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坚持生态优先 推进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9-03-23)

柯 俊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作为全省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富集、绿色优势彰显的市州,如何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闯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恩施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题。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成“绿色产业发达、绿色生态优良、绿色文化繁荣、绿色评价科学”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一、壮大绿色产业,筑牢发展根基
  一是精准产业定位。恩施州山水风光秀美、拥有世界独立硒矿床、中药材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水能风能页岩气等资源丰富,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契合绿色发展要求,有利于放大特色优势。聚焦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观光旅游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擦亮含“硒”金字招牌,加快硒产业培植,加强硒标准研究,推进硒食品产业提档升级;在培植现有医药企业的基础上,加快引进全国大型医药企业入驻恩施,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以页岩气和光伏产业为重点,引进新技术、招募大企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建成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做大市场主体。坚持“招商引资扩增量、技改扩规提质量、联合重组活存量、企业上市增变量”的理念,通过技改扩规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通过联合重组盘活州内企业的存量资产和“僵尸”企业,通过支持鼓励企业上市,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进入市场直接融资,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企业“小进规”成长工程、“税收过千万企业”培育工程、“产值过亿元企业”壮大工程,促进企业小的做大、大的做强、强的上市,千方百计做强实体经济。
  三是打响特色品牌。壮大绿色产业,必须培育叫响一批特色性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产品品牌。重点围绕生态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景区景点,放大以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等主要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挥硒食品精深加工业的传统优势,做足“硒”文章,放大绿色、有机、无污染等核心竞争要素,特别是充分利用中印两国元首东湖国事用茶的机遇,做大做强“恩施玉露”“利川红”两个品牌,真正把茶叶做成全州绿色发展的支柱产业、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
  二、构筑绿色生态,优化人居环境
  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严格“一票否决”,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强化境内长江沿岸的管控治理,统筹抓好以清江为重点的州域内各水系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功能。继续落实“河长制”“山长制”,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坚决守护好青山、碧水和蓝天。强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管控,全力维护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二是以景区的标准建设城镇。城镇是承载发展的平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严格按照恩施城区5A级、县城4A级、乡镇集镇及中心村镇A级以上标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服务,将生态保护作为城镇规划的前置条件,将生态元素融入城镇建设的整个过程,将绿色理念体现在城镇管理的每个环节,加快构建以恩施城区为龙头、县城为支撑、乡镇集镇和中心村镇为基础的城镇架构体系。强力推进“洁、绿、亮、美、畅”工程,大力实施“拆围透绿、裸土覆绿、见缝插绿”工程,让绿色成为城镇的主基调。
  三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继续深化干部力量下沉、精准识别佐证、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安排、惠民政策落实、群众工作深入“八个到村到户”,以“脱几层皮”的韧劲狠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全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和做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每个乡镇至少建成2个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
  三、弘扬绿色文化,引领价值取向
  一是树立绿色政绩观。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强化“抓生态是本职,不抓生态是渎职,抓不好生态就是失职”的责任意识,让“绿色政绩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强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管控,不仅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让群众的生活环境美起来。
  二是树立绿色生产观。引导市场主体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主动担当社会责任,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暂时的经济效益,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强化资源开发型企业监管,引导加大技改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方案,绝不能以罚代管,交钱了事。引导企业将环保要求、生态指标作为立企之本,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实施清洁生产,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三是树立绿色消费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家庭,让节能、环保等生态理念内化为群众的思想自觉和文化自觉,外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强化市场管理,监督净化市场,为公众提供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形成“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新型消费模式。积极倡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四、强化绿色评价,树立发展导向
  一是改革考核机制。将绿色发展评价考核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引导各县市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制度,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环境增值和负债情况有审计、有考评。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绿色经济考评作为干部提拔任免、职务调整和奖惩晋级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各部门树立绿色政绩观。
  二是管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生态环保要求的关键少数。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引导,真正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植于内心、外化为自觉。层层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全力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以点上的整改推动面上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身追究。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动绿色发展。充分行使地方立法权和民族立法权,逐步健全江河湖泊、山体植被的保护修复地方性法规。严格执行中央、省、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政策、规定和纪律,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维护法律与制度的权威性。■
  (作者系中共恩施州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