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7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

(发布时间:2019-10-13)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快步提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量规模连上新台阶
  70年来,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体量规模奋力争先进位,实现了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偏上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体量规模持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湖北生产总值仅为24.51亿元,1978年则达151亿元。改革开放后发展步伐加快,2018年达39366.55亿元。其中,在2008年、2012年分别进入1万亿、2万亿俱乐部,并于2016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从在全国位次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均居第10位。十八大以后竞进态势明显,2012年进居全国第9位,2015年挺进全国第8,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016年第一次跻身全国第7,在中部仅次于河南,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水平,2017年以来持续保持全国第7。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大关。1952年全省人均GDP仅90元,1978年只达到332元,到2018年全省人均GDP达到66616元。按官方汇率计算,2018年湖北人均GDP达到10066.79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偏上水平行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均GDP增速加快,2018年湖北人均GDP比2012年增加27646元。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307.03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3303.22亿元。尤其是继2010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后,2013年、2016年又分别突破了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2年增加了1483.98亿元,增长81.4%。
  二、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70年来,湖北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了从农业大省走向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的历史巨变,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大幅度提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质效提升,2018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547.51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3533.61亿元,增长了11.5倍。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8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9%,比2012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9.1%,比2012年下降1.9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730.09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330倍。三次产业构成由1952年的56.7∶15.6∶27.7调整到1978年的40.5∶42.2∶17.3,2018年则优化为9.0∶43.4∶47.6,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型的历史性转变。
  需求结构有力改善。湖北经济增长经历了主要由投资主导型到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型再到消费主导型转变的过程。湖北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7年的57.4%,共提高了22.6个百分点,且在2016年超过了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
  区域发展协同性增强。湖北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2018年,武汉GDP总量达到1.48万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4位,襄阳、宜昌分别达到4309.79亿元和4064.18亿元,成为鄂西南、鄂西北经济发展的领头雁,GDP总量过2000亿元的城市有荆州、黄冈,接近2000亿元的城市有十堰、荆门、孝感,过千亿元的城市有黄石、咸宁、鄂州、随州。
  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湖北城镇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镇人口由1952年的271.41万人,提高至2018年的3567.95万人,城镇化率由10%左右提高到60.3%。
  三、坚持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着力点,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供给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70年来,湖北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力度,从传统农业大省迅速发展成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大省,经济整体供给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农产品供给能力日益提高。着力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8年,湖北粮食产量达到2839.47万吨,比1949年净增2261.34万吨,增长了3.9倍;油料产量302.48万吨,增长了21.6倍;淡水产品产量长期稳居全国第1位。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产品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全省优质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占比超过77%,“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新增“三品一标”产品数量946个,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湖北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市场主体规模扩大。197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200家,到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5598家,涌现出东汽集团、九州通药业集团、卓尔控股、长飞集团、烽火科技等一批上市企业。工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与1952年相比,2018年的生铁、粗钢、水泥分别增长了966、691、427倍。高技术产品从无到有,2018年,汽车、工业机器人、房间空气调节器、微型计算机设备、移动通信手机产量分别达到241.9万辆、8961套、1842.9万台、1111.4万台、4373.6万台。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湖北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2018年,湖北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341.7公里,比1949年净增3999.7公里。2018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7.5万公里,比1949年净增27.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366.86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截至2019年7月,开通59条国际航线,通达29个国家和地区、56个城市。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湖北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只有477万元,到2018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2380.51亿元。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201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569.79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2018年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480.73万户。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5492.4万吨标煤,比1978年增长7.3倍。能源结构趋于优化,2018年全省规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量为99.14亿千瓦时,占全省规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达到3.6%。
  四、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激发内生活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70年来,湖北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自贸区建设先行先试。作为湖北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湖北自贸区成立两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推进金融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示范。创新红利加快释放,武汉片区“芯屏端网”产业加快集聚;襄阳片区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2018年规模以上新能源汽车产值143.6亿元,增长26.8%,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之都;宜昌片区依靠隐形冠军引领,自贸区成立以来医药产业产值年增20%。
  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大。195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为0.82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有1.73亿美元,2018年突破500亿美元,达528.02亿美元。多元化市场格局形成,全省贸易关系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由1978年的香港、朝鲜、日本及前苏联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018年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2018年,湖北省对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值分别增长15.7%、24.3%和27.7%,三者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0.2%;同期,湖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967亿元,增长17.5%,高出全省整体增速6.3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农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2018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220.9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4.2%。部分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势,如集成电路增长46.7%,液晶显示板增长17.3%,汽车增长10.5%,汽车零配件增长33.8%,轨道交通装备增长1.5倍。
