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高质量推动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

(发布时间:2019-01-30)

中共随州市委政研室

  近年来,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随州提出的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定位,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创新发展。
  一、聚焦转型升级,推动专用汽车产业提质增效
  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先后被授予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专用车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专用车质量提升示范区、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国家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全国机械工业引领高质量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区等称号。近年来,随州积极顺应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大潮,向“高精尖”寻求突破,向“上中下”延展链条,不断推动专汽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做大总量,集群发展。出台《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滚动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17家企业跻身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4家企业获评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推动专汽产业供给体系总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0条措施,2018年民间投资增长12.4%,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万户,为专用汽车产业加速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专用汽车产业建成30公里专用汽车产业长廊,形成年产专用车20万辆、底盘1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1000万套、铸造件100万吨的生产能力,规模以上企业168家,国家公告类品种达6000多种,40多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6类产品销量全国第一,年产值近4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30%以上,形成资源、市场、制造、配套、人才五大优势。2018年,全市汽车机械产业产值增长15%,专汽资质企业达40家,产量突破10万台;程力集团产值突破50亿元,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二是做优存量,创新突破。注重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激发创新第一动力、用好人才第一资源,积极实施“市校合作”,打造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等“一园十基地”,与26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参与市校合作企事业单位达到185家。对接省“人才二十条”和“我选湖北”计划,出台“炎帝人才支持计划”,落实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支持引进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实施“我选湖北·聚才随州”计划,推动大学生来随实习实训,带动人才引进。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专汽工业研究院。目前,全市建成全国专用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达156家;拥有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企业38家,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中国驰名商标达18件。
  三是做强增量,招大引强。随州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本地企业“攀大附强”,深入推进专用汽车行业兼并重组,引入东风公司、恒天集团、中航工业、中国航天等知名央企落户。截至目前,全市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累计达42家,总资产超过320亿元,涉及专用汽车、食品、生物医药等重点支柱产业,壮大了产业规模,增强了国企和民企创造力与活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2018年招商签约项目123个,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
  二、聚焦资源优势,推动特色农产品提档升级
  随州是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随州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向品质消费、大健康和精细加工等新兴市场领域发力,努力走质量兴农之路,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积极构建“1+3+N”现代产业布局,即加快壮大香菇这一优势产业,夯实畜禽、优质稻、茶果菜三个基础产业,打造洪山鸡、吉阳大蒜、泡泡青等“N”个地方品牌,开发“来自炎帝故里的馈赠——随州系列农产品”,擦亮国家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等金字招牌。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随州香菇”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入列全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二十强;随州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一是经营规模化。随州发挥丘陵林地资源优势,着力培植香菇和茶叶等老百姓愿意干、不愁销、有钱赚的特色农业。创新完善企业续贷周转金、中小企业债务担保金、“政银担”等政策,支持香菇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推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封闭质押贷款”扶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贸洽会,为龙头企业“搭台”。组建食用菌协会、专业合作社、出口贸易协会,建立菌种供应、技术服务和产品加工销售三大服务体系,把分散的菇农、茶农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34家,带动全市12.5万户农民直接从事香菇、茶叶等种植。曾都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县,随县获批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广水市跻身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市。
  二是生产标准化。香菇研究院、核桃研究所对出口企业开展质量体系、HACCP认证等培训,香菇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共建标准化栽培基地,引导农户严格依“标”生产加工。三里岗镇建成国内最大的香菇出口标准化栽培基地;三友食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美国FDA认证香菇生产企业;裕国股份成为全国香菇行业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入选全国“出口先导指数样本企业”;中兴公司通过GAP国际良好农业规范认证、ISO22000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达到欧盟标准,取得茶叶出口资质。
  三是市场多元化。大力推进食用菌、有机茶叶、特色蔬菜、中药材、粮油深加工产品等五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设。目前,随州产品出口130多个国家及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6个。2018年香菇出口5.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多年稳居全省第一,茶叶出口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三、聚焦文旅融合,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随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近年来,随州充分挖掘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着力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文旅名城、生态绿城。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构筑生态屏障。坚定扛起生态环保政治责任,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以零容忍态度向污染宣战。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被纳入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积极构筑鄂北生态屏障。深入实施以山体水体绿地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快“一轴一环三片”生态布局,随县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涢水湿地公园、漂水郊野湿地公园等7处公园加快建设。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优良天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国考断面水质、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精准灭荒3.68万亩、综合排名居全省第一方阵,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增长;“厕所革命”加快推进,37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治理整治率100%。
  二是坚持文化引领,叫响特色品牌。持续弘扬炎帝文化、炎帝精神,连续十年成功举办寻根节,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相继落户,寻根节成为“湖北第一、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随州作为世界华人谒祖圣地更加名副其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创5A通过省级验收,被授予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千年银杏谷和编钟乐舞分别获评2018《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生态景区、魅力旅游演艺节目。投资2.6亿元建成大慈恩寺,大洪山“佛教名山、养生天堂”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三是坚持全域推进,提升城市品质。以随县和长岗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突破口,构建以炎帝故里、大洪山、西游记公园等核心景区为龙头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建设宜游宜居品质城市,随州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018年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5亿元。
  四是坚持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业态。推动“农业+旅游”,大力发展特色农庄、观光农业、农家娱乐、民俗节庆四大农业旅游,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会场活动成功举办,随县入选湖北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随县柯家寨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推动“养生+旅游”,抓好长寿谷、抱朴谷、颐养生态城等康养项目建设,成功举办2017首届中国千年银杏谷五老树长寿节。推动“旅游+扶贫”,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带动贫困人口人均旅游增收达到500元以上,1万余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推动“工业+旅游”, 裕国股份把工业园区办成旅游景区,开随州工业旅游先河。
  四、几点思考
  随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是必须狠抓第一要务,做大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必须放大特色优势,实现以特取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自身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把握好地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放大区位、产业、文化、生态等比较优势,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努力以差异化领域的创新突破,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三是必须聚焦提质增效,推进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构建高进低出、优胜劣汰的转型升级良性机制,推动形成新增长极、增长源、增长点。
  四是必须着力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当前,区域间的竞争已经由拼资源、拼硬件向比环境、比服务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