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探索经济发展“养鱼”模式

(发布时间:2019-07-17)

王清华

  小池之水,汇聚成海。县域经济好比池塘,产业项目就是池中之鱼。近年来,武汉市江夏区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兴区、创新强区”战略,探索经济发展“养鱼”模式,提高“鱼儿”数量,调优“鱼儿”品种结构,营造“鱼儿”快速健康成长的“水环境”,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项目
  为解决增速放缓、投资乏力、质量不高等问题,要建好池子、选好苗子、落好棋子,让更多项目、更多企业引得进来、留得下来、成长得快、发展得好。
  建好池子。园区是经济发展的蓄水池。针对园区各自为政、定位交叉、产业同质、实力不强等问题,按照“一个开发区、一套班子、一本规划”的原则,将庙山、藏龙岛、大桥、金港等园区重组整合为实体运行的江夏经济开发区,这不是4个园区简单的物理合并,而是人力、财力、土地、行政等资源的化学融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明确了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大健康、互联网及现代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及其布局和准入门槛,合理确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方向,高标准建设花山二期工业园、金江南工业园等现代新型工业园区和阳光创谷、通用汽车产业园等“新两园”,挖深园区“蓄水池”,推动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向园区集聚,产生“1+1+1+1>4”的效应。2018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01亿元、增加值233亿元,分别占全区的80%、78%,成为全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选好苗子。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规模服从创新、效益服从生态”的原则,变“招商引资”为“选商择资”,变“规模论英雄”为“亩产论英雄”,提升项目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实现年均招商引资总额550亿元以上。聚焦互联网产业,依托BAT齐聚江夏的独特优势,着力引进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的上下游项目入驻以阳光创谷为核心、金龙大街为主轴的30公里科创大走廊,打造千亿产业带。聚焦大健康产业,按照“国家战略、湖北贡献、市级项目、江夏担当”的使命,围绕“一园三区、产城融合、药械联合、医养结合”的定位,举全区之力规划建设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努力实现“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通过10年努力,引进100家规上大健康企业,实现100亿元税收,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解决5万人就业。
  落好棋子。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每2个月研究一次全区重大项目建设,把方向、聚要素、督进度,确保全年新增库容700亿元以上,完成投资600亿元。筛选确定20个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位区级包挂领导、三个服务专员(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审批部门骨干力量)的“1+1+3”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点对点为项目落地建设保驾护航。按照“每周一开工、两周一拉练、成熟即开工”的要求,实施“5+3”项目落地工作机制和集中开工、协调、督导、考核、约谈机制,全面加快项目推进速度。今年前5个月,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同比增长28%;工业投资95亿元,同比增长19%。
  给政策
  为减轻企业负担、破解融资难题、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把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落到每一个企业身上,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厚植经济发展的“根”与“本”。
  减税降费增信心。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聚焦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做到应免尽免、应减尽减、应降尽降,为企业带来全年减税13.8亿元、社保降费3.5亿元的真金白银,保障其轻装上阵,撬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和扩大生产。比如某运输设备公司去年营业收入150亿元,实现净利5.7亿元,增值税税率由16%下降至13%后,应交增值税将减少近1亿元,让企业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减税降费点燃的是企业发展信心,增强的是整个产业、行业的发展后劲,换得了税源扩充、逆势增长的好局面。今年前5个月,完成税收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25%。
  政策激励添活力。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出台招商引资综合奖励办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三条”、支持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大健康产业“黄金十条”以及加快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等“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激活经济发展“神经末梢”。畅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通过上门指导、宣传引导、政策辅导、督办督导等方式,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应兑尽兑。比如对上汽通用的重点配套项目赛科利汽车模具生产基地,及时拨付专项资金2200万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用活资金破困局。