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70年湖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发布时间:2019-10-13)

省经信厅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湖北省委、省政府率领荆楚儿女追逐强省之梦,重视并大力发展工业,开辟了湖北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转向新兴、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快速发展道路,经历了由“立起来”“大起来”向“好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工业总量、增速和绩效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的历史性成就,正加速向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网络强省迈进。
  一、湖北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回望来路,方知行远。70年来,湖北工业和信息化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发展历程极不平凡。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基础建立阶段(1949—1976年):工业底盘“立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头几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在湖北布局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动全省工业进入了基础建立阶段。“一五”“二五”时期,湖北工业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达8.4%,位居全国第五,武钢、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等布局湖北。“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战场转移到鄂西、鄂西北地区,第二汽车制造厂、荆门炼油厂、湖北化肥厂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这些重大项目,不仅关系到国家工业化的大局,而且奠定了湖北大工业基础及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湖北加快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调整阶段(1977—2001年):工业机制“活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湖北工业进入了改革调整阶段。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将工业的调整和优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整顿企业恢复生产,理顺工业内部比例关系,改革工业经济体制,特别是开展国有企业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股份制改造、“三改一加强”、“抓大放小”等改革,放开了企业手脚、激发了企业活力。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市场竞争中有优势、有地位的龙头企业,工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987年湖北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到186.7亿元。1998年底,全省拥有工业企业集团187家,其中年销售过100亿的特大型企业5家。
  发展提速阶段(2002—2011年):工业增长“快起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省委、省政府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以推动兼并重组为手段,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培植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发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工业经济进入发展提速阶段。全省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工业从“滚动式”变为“跳跃式”发展,烟草、钢铁等整合成效显著,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特别是光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1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136.51亿元,比2005年增长2.06倍,年均增长2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4027家,比2005年翻了一番。
  转型提质阶段(2012年至今):工业发展“好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湖北“四个着力”“四个切实”的殷殷嘱托,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省工业发展进入转型提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启动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及“双九双十”行动、“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产业、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三大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加速建设,“芯屏端网”、信息光电子、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快速崛起,“两化融合”、智能制造、5G及工业互联网、万企上云如火如荼,湖北工业发展进入“增速稳、结构优、质效高、耗排低、实力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湖北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成就
  70年来,湖北工业和信息化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高速增长向高质发展的蜕变,经受了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洗礼,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
  (一)规模体量:由小到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只有4.73亿元,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棉纱等主要大宗原料年产量都很低。通过不断努力,全省工业总产值分别在1973年突破百亿元、1991年突破千亿元、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7年达到4.2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湖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汽车基地、水电基地、纺织食品化工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与1952年相比,2018年全省生铁、粗钢、水泥产量分别增长了966、691、427倍,汽车、食品产业主营收入突破6000亿元,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4、3位;石化产业突破500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6位;电子信息产业近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70年来,一大批工业企业成长壮大,成为了全省工业的顶梁柱。1949年,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只有4004家,多数规模小、实力弱。2018年,全省企业类市场主体122.71万户,规上工业企业15598家,其中营业收入过50亿元企业52家、过百亿元企业30家。东风汽车、大冶有色、金澳科技等10家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其中,东风汽车公司和宝武钢铁集团入围世界500强。九州通医药、卓尔控股等15家跻身中国民企500强,12家企业入选中国品牌500强,省级以上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703家,上市公司110多家。斗鱼直播、安翰光电、卷皮网、斑马快跑和药帮忙等5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
  (二)工业门类:由少到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的工业主要是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基础装备工业。随着国家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布局武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拔地而起:武钢建成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高炉,武船造出第一艘潜艇交付,武锅第一台锅炉试制成功,武重生产出我国第一台龙门铣床、刨床。经过70年的发展,全省现已建成了涵盖所有41个大类、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食品、汽车、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14个千亿级产业顶天立地。
  (三)产业层级:由低到高。湖北工业由70年前的钢铁、纺织、机械、粮油加工等,发展到钢铁、轻纺、汽车、建材、石化等,再到现在的汽车、食品、电子、石化、机械等产业,三次产业由“二三一”调整优化为“三二一”,高技术增加值占比由几乎为0演进到现在近20%,充分体现了全省工业层级和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优化升级特征,与湖北重视新兴产业培育以及用高技术装备和数字化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分不开的。湖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653亿元,占工业比重达46.2%,比1996年增长了92倍。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湖北。“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已有相关企业近400家,芯片领域聚集长江存储、华为武研所、武汉新芯、光迅科技、高德红外等领军企业,32层、64层三维闪存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唯一,华为400G光电芯片技术全球领先,汉产第一颗自主高精度北斗芯片定位“中国精度”;显示领域聚集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三大巨头,天马柔性屏、华星光电T4、京东方10.5代线等重大项目实施并量产,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柔性显示和新一代大尺寸高端显示面板基地;智能终端领域聚集联想、鸿富锦、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生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网络应用领域聚集BAT、小米等第二总部,崛起斗鱼、卷皮网、宁美国度、深之度等本土企业,以及烽火、长飞等网络传输高新技术企业,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占国内市场的2/3、国际市场的1/4,光电器件、光传输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0%、10%。现正在布局互联网+、5G通信、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等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万亿级世界级“芯屏端网”先进制造业集群已初见雏形。“硬核”的武汉已逐步从“钢城”“车城”迈向“光城”“芯城”,再迈向“数城”“智城”。
