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发布时间:2019-10-13)


  ——南水北调的十堰担当与奉献
  本刊记者 曾洁玲
  清水北上三千里,润泽中华亿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标准,累计向北方调水26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有效缓解我国北方缺水困境,成为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切来之不易——
  十堰,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山,雄奇俊秀;水,清澈透亮。
  被誉为“北方水井”的丹江口水库就坐落在十堰境内。为了这山清水秀,为了这一库碧水,十堰人不惜代价,不计得失,全力以赴,悉心呵护。
  多年来,在十堰,“南水北调”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像一股劲风,吹走污染环境的一切顽疾,迎来天地之间的洁净与清丽。
  多年来,在十堰,“南水北调”还是一个代名词,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代名词,是绿色发展的代名词,是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
  多年来,在十堰,“南水北调”更是一个动词,意味着勇敢担起重大责任和使命,意味着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坚定和执着,意味着服从大局的无私奉献和牺牲!
  大使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南涝北旱,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淮海流域,年均缺水量在60亿立方米以上,维持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大范围、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区的含水层已呈疏干状态。
  饮鸩止渴难以持续。不解决水资源失衡问题,中国人连基本生存条件都没有,何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何谈民族伟大复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60多年前,毛泽东高瞻远瞩,为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问题提出伟大设想。
  梦想是美好的,把梦想变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和沉重代价。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坝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地位突出,功能重要,压力巨大——
  水源区面积大。十堰辖区88.1%的版图为核心水源区,300多万人生活在库区,对水质的影响直接而重大。
  水域范围宽。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占水域总面积的60%。
  汇入水量多。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有10条在十堰境内,年均汇入水量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
  库岸线长。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占库岸线总长的76.4%。
  这既彰显了十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举重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十堰的重大责任和艰巨任务。
  有些困难显而易见,而有些困难则超乎想象。
  十堰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处山区,城镇沿河谷而建,河道都是纳污河,有河皆污;二是城市因车而建,是东风车的发祥地,先建厂后建城,市政建设先天不足,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治理难题突出。
  十堰是水源区内最大工业城市,不仅有特大型工业企业——东风汽车公司,还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工厂,转型压力大。
  十堰还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9.6%。怎样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水库泥沙淤积,是十堰人民面临的一大挑战。
  更重要的是,国家对水源区生态环保、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库区将面临移民搬迁、生态环保、转型发展、安稳致富等多重压力。
  困难,重重困难!十堰能肩负起南水北调这一国家战略重任吗?
  2002年5月,温家宝同志亲临十堰视察,告诫当地党政负责人:要切实做好汉江上游生态和环境保护,严禁上污染项目,否则南水北调的基础就会瓦解。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掷地有声:“一定要确保丹江口水库优良水质,让京津、华北人民喝上洁净的汉江水。”
  2013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都强调要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
  青山不语,清流作证。历届十堰市委、市政府牢记使命,不畏困难,不讲条件,不打折扣,毅然扛起确保国家调水安全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把生态作为十堰的首要功能,把保护环境作为十堰的首要职责,把“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作为十堰的首要担当,带领350万十堰人民用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实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大决心,铁腕治污保水质
  南水北调,水质是关键。面对水污染顽疾,十堰咬紧牙关,痛下决心,重拳出手,不破困局不罢休。
  据介绍,在2012年前,十堰有神定河、泗河、剑河、犟河、官山河5条河流水质不达标。为啃下这5条河流治理这个“硬骨头”,十堰态度坚决,自我加压,自筹资金,全面开展“五河”治理,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负责制”,5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五河“河长”,总投资20多亿元。通过治理,官山河、剑河、犟河已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质,神定河、泗河达到“水十条”要求的阶段性水质目标。“五河”治理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样板。
  数据显示,为治污保水质,十堰先后兴建污水处理厂94座、垃圾处理厂3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设施密集度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
  坚决治理工业点源污染。全市先后投入6.6亿元实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企业105家、实施清洁生产企业261家,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122个,涉及投资总额265亿元。全市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安置下岗职工6万人,永久减少税收22亿元。
  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创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推进库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清洁化畜禽养殖、生态化养鱼、美丽乡村建设等五个全覆盖。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全域推广应用有机肥。近年来,竹溪全县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33%,有机肥、生物农药使用量增长45%。丹江口市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2年实现零增长。
  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起攻坚战。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动员群众扫干净、摆整齐、无污水,保护乡村山水田园景观。先后对1578个行政村开展整治,治理比例达85%。如今,十堰的乡村干净整洁、风清气爽、山明水秀。
  不计得失,不畏艰难,坚决守护一库清水。这就是十堰人的刚毅品格!这就是十堰人坚定不移的治污态度!
