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堰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30)

中共十堰市委 十堰市人民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建设目标,结合十堰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八大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秦巴山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一、创新“生态推动模式”。生态财富是最大的财富,绿色家园是最美的家园。美丽乡村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生态支撑,要靠绿色打底。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以生态功能区划为红线,对江、河、湖、库实行蓝线控制,全面实施规划建绿、造林增绿、建景显绿、整治还绿、修复补绿、见缝插绿等措施,让村庄既体现真山真水、青山绿水,又做到显山露水、依山傍水,实现了美丽乡村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竹山县总兵安村按照“绿色家园生态美、洁净家园环境美、齐整家园布局美、富裕家园生活美、厚德家园人文美、和谐家园秩序美”的建设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大力建设环村绿化林、水源涵养林,加强庭院绿化和林相升级。如今的总兵安村绿树掩映、白鹭绕飞、炊烟袅袅、溪流潺潺,处处呈现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田园诗意,已成为有口皆碑的仁里村庄、秀美村庄,先后荣获“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湖北省省级生态村”等称号。
  二、创新“环保促动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市委、市政府引导和督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水污染防治、农业清洁生产,狠抓“厕所革命”,全面实施“宜居住房、清洁生产、饮水安全、通畅路网、环境整治、乡村绿化”六大工程,持续推进“四清四改四建”(清垃圾、清杂物、清庭院、清死角,改厨、改栏、改厕、改水,建沼气池、垃圾池、生态庭院、小文化广场),不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使美丽乡村的“面子美,里子更美”。针对农村存在的房屋乱搭、垃圾乱倒、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牲畜乱跑现象,丹江口市茯苓村实施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展清理暴露垃圾、河道漂浮物、杂物乱堆乱放等专项治理,对临路两边厕所、猪圈、厨房等提档升级,引进第三方保洁公司负责村主干道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实行保洁管理工作网格化,组织“最美农户”户院卫生评比活动,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庭院路旁栽种果木和花草,自觉打扫庭院环境卫生。2017年,茯苓村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三、创新“产业带动模式”。美丽乡村有颜值更要有产值。发展好优势特色产业,是建设好美丽乡村的持久动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美丽经济统一起来,在全市大力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到“十三五”末达到600万亩以上,茶叶、林果、草牧业、中药材、蔬菜、水产六大重点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做强做大乡村“美丽经济”。通过农业农村与“旅游+”“文化+”“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增强了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房县土城村是一个源远流长的“黄酒村”。为把“房陵黄酒”打造成主导产业,村里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对黄酒统一原料供应、统一生产工艺、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标识、统一购销推广,使年销售黄酒突破800万斤、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目前,村里围绕建设“中国黄酒民俗村”的目标,又新建了黄酒酒窖、黄酒交易中心、黄酒博物馆、黄酒产品展示厅、黄酒品牌形象店,打造了“三碗不过岗”“慧泉黄酒”等黄酒品牌,黄酒产业开始迈向更大更强。
  四、创新“企业拉动模式”。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以企带村、以企哺农、村企互补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使村集体参与经营获得分红,使贫困群众既可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又可以在企业务工获取薪酬,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乡村上项目、办基地、兴产业、建设施,为美丽乡村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郧阳区亮子湾村,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月亮湖生态农业公司投资12亿元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开发,流转林地4000多亩,引进桃、杏、李、苹果等名特优果树200多个品种,打造了集科普展示、种苗繁育、采摘品尝、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科技型园区。2018年全村累计接待入园观赏、采摘游客15万多人次,带动当地500余户农民就业,户均增收1.8万元。
  五、创新“旅游互动模式”。“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市委、市政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坚持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通过多措并举,推动农村各地按照“秦巴流青、丹黄点晴”风貌特色,把农村当成景区来建设,把农居当成民宿来改造,把农田山水当作旅游基地来经营,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村落。郧阳区樱桃沟村因漫山遍野的野生樱桃树而得名,是全省“最具影响力十大美丽乡村”之一。近几年来,该村在原有“赏樱花、卖樱桃”的初级乡村旅游模式上,不断创新和拓展旅游业态,让乡村旅游焕发出新的生机。村里按照“荆楚派”建筑风格,改造民居庭院300余户,新建了乡村风情小区“郧阳新街”,定制式开发了“50山居”“60院”“樱花小筑”“老村部”等一批特色旅游民俗,建设了猕猴桃、樱桃、草莓等生态采摘基地,开发了纯芝麻香油、龙须草鞋、麦秸秆草帽等充满乡土气息的旅游商品,实现了“一草一木都是景色,一街一屋都是景物,村头村尾都是景区”。2018年,樱桃沟村接待游客将近50万人次,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
  六、创新“文化驱动模式”。文化是一个乡村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只有注入乡土文明符号的文化,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才能留住文脉、记住乡愁。市、县、乡、村四级坚持用文化为美丽乡村赋“魂”,充分挖掘整理汉水文化、武当文化、诗经文化、七夕文化、女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丰富“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的文化内涵,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充满乡土气息,留住乡村生态,体现乡土风情。郧西县天河口村地处天(河)汉(水)交汇之地,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围绕“天汉相汇、七夕之源”这一文化传说,村里聘请国内民俗文化专家,深挖天河文化内涵,整理七夕传说故事。依托天下第一沙坝和千亩湿地,举办了七夕文化旅游节、金秋天河文艺展、汉江沙滩篝火晚会。村里新建了观音堂、牛郎居、织女湖、鹊桥仙、天蓬府5个板块56个景点,正在打造4A级七夕人文景区。
  七、创新“人才撬动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市委、市政府牢记和践行这一要求,按照“返乡一人,带富一方”的思路,实施“回归工程”,包括实施人才回归、资本回归、产业回归、总部回归、社会公益回归、市场渠道回归、科技回归等七大行动。通过发掘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留住已有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美丽乡村建设献智献力。张湾区花园村是一个山林植被茂密的天然氧吧,拥有古龙泉寺等旅游资源,但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从花园村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市通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涛,在带领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不忘回报故土、反哺家乡。2011年,他担任花园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经商累积的人脉资源为村里争项目、筹资金。几年来,他带领村民建设了“花果山生态体验度假区”,引进了生态农业扶贫车间,让花园村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丹江口市余家湾村原本是大山深处的一个普通村落。2010年,该村在外成功人士范元君回乡创立了润秋生态农业公司,带领村民们养黑猪、种植葡萄,并投入近3000万元新建水、电、路、灯、气等配套设施,免费为村民修建了160多栋别墅式新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别墅村”。
  八、创新“区域联动模式”。我们坚持“科学规划、整体联动、有序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积极利用特色相近、地域连片的优势,探索实施推动连片村庄整体开发、抱团发展。竹溪县抢抓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这一政策机遇,对敖家坝片区内的黄石头、洞沟河、关垭子3个村整体打包,整合相关涉农项目政策和资金,对房屋改造、环境整治、河道治理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实现了村庄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格互映。茅箭区把南部山区的20个生态村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以精品民俗、生态养生、乡村体验为主题编制了《旅游导向型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对乡镇片区统一编制详细规划,对村庄统一改造方案设计,形成了以东沟村观景赏花、营子村民宿休闲、浪溪村农耕体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大片区,呈现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美丽乡村建设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