  (四)创新能力:由弱到强。70年来,湖北工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品和服务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技术和人才储备位居全国前列,一些领域的创新从跟跑到领跑。2018年,全省共有各类研发机构2340个,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70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72家,工业设计中心24家。国家高新区12家,省级高新区18家。2017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突破70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547.54亿元,占比78.15%。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湖北,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体系中部顶级节点落户武汉,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7位。32层闪存芯片、100G硅光芯片、红外探测芯片、大功率光纤激光、数控8系机床、深之度操作系统等一批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并产业化,“深海一号”、鲲龙AG600、C919大飞机、航母、卫星、火箭等一批国之重器都有湖北企业的贡献。
  (五)产业布局:由点到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武汉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向一主两副、多极支撑转变。2018年,武汉工业主营收入达到1.37万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襄阳、宜昌分别突破5000亿元和3000亿元,成为鄂西南、鄂西北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荆门、十堰、孝感、荆州超过2000亿元,黄石、鄂州、黄冈、咸宁、随州突破千亿元,全省各区域工业实力更加均衡。县域经济快速崛起,2018年县域GDP总量达2.38万亿元,其中500亿元以上的县市16个,大冶、宜都、仙桃、潜江、枣阳跻身全国县域经济100强。70年来,全省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态势形成。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由2012年的75个增加到2018年的110个,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由8252亿元增加到16342亿元。
  (六)融合发展:由慢到快。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产业加速跨界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军民融合等步伐加快。2019年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1000家,12家企业列入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由2012年的64.2提升到2016年的82.41,跃居全国第9位。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悄然来临,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深刻变革。
  三、湖北工业和信息化的经验启示
  70年来,湖北工业化和信息化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英明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省工业战线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启示弥足珍贵:
  启示之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动摇,着力强化工业发展的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70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踏上建立工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征程。从三年恢复时期发展基础工业与手工业,到“一五”及“三线”时期集中力量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工业经济体制、深化国企业改革、抓大放小搞活企业,以及进入新时代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政策,结合湖北实际推进工业发展。过去、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是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坚强的政治保障。
  启示之二:必须牢牢扭住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不偏移,着力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最坚实的根基。70年来,湖北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和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战略,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促进发展的政策资源向工业汇集,全省工业经济步入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新阶段,有力支撑和带动了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工业兴则湖北兴,工业强则湖北强。答好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打造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改旧、育新两手抓,创新、投资两驱动,补链、强链两促进,质量、品牌两提升,加快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湖北速度向湖北质量转变、湖北产品向湖北品牌转变。
  启示之三:必须坚决做到改革突破、创新驱动不松劲,着力激发工业发展活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省委、省政府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湖北工业发展的新路。从武钢鄂钢兼并、二汽更名布局调整和合资合作、武烟撤并整合到宝武钢铁重组、中国信科集团组建,从“科技十条”“新九条”到“科技创新20条”,从抓大放小、放开搞活到“一主三化”“三全”谋划,从新中国初期四大“武字头”到新时代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我省工业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产业结构脱胎换骨、增长动能加速转换,县域民营经济及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工业经济内在活力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实践证明,抓改革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时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适应工业4.0发展大势,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启示之四:必须不断加快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不停顿,着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不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增长点,启动实施支柱产业倍增、千亿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等专项行动,湖北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整体工业向高质量进发。实践证明,任何时候,产业发展都是“牛鼻子”。只有稳住传统产业“基本盘”、加力新兴产业迈向“中高端”,才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在新的起点谋划工业发展,要“育新不忘旧”,更大力度推进新一轮技改升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改旧更立新”,加快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和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并引领工业4.0,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启示之五:必须持续加力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不懈怠,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展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70年来,湖北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法治环境、营商环境、人文环境的持续改善。尤其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降本减负行动,制定出台《湖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优化营商环境25条”等系列政策法规,转变职能、下放权限、优化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践证明,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境。我们要切实加强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深入推进“3550+100”等“放管服”改革,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转职能、变方式、优服务,厚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沃土,着力打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一流的营商环境。
  回首70年,无比自豪;展望新时代,充满梦想。湖北工业发展站在大有可为、必有作为的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省工业战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狠抓重大工程落实,聚焦“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狠抓重大战略落实,聚焦稳增长保目标狠抓重大项目落实,聚焦民营和县域经济发展狠抓重大政策落实,再创新时代湖北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