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奋力奏响“一芯驱动”新乐章

(发布时间:2019-03-23)

汪祥旺

      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武汉市委、市政府要求,要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源。东湖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必须坚持站稳排头、走在前列,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承担首要之责、建设首创之园、打造首善之区,奋力奏响“一芯驱动”的新乐章、谱写“世界光谷”的新辉煌。
  一、培育动能之“新”,建国际化“创新光谷”
  始终围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核心位置,深化实施“双自联动、双轮驱动”战略,聚焦新动能,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集约化、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成果最大限度转化,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光谷”,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
  一是强力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建设。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东湖高新区是我国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必须主动担当尽责,科学谋划安排,倒排工期推进,多线同步实施,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愿景,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借鉴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全球知名创新廊带建设经验,大力推进“1133”创新空间布局,即以高新大道为创新主轴,以光谷科学岛为亮点区块,以未来科技城、生物城、中心城等为核心载体,以关山大道、左岭大道、光谷五路三条千亿大道为空间延伸,加快引进和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打造人才汇聚、科技荟萃和产业勃兴的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
  二是强力推进国之重器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攻关是使命责任,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东湖高新区必须当仁不让,担起“主攻手”职责,加快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武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在先进存储、5G通信、新型显示、生物医药、脑科学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联合体,培育一批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集中力量、持之以恒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积累。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工研院等平台的职能作用,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项目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不断提升创新平台的产出能力。
  三是强力推进“五链统筹”、优化创新生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激发持续创新活力的保证。东湖高新区必须进一步强化“五链统筹”,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套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坚持产业化方向,加速推进国家特色双创载体、双创示范基地和创谷建设,推进高校院所、企业、双创机构、投资机构深度融通,支持企业在硅谷等全球创新尖峰地区设立海外研发和孵化机构,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研发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和投资机构,持续举办青桐汇、创客汇等双创活动,为创新创业赋能加速。围绕产业需求,精心组织3551光谷人才计划、楚才回家等招才引智活动,引进一批诺奖、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和“高精尖缺”型人才,留住更多毕业大学生。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力争三年内新增15家主板上市企业,培育一批科创板上市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制度供给,大力解决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市场准入等方面痛点问题,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三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0家、瞪羚企业超过450家、独角兽企业超过15家。
  二、壮大产业之“芯”,建现代化“富强光谷”
  始终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一战略目标,强化“一芯驱动”,主攻智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未来产业,努力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争取形成迭代产业,打造产业之“芯”,提高发展首位度,加快建设现代化“富强光谷”,努力在综合实力提升上走在前列。
  一是千方百计壮大支柱产业。经过30年发展,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形成了较强的基础优势。下一步必须坚持建链、强链、补链,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瞄准行业龙头企业,纵向整合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横向联合产业链配套企业,大力引进一批辐射性强的百亿级重大项目,落地一批节点性强的关键配套项目。支持中国信科集团、中国医疗器械集团、人福医药等重点企业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国内双线拓展;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加强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知名品牌塑造。通过三年接续努力,培育2家千亿级企业,新增6-8家百亿级企业,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二是千方百计发展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集成电路、数字经济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瞄准“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新兴产业向引领型转变。充分发挥国家战略优势,以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继续统筹好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加大先进存储、5G芯片研发和应用力度,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工具、设备、材料等产业链配套环节汇聚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持续扩大“第二总部”集聚效应,以小米武汉总部、海康威视、腾龙大数据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大力培育大数据应用市场,打造覆盖泛娱乐、电子商务、智慧出行、生活服务、文化教育和科技金融等行业的现代服务产业。
  三是千方百计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对初创企业放松管制、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放宽政策,降低创业成本,营造宽松的自主创新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围绕新材料产业开展高性能光学薄膜、高纯度靶材、透明导电膜玻璃等原辅材料基础研究,推进大尺寸高精度掩膜版、超薄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等规模化发展。积极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协同,按照“企业提需求、政府来组织、协同建场景”的思路,推动以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工业云平台等为代表的生产类应用场景建设,以无人驾驶、远程诊断、无人超市等为代表的生活类应用场景建设,充分发挥试验场和赋能器作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四是千方百计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省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优化现代物流体系,使企业物流成本在中部地区具有更强竞争力。构建以群众和企业为中心的服务闭环,落实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措施,大力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智慧政务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规100%归集数据,按需100%共享信息,推送更多便利服务,推广更多电子证照,压减更多审批事项,努力实现“一网通办”。开展营商环境“大比武”“擂台赛”,强化服务意识,当好“店小二”,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在省市保持领先,在国内形成品牌。
  三、打造区域之“心”,建生态化“美丽光谷”
  始终围绕“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东部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坚持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突出问题导向,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体系、世界一流的生态文明体系,不断提高宜居性,建设生态化“美丽光谷”,努力在城市功能品质上走在前列。
  一是高规格打造世界级“黄金十字轴”。紧密结合东湖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山水生态资源,东西向以高新大道沿线为创新中轴,南北向以豹子溪生态廊道沿线为生态中轴,打造世界级的“黄金十字轴”。沿高新大道一路向东,加快布局和建设沿线和周边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具有世界标准、未来眼光、科创特色、智慧梦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坚持原生态、后现代、复合型原则,北连九峰山,南接龙泉山,串联严东湖、牛山湖、豹澥湖等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海绵城市水道、慢行健身步道、骑行通勤驿道、快行空中轨道、科技展示廊道、生态景观栈道、人文旅游通道,构建生态、交通、科技、景观、人文等“五轴一体”的生态文明大走廊。
  二是高起点建成武汉“东部副中心”。坚持独立成城、全域规划统筹原则,按照“两规合一、三规同步、多规融合”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一主两副四组团”的城区空间布局。把光谷中心城打造成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把鲁巷副中心建设成商业办公、信息服务、知识创新等综合型服务中心;把未来科技城建设成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中心。发挥花山组团旅游、科研配套及生活服务等作用;完善流芳组团的综合性服务设施;龙泉和滨湖组团承担牛山湖片区的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旅游服务和高端商务。将关山大道沿线打造成集创意产业、高尚居住、商业服务、研发办公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溯源地、世界一流的光谷智道;将光谷五路——花山大道沿线打造成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总部办公功能于一体的光谷第五大道、世界级的开放创新轴;将左岭大道沿线打造成为以半导体产业为主导、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创新生力军、世界知名的智造新高地。
  三是高标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与光谷品牌影响力相一致,打造最泛在的生态智慧体系,学习借鉴雄安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以建促保,统筹空间与功能串接,推进生态与科技融合,建设“城美、轴聚、景靓”的科技生态新城。打造最普惠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完善的轨道交通网和主干公交廊道网,构建外路内街和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形成15分钟创新生活圈。打造最具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原住民还建房、新市民刚需房和各类人才的特色住房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提供更多高端人才住房。打造国际化的教育、卫生和文化体系,引进一批优质学校和高端医疗机构,加快配套一批国际化文体设施,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文体活动品牌。打造优质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地下地上”两个空间,优化供水、供气、供电和通信设施,加快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是高水平推进城市综合治理。大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街道和社区的服务功能,突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健全完善大接访等多元机制,着力化解矛盾纠纷。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标准推进军运会场馆建设和路线保障,抓好园林、路面和建筑立面亮化整治,持续开展环境再攻坚、城管再革命,抓实抓严污染防治和城市管理,努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一年大改善、两年大变样、三年大提升。■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