  外商投资持续升温。1990年,全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仅2900万美元,到2018年则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19.41亿美元。2018年,全省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418个,实际使用外资119.4亿美元。
  对外投资合作不断深入。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武汉,开启了招商引资新征程。2018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营业额64.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48.8亿美元,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0594人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17.8亿美元,“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五、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新活力加快释放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事业发展,加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事业和高新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快车道。
  科技队伍壮大。截至2017年,湖北全社会拥有R&D人员23.53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4万人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0.91万人年,占6.51%;应用研究人员2万人年,占14.26%;试验发展人员11.09万人年,占79.23%。
  科技投入加大。2007年,全省科技开发经费投入达到228.68亿元,比1988年增长11.8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达到11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2%。2017年,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700.62亿元,比2007增长约5.2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97%。
  科技成果丰硕。2013-2018年,湖北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0319项,其中针对绝大部分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评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2450项,所占比重高达23.7%。湖北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从2008年的21147、8374件增加到2018年的129820、64106件;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54918、11393件,比2008年增长18倍、10倍。2018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675亿元(按新口径计算),光纤光缆、光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六、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群众获得感有力提升
  70年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党和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8年,全省从业人员3580万人,比1952年、1978年分别净增2560万、16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目标控制范围以下。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18年全省农村外出从业总人数达到1138.52万人。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454.63元、14977.82元,分别是1980年的83倍、88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下降,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30,分别比1980年、2012年缩小0.13个、0.10个百分点,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2018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6315.35亿元,人均储蓄额达44531元,而1978年、2012年全省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6.97亿元、13607.35亿元,人均储蓄额分别仅为15元、23589元。
  生活质量极大改善。消费能力增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95.91元,是1980年的65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46.26元,是1978年的130倍。消费结构明显升级。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1%,比1982年下降29.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1978年下降42.6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日益普及,2018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36.34辆、电脑74.19台、空调166.15台;农村居民则分别拥有21.63辆、31.92台、86.25台。
  脱贫攻坚再战再捷。2018年,全省共减贫105.5万贫困人口,出列963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14.4%下降到2.4%,全省32万户89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总任务全面完成,全面脱贫正处于决胜冲刺的最后阶段。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层次水平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2018年末,全省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01.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047.2万人,离退休人员55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283.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532.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67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54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90.8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6.1万人。
  七、坚持社会事业协同发展,不断健全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
  70年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更强,社会管理水平更高,基本公共服务更全面。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普通高校学校数由1978年的53所增加到2018年的128所,在校大学生由4.94万人增加到158.59万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由10.8人增加到268人。1980年全省教育事业经费不到4亿元,到2018年,全省财政对教育支出达到1072.95亿元,占GDP比重由2%提高到2.7%。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8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6个,群艺馆、文化馆125个。公共图书馆数量达116个,是1978年的2.4倍。博物馆数量达157个,是1978年的7.9倍。电影放映机构96个,放映单位1663个。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9.1亿份、各类期刊1.2亿册、图书2.5亿册。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由1978年的5940家增加到2018年的36492家,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78年的17.84万张增加到2018年的39.49万张,平均每千人口有床位数达到6.67张。卫生机构人员数由17.84万人增加到51.74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88人。
  体育事业成果辉煌。1984年到2016年期间九届奥运会中,湖北体育健儿每届都获得过奥运金牌,是全国各省市区中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相继产生了周继红、伏明霞、陈静等众多湖北籍奥运冠军。其中,在跳水、羽毛球、体操、乒乓球、举重五个重点项目中,湖北健儿共获得了22枚奥运金牌。体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间体育快速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绿满荆楚初步实现
  70年来,环境保护认识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后,环境保护认识日趋深刻,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践,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水质量状况良好。2018年,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符合I-Ⅲ类断面比例为87.0%。21个主要湖泊水域总体水质保持稳定,水质Ⅲ类水域占比23.8%。11座主要水库水质符合I类标准36.4%,Ⅱ类27.2%,Ⅲ类36.4%。
  空气质量有力改善。2018年,1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78.4%。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较上年下降6.5%、10.2%。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通过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和建设节能减排降碳工程,调整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2013-201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4.13%、5.24%、7.66%和4.97%、5.54%,五年累计下降24.70%。■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