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赶考”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9-10-13)

      ——全国党刊全媒体聚焦燕赵大地采访纪行
  本刊记者 李 芳
  在燕赵大地上,有一种情感挚着深沉,有一种情怀历久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河北,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期间指出:“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
  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党刊全媒体看河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河北举行,来自全国35家省级党刊社的近百名编辑记者,奔赴革命老区西柏坡、古城正定、阜平县、雄安新区等地采访调研。在活动中,大家既感悟到革命前辈昔日“进京赶考”的精神力量,深受教育和震撼,又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燕赵大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出的优秀、出彩的“赶考”答卷。
  西柏坡——
  “进京赶考”的出发地
  时光荏苒,唯精神之树长青。为寻根探源、追溯初心,采访团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西柏坡,触摸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战争岁月,重温“进京赶考”的历史故事。
  西柏坡位于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平山县中部。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在这里召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赶考精神”从这里发源,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穿越历史时空,回望峥嵘岁月。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从此,“赶考”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成为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话题。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群山环抱中的西柏坡村翠柏苍郁。
  走进毛泽东旧居,这里原为一座普通的两进两出的农家小院。在旧居前院,有一棵楸树、一个石磨。夏日里,毛泽东有时会坐在院里的楸树下,一边纳凉一边把身边的磨盘当办公桌写着文件,或是同其他领导围坐在磨盘旁商讨军国大事。因此,西柏坡有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西柏坡时期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最繁忙的时期之一,他从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直至1949年3月进京“赶考”,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山村农舍里,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屋内如豆的灯光常常燃到东方发白。在这里300多个日夜里,毛泽东写下了许多著作,仅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多篇。
  走进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这个作战室由4间平房组成。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张地图,地图上的标记具体到每一个村庄。作战室里摆着的三张桌子是当年军委的三个主要部门办公桌。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和党中央指挥完成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举解放了全中国。斯室虽陋,却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据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西柏坡短短10个月间,仅发往前线的电报就达197封之多。西柏坡作为指挥300万军队的大本营,与全国各地区、各战区的往来电报,昼夜不断,如一道道霹雳闪电,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绘就了惊心动魄、气势恢宏的解放战争画卷。
  走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旧址,这座简陋的长条形土坯房,原来是中央机关的大伙房。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还给各级领导及党员领导干部,同时也是给他自己,定下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大会闭幕10天后,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于3月25日进驻香山。这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0周年。站在中共中央旧址,此时此地,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11日再访西柏坡时的谆谆告诫:“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历史一再警示我们:越是接连取得胜利时,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保持“赶考”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两个永远”,号召全党“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从“两个务必”到“两个永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赶考”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奋斗精神和人民利益至上的赤子情怀。
  塔元庄、骆驼湾——
  “赶考”答卷的浓缩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北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每次都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带给全省人民极大鼓舞和鞭策,为河北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河北广大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尽锐出战、迎难而上,迈上了新时代的“赶考”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了3年多。他同正定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全县每一个村,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采访团首先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塔元庄村。滹沱河穿县而过,把正定分成了河南、河北两部分,塔元庄村就在河北岸。习近平在正定任职时,经常骑自行车到塔元庄下乡调研。村边的这条滹沱河,当时没有桥,河里全是泥沙,习近平骑自行车过不了河,推着也走不动,只好把自行车扛起来过河。习近平离开正定后一直关心着塔元庄的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塔元庄村视察,寄语干部群众“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提前实现小康村”,为塔元庄提出了振兴乡村的目标要求和发展方向。
  几年来,塔元庄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苦干实干,努力在“三化”上下功夫。农业方面,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养老方面,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服务中心;旅游方面,建起水上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1万元。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给村里提出的“三化”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今天,滹沱河水清岸绿,塔元庄村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冀中平原乡村,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阜平县,是一片红色热土。这个当年的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也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繁重。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正是从这里吹响。
  2012年12月30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亲切看望唐宗秀等贫困群众,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采访团一行来到骆驼湾村唐宗秀老人家里,只见房前屋后,碗口般大的月季花竞相绽放,如火似霞,让人目不暇接……在这座花香四溢、干净整洁的院落里,我们见到了唐宗秀老人。当年,唐宗秀老人并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会来到自己的村子。当她在村口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高兴地上前邀请他到自己家去坐坐。雪地路滑,她和习近平总书记互相搀扶着走进了家里。“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总书记很亲切,跟我唠家常。”老人回忆起当年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场景,格外激动,谈起现在的生活,喜笑颜开。唐宗秀老人告诉我们,她在村里做起了保洁工作,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每年还能拿到40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几年前,她就搬进了新房子,地暖也安上了,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如今的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实行一体化运作,互补共赢。在县里指导下,两个村合作成立了“顾家台骆驼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村民将闲置房屋出租,不仅搞精品民宿、餐饮业,同时也发展茶艺、酒吧等多种服务业态。随着两村富民产业的兴起,村民们争先恐后参与包棚种植、务工就业、发展农家乐,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2017年年底,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顺利通过了贫困村退出验收,踏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踏访塔元庄村、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的“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正在变成美好生活现实,而这正是全国各地千千万万过上富裕生活的群众的缩影。
  雄安新区——
  新时代“赶考”的豪迈手笔
  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赶考”精神始终薪火相传,从革命圣地西柏坡,到创新、绿色的“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河北,“赶考”脚步从未停止,永远奋进在“赶考”路上。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这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选择。雄安,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区正在蕴育着勃勃生机。
  8月15日一大早,采访团一行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这里,零距离感受新区的魅力。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距北京、天津均为105公里,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规划范围包括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1770平方公里。
  生态资源是雄安新区最宝贵的财富。新区的规划选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白洋淀,镌刻着鲜明的红色印记——这里的荷塘苇海,曾是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抗击日寇的主战场。曾经,白洋淀是见证那段血与火岁月的革命老区;如今,它更是肩负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与一项千年大计、一件国家大事紧紧相连……
  河北省和雄安新区始终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新区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控源、截污、治河、补水为重点,持续推动白洋淀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实现“双下降”,白洋淀湖心区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今年2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后的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白洋淀引黄泵站启用。千里之外的黄河水一路北上输入淀区,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
  当记者踏上环淀堤岸,放眼望去,苇田星罗棋布,荷叶连片,野趣横生,清澈的淀水闪耀着粼粼的波光,一派烟波浩渺的景象,宛若“华北江南”。
  从革命老区到雄安新区,这片红色土地迎来新生。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曾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并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擘画这座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之城。
  今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近两年之后再访雄安。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听取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政策体系及建设情况的介绍。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新区第一个建筑项目,是智能环保的产物。BIM技术(建筑信息化模型)、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绿色装配式建造方式……30多项世界前沿新技术,在这里得到集成应用,打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园区和绿色园区,探索形成了国内建筑创新的“试验田”和未来城市的“样板示范区”。
  在这里参观,采访团成员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智慧与创新,无处不在。市民服务中心应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的“1+2+N”账号体系,利用遍布园区的2万多个传感器,构建智慧办公、智能会议、信用服务、智慧出行、未来酒店、环境服务等应用服务体系。人们在市民服务中心可以体验未来的智慧城市生活,海绵绿地、智能路灯、生态停车场、人脸识别的无人超市等最新科技元素在这里一一亮相。
  千年大计重于泰山,国家大事必作于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建设”的重要指示,雄安新区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借鉴国际经验,不留历史遗憾。目前,新区的规划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已由顶层设计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到本世纪中叶,雄安新区将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那将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交出的又一份豪迈、亮丽的“初心”答卷。■
  责任编辑:夏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