与特色,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一)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绿色发展。湖北很多市县具有天然的优良生态条件,是湖北转型升级发展值得寄予厚望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保护治理思路,完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和省级生态县命名,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深入实施山水治理,持续加强山水监管,扎实抓好环境整治,确保湖河水质稳定和森林保护。启动生态调蓄带、国家湿地公园、湖河水及水库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湖北这些地区气候宜人,度假、养生环境独特且优越,具备建设养生度假地的条件。有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绿色经济大有可为。
  (二)挖掘文化资源优势,调结构增活力。湖北文化资源主要可概括为六大文化系列,以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为特点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湖北拥有大量的文物及非遗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山水人文资源,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湖北相关市县可大打文化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
  四、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县域经济转型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资金等方面的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信贷总量增长缓慢,城乡金融发展也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不健全,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难问题突出。金融业态协同效应不充分,大部分县域缺乏把富余资金转化为贷款的机制。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增强服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服务主体,健全县域金融协作机制;注重金融服务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完善县域金融监管,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范和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隐患,严防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系统传递。■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