  大定力,涵养生态护清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十堰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打造生态屏障,精心涵养一库清水。
  打好绿满十堰大会战。开展全民全域植树造林,实现全域“灭荒”和“绿化达标”。全市国省干线公路绿化率达到93.7%,水岸绿化率达到82.5%,每年植树造林30万亩以上,年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达64.72%,城市绿化率达38.4%,生态价值达11.11万亿元,位居湖北之首。十堰满目青山凝锦绣,扑面绿色惹人醉。
  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仅2018年,十堰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347.14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0095.46万元。竹溪开展生态修复,基本实现了裸露山体绿色全覆盖。丹江口市全流域治理水土流失,近年累计修建坡改梯1204公顷,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设施5800多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8平方公里。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湖光山色辉映成趣,被誉为“中国最美山水公路”。
  精心管护自然保护区。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十堰来说,山水相连,山若不在,水将无处归依。十堰在全省率先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从严控制林地征占用审批,划定了林地生态红线,严格保护林地、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全市设立4个国家级、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兴建7个国家级、7个省级森林公园和9个地质公园、6个湿地公园。全市重点生态保护区总面积达55.6万公顷,占版图面积的23%。房县、竹山县入选全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十堰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守护绿水青山,必须有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心、坚决的行动。披荆斩棘中,“十堰定力”坚定从容,“十堰作为”弥足珍贵。
  大担当,转型跨越闯新路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的生态环保约束,不仅关停并转了很多污染企业,许多环保不达标企业也被拒之门外。十堰发展路在何方?怎么培育新动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堰给出了坚定的回答:加快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这个代表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词语,也是近年来十堰最耀眼夺目的色彩。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十堰近三年累计淘汰和化解钢铁产能350万吨,煤炭产能78万吨,水泥产能117万吨,电解铝产能5万吨,制革产能30万标张……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绿色产业体系。2017年,十堰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二位。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十堰着力打造“四个百万”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百万亩茶叶、中药材、核桃基地和百万头山羊养殖,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0亿元,有机茶、中药材、木瓜饮料、房县黄酒等特色农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丹江口,农夫山泉等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水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在郧阳,洋河酒业等10余个新型水经济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在竹溪,华彬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兴建了高端矿泉水生产基地,成为VOSS(芙丝)在挪威境外唯一被认可的矿泉水水源地。
  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中央电视台一句“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的推介语,令十堰成为中外游客神往之地。十堰充分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优势,大力实施“两区三带”旅游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建设水平,构建城区“现代游、工业游、历史文化游”旅游区,全面推进环城百公里休憩带、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带、竹房绿色度假养生带建设,打造“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达651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86.9亿元,旅游业成为十堰名副其实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堰人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靠山护山、靠水护水,走出了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大奉献,抛家舍业顾大局
  经过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催人泪下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南水北调国家大行动面前,十堰18.2万人移居他乡,25.2万亩良田沃地沉入水底,13座集镇被迫搬迁重建……
  家乡故园,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在堂前祭几回先祖,到田间走几遍老路,道过了珍重、说过了再见,却还是迈不开脚步……”如泣如诉的移民歌曲道出了移民的故土难离。有一张移民照片令人泪目:一位移民老人站在船头,右手手指夹着快要燃尽的烟头,左手扬起向岸边亲人告别,嘴巴紧紧抿着,双眼噙满泪水……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穷窝”。很多移民原来世代生活在汉江边,那里的阳光、树木、土地、江水、空气,都是熟悉的,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很多方面都不适应。有一个移民老人,她的祖祖辈辈在汉江里打鱼,在汉江边生活,她每天要看见江水。搬到新家后,看不到汉江了,她就每天走很远的路,到江边去坐着,一直坐到太阳落山才回家。每天如此,直到去世。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实就是文化的改变,移民内心精神上的艰难痛苦,无形而绵长。
  在移民搬迁这场硬仗中,那些面向党旗庄严宣誓过的人,是中坚力量。
  十堰1.2万多名移民干部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人生华章,先后有6位移民干部牺牲在工作一线。2013年,丹江口库区移民村官集体入选中央电视台“最美村官”候选人。“移民书记”赵久富,带领3000多移民从十堰郧县(如今郧阳区)搬迁到黄冈团风县,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达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曾经,十堰郧阳区有“三宝”,苞谷、红薯和龙须草。其中,龙须草是造纸材料,郧阳漫山遍野都是龙须草。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水质,数年前郧阳造纸厂果断关闭,龙须草顿时由“宝”沦为草。
  黄姜产业在十堰有40多年的培育发展史,是十堰的“黄金产业”,郧西有“黄姜之乡”的美誉,但由于黄姜加工对水质影响非常大,十堰市从2003年开始陆续予以关闭。
  十堰人在丹江口水库上游的广袤水域从事网箱养殖有40多年历史。高峰时期,鱼类养殖网箱数量高达18.2万只,全市5万多名渔业人口。然而,因南水北调,库区网箱被全部拆解,千万渔民洗脚上山,转型种植橘子、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转为以蓄水为主,发电量和发电收入随之大大减少,每年直接减少财政收入8.29亿元,而每年用于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配套支出15亿元以上。
  有人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建设者的汗水,移民工作者的苦水,移民的泪水和逝者的血水共同铸就的一座无言的丰碑。”
  是的,所有的汗水、苦水、泪水和血水在大地上融汇、晕染,最终在蓝天下绽放出一朵牺牲与奉献之花——它瑰丽无比,它重若千钧,它灿然天宇,但它缄默不语……■
  责任编辑:紫 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