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全力打好插花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9-01-30)

程 涛

  近年来,应城市不因插花贫困县市而降低标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一号工程”、作为必须做好的底线工作,举全市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高质量整体脱贫。全市5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31户15137人,现已出列34个贫困村、脱贫4254户9054人。
  坚持责任压实到位,构建扶贫格局
  应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成效作为考评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主要指标,层层签订“军令状”,逐级传导压实责任,构建了“脱贫攻坚、人人有责”的工作格局。
  对照“硬目标”,书记、市长率先担责。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产业发展、教育助学、金融扶贫等8大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专班组长。建立市级领导联系片区、包保乡镇制度,28名市级领导各联系一个乡镇、包保一个贫困村,对所联系包保的村出列、户脱贫结果承担领导责任,不脱贫不脱钩。
  对照“作战图”,乡镇、部门认真履责。实行乡镇街道、村级组织、督查专班、驻村工作队、工作队派出单位五方责任挂钩,建立“一季一考核、一月一调度、一周一碰头”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乡镇落实主体责任,其中,陈河、义和等6个重点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市直各单位扛起帮扶之责,主要负责人每个月到驻点村调研督办至少1次,每次不少于2天,做到“农户不脱贫、工作不脱钩”。各政策牵头部门不仅出台政策,还要承担落实之责,组派专班、下到基层,兑现落实兜底保障、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等各项政策。
  对照“军令状”,正向、反向考评问责。建立对后方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市直单位四个层次的考核体系,纳入全市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正向及时奖励和反向追责问责。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表彰了5个乡镇、32个村、38个后方单位、36个工作队和100名村干部。同时,针对部分垂直部门驻村帮扶不严不实的问题,与17家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驻村工作队长进行了“一对一”的工作约谈。
  坚持驻村管理到位,汇聚扶贫力量
  坚持“尽锐出战”,汇聚扶贫力量。
  建强基本队伍。按每个村4-5人的标准,从市直机关挑选作风扎实、能力过硬的450人组队驻村。对少数人手不足、力量薄弱的派出单位,采取联合组派方式进行充实。例如,从市公安局、市税务局等单位选派了6名驻村工作队员,充实到市人武部、市商业总公司等相对薄弱的驻村工作队。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镇机关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职能部门负责人扶贫专业能力提升行动,累计培训3600多人次。
  完善驻村机制。制定出台《应城市关于加强乡镇干部日常管理与关心关爱进一步激励乡镇干部担当作为的规定(试行)》和《应城市直驻村工作队组派管理实施细则》,确保扶贫队员组织关系转接到村、每周工作“五天四夜”住在村,并按规定落实驻村工作队员交通、伙食补助和驻村通信补贴,集中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严督工作开展。在设置“应城市精准扶贫信息中心”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10名的基础上,抽调70名机关干部组建6个工作组,会同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常态化开展督查,调整撤换不能全脱产、全脱钩或不胜任驻村帮扶的工作队员65人。
  坚持资金保障到位,破解扶贫瓶颈
  坚持多渠道筹措扶贫资金,确保脱贫攻坚资金有来源、有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市财政按照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存量资金的50%以上和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的标准,逐年加大脱贫攻坚预算投入。2018年市财政列支740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比上年增长48%,其中,金融扶贫100万元、扶贫补充医疗保险320万元、教育扶贫200万元、民政救助448万元、脱贫奖励832万元、饮水安全1600万元、贫困村项目建设及其他3900万元。
  加强资金整合。坚持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向产业发展聚集,2018年统筹整合精准扶贫资金12620万元。全市共安排扶贫项目104个,总投资7362万元。其中,产业扶贫项目43个,投资2250万元;基础设施扶贫项目58个,投资4814万元;公共服务扶贫项目2个,投资133万元;能力提升项目1个,投资165万元。
  后方单位支持。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市直各单位每年筹措3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帮扶驻点村;派驻单位切实保障驻村工作队日常经费。市财政局配套印发《关于调整市级党政机关差旅费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工作期间伙食补助每人每餐20元,差旅费每人每天30元包干。
  社会支援帮助。市委统战部、工商联广泛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组织92家民营企业与102个村联村结对,累计实施扶贫项目36个,投入资金3.7亿元,帮扶贫困人口2983人,带动农户1789人,解决就业2055人。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累计募捐贫困帮扶物资和资金共计16.8万余元。
  坚持精准施策到位,实现扶贫突破
  坚持从贫困村、贫困户现状出发,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精准发力,确保真脱贫、不返贫。
  产业扶贫改“穷业”。始终把抓好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制定实施《应城市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和《应城市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实施方案》,确保58个贫困村每村都有一个以上的经济合作组织、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以虾稻、鳖稻、油茶等特色养殖为主导的产业扶贫模式。市农业局自2015年进驻杨岭镇明光村以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因村制宜筛选出无公害葡萄、稻虾共作和绿色优质稻三大支柱产业。
  实事建设换“穷貌”。着眼破解基础设施瓶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村出列“十通十有”标准,在所有贫困村同步推进水、电、路、田、房建设。2018年,贫困村硬化村级公路约57公里,维修沟渠、机泵站19处,整修堰塘41口,完成危房改造823户,所有贫困村均接通了宽带、有线电视,村部建设均已达标,光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光纤通村到户、4G网络全域覆盖,实现了贫困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配套。
  政策落地解“穷忧”。聚焦“准、实”工作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健康扶贫方面,已为贫困户每人购买了180元的基本医疗保险和200元的补充医疗保险,现在贫困户住院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左右。教育保障方面,不仅将贫困生补助范围扩大至所有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还将本地在外就读但未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学生一并纳入市级统筹发放。住房保障方面,2018年落实危改配套资金1512万元,确保全面消灭农村危房。兜底保障方面,将符合低保、五保、残疾保障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面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确保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有保障。■
  (作者系中共应城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