运用改革思维和方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种子效应”,用足用活3支亿元资(基)金,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转型难、创新难等问题。设立1亿元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基金,按照1:8比例放大资金规模,已授信、放贷3.2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设立1.5亿元招才专项资金,围绕大健康、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积极引才,汇集各方英才创新创业;探索“拨改投”财政资金投入模式,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变“死钱”为“活钱”,用“小钱”引“大钱”,对优质项目实施投资,推动重点产业跨越发展。同时,构建“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的工作格局,开展银企洽谈会,推出“增信通”“助保贷”“周转贷”等业务,今年已向企业发放贷款2亿元,帮助企业翻越“融资高山”。
  调结构
  为解决一车独大、动能转换慢、三产业滞后等问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做好“破旧、立新、融优”三篇文章,让产业更壮、结构更优、经济更强。
  做好“破旧”文章,让老树发新芽。一方面,“护”住好生态。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针对江夏湖泊众多、水域面积约占武汉一半的实际,在北部城区投资50亿元实施“清水入江”工程,在南部集镇和乡村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完成长江沿线4家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工作和“三非”整治任务,筑牢生态屏障。另一方面,“改”出内动力。按照“以旧换新、就地升级”的思路,关停两家钢铁企业,压减粗钢产能55万吨,淘汰落后产能92万吨;已对6家高耗能企业实施技改,今年完成技改投资80亿元,3年内实现近300家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比如和兴钢厂依托上汽通用基地,由一个老旧厂房转型扩建成一家以汽车配套和物流服务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园,13家企业入驻投产,园区年产值达3亿元,走出了一条“凤凰涅磐”之路。
  做好“立新”文章,让新树长强枝。重点实施“腾笼换鸟、筑巢引凤、雏鹰放飞”三大工程。抓好“腾笼换鸟”工程,对闲置土地、低效用地采取资产转让、项目嫁接、退二进三、退二优二等方式,做到投资讲强度、开发擂进度、产业有集聚度,飞游、九州通、久之洋等一群实力强、成长性好的“新鸟”迁入“新笼”。抓好“筑巢引凤”工程,借助外力,提速推进坤鼎、MAX科技园、中珈资本等产业平台建设,加紧引进万洋产业园,再造一个江夏工业。抓好“雏鹰放飞”工程,集聚优质创新资源要素,促进校区、城区、景区、园区“四区联动”,支持打造环黄家湖、环汤逊湖大学创新经济带,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做好“融优”文章,让大树根深叶茂。提速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做强整车、做大配套、做好新能源”的思路,用3年左右时间使整车与零部件配套产值比超过1:0.5,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汽车,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已首次生产出新能源车。提速制造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中国中车、中国应急等“国字号”企业发展;加快海康威视产业园等“智字号”项目建设;加速砺剑防务、海王核能等“军字号”项目落地,打造湖北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提速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和电商物流产业园,5年内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用好“四经普”成果,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加快恒大旅游科技城、兴茂楚天文化旅游小镇、永旺梦乐城等项目建设,力争第三产业占比50%以上。
  优服务
  聚焦政企沟通不够通畅、审批服务不够便捷、要素保障不充足等痛点、堵点、难点,对企业的事,少说“NO”、多说“OK”,多想怎么办、不说不能干,做到“企有所呼,我必有应”。
  政商沟通直达。坚持以亲为导向、以清为底线,制定政商交往“亲”“清”两张责任清单,建立区级领导联系服务机制,定期召开政商对话会,开展企业大走访和“百名处级干部服务百家企业”活动,鼓励干部主动上门搞好服务,变“坐堂接诊”为“跑堂问诊”,变解决一个为解决一批。比如区税务局建立联络员制度,为上汽通用等重点纳税大户,提供“私人定制”服务;聚焦军运会,成立税收服务小组,走访中百生鲜、保利金夏等企业,宣传落实《税收服务军运会十条措施》等优惠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
  审批服务提效。针对多部门审批、多环节流程、多头跑路、多头受理等“五多”问题,全面推行“四办”改革,实现审批服务“大瘦身”“大提速”。打通项目审批周期长等发展堵点,最先在全市推行“开工备案制”,项目开工时间比原来提早近5个月;积极推行“拿地即开工”改革,推动项目建设再加速。全面优化企业开办的时间节点,设立企业开办服务专区,搭建“智慧江夏企业一键开办”平台,开办时间由三个工作日迈向“一时代”。聚焦多次跑不好等服务痛点,推进审批服务进园区、进企业,实施“1+3+N”帮办代办模式,主动上门提供“保姆式”服务,实现“帮办一次就搞好”。
  要素保障给力。聚焦企业关注的土地、人才需求,针对性打好点位仗。在土地保障方面,为做好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落户江夏工作,千方百计争取市里支持,园区规划面积从最初的27平方公里调整到85平方公里,仅启动区就一次性提供3000亩建设用地,在短时间内落地5个项目,总投资达200亿元。在人才服务方面,实施“塔尖、壮身、扩基”战略,成立全市首家众创孵化服务联盟,打出万个岗位、人才公寓、医教保障等政策组合拳,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发展一批“校友经济”、留住一批创业人才,仅今年就引进中外院士、千人计划各2人;落户大学生2400人,岗位数、落户数、引才数均居新城区第一。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江夏区委书记)
  本栏目编辑: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