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推进湖北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3-23)

柳望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切实做好民生工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补短板、固底板、促改革、抓落实,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当前我省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民政事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城乡之间、偏远山区和平原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财力不足成为贫困山区和农村地区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掣肘。
  (二)民政基层基础依然薄弱。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基本队伍不稳、基本能力不够、基层干部状态欠佳、基本政策创制滞后、基本情况不清、基本数据不精、基层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不畅等。
  (三)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与群众需求有一定差距。目前养老领域主要的问题不是床位数不足,而是需求与服务供给的结构性不平衡。价格较低的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而高收费的民办养老机构和只供养特困人员的农村公办福利院床位空置率较高。
  (四)社会救助精准度与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近年来,我省通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比对,大大提高了救助对象的准确率。但在甄别救助对象时存在“合情合理”与“合规合法”的困扰。
  (五)“三社联动”功能发挥有限。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是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必要条件。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具备资质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却不够成熟,导致有购买服务的愿望,却找不到合适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和提供服务。
  (六)社会组织管理难度日趋增加。社会组织行政审批权集中改革导致登记与监管脱节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强化双重登记的要求与各部门均不愿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现实冲突逐步显现,强化监管的客观要求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党建第一责任的要求与社会组织党建机制不顺的问题导致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高涨的结社热情与规范发展的总要求之间协调难度越来越大。
  二、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把民政工作往“深”里做,切实推动民政事业创新发展。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民政事业开辟的新境界和新空间,以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着力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发展。一是着力强化现代民政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并不断创新“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抓民政也是抓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安全为要,质量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服务标准化、流程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等工作理念,切实增强民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二是着力完善创新民政事业体制机制。进一步筑牢兜底安全网,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民生兜底保障中的作用。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将法治思维贯穿到民政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阳光民政。加快民政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形成发展合力。三是着力实施标准化服务与精细化管理。以精、准、细、实、严为基本要求,加快制定完善民政各项业务的地方和国家标准,不断提高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全力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民政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二)把民政工作往“实”里做,切实强化民政工作的基层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持之以恒做好民政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一是基层基础要牢实。民政工作注意力要首先在基层聚焦,民政干部精力要首先在基层集中,民政资源要首先在基层配置,工作方式方法、体制机制要首先在基层创新,工作成效要首先在基层显现,民政文化等价值体系要首先在基层确立。二是政策举措要务实。努力做到制定文件、出台政策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真问题、真难点、真症结,力求“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务实管用,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干部作风要扎实。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办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多做打民政基础、利民政长远的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充分运用巡视、政务督查、大数据比对和第三方评估等成果,严查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跑偏走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突出问题,严查民政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工作不力等问题。
  (三)把民政工作往困难群众“心”里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政对象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紧抓住民政对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困难群众心里,使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稳步提升各类社会救助标准。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人群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困难群众各类救助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稳步提升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孤儿基本生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困境儿童保障、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等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二是全面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功能与质量。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流程、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常态化监管为抓手,健全民政服务对象定期联系走访机制、主动发现与及时救助机制、定期督导与评估机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区划地名、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着力构建社会化应用更加丰富、便民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的民政政务服务新格局,把各类救助救济资源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中,有效满足其“缺啥补啥”的生活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三是切实筑牢织密基本安全保障网。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多元立体社会救助体系,巩固省、市、县、乡四级救助服务网络,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机制,筑牢织密民生保障网。高度重视民政机构场所的安全工作,加强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农村福利院、殡仪馆、救助管理站及其托养机构等社会福利和公益机构的安全监管,着力解决好消防、食品经营、医疗卫生、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问题。■
  (作者系湖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