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70年湖北文化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10-13)

省文化和旅游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北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事业从小到大,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荆楚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70年来,湖北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统筹推进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经过持续多年努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文化财政投入不断增加。1965年,全省文化事业费支出总计6.85亿元,到2018年,全省文化事业费支出达到84.75亿元。特别是近五年来,省级财政文化建设预算投入从2013年的3.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42亿元,全省文化事业总收入从2013年的33.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85.07亿元,文化建设资金得到有力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立法保障有力。2001年7月,《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颁布实施,成为全国第四个图书馆立法省份。2018年11月,《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公布,成为全国第三个公共文化服务立法省份。
  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一批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开放,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就。基层“四馆三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新建或改扩建市县文化场馆近200个,建设基层文体广场1万多个,为基层配发流动文化服务车辆91台,为400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发设备。2018年,全省共有群众文化机构1406个,比1963年增加1198个,增长5.8倍;博物馆200个,比1963年增加194个;公共图书馆115个,比1963年增加108个。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高。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采取统一采购设备、统一服务平台等做法,得到国家肯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科研和高校等系统图书馆在藏书建设、协作协调、馆际互借、编制联合目录、应用技术推广及联合服务等方面,合作共建,推动了湖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黄石、襄阳、宜昌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襄阳入选10个国家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之一。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省精心打造“长江讲坛”“长江读书节”“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展演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开展送戏下乡等基层惠民演出2万多场次。在中国艺术节群文创作中,我省获奖作品数量和等次连续四届位居全国前三,被文化部誉为“群文创作的湖北现象”。
  二、艺术创作硕果累累
  舞台艺术精品迭出。湖北剧种众多、剧作优秀、剧人突出,被誉为“戏剧大省"。1959年歌剧《洪湖赤卫队》进京首演,唱响全国,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全省初步形成江汉平原以荆州花鼓戏为主、鄂西北以豫剧和曲剧为主、鄂西南以民族歌舞为主、鄂东北以楚剧为主、鄂东南以黄梅戏为主的艺术发展格局。《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狱卒平冤》《虎将军》《家庭公案》《同船过渡》《在路上》等一批优秀创作剧目陆续推出,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并获大奖。
  艺术创作成果不断涌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先后有40台剧目获文化部“文华奖”,17台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6台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4人次荣获我国舞台表演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表演奖,30人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有5台剧目入选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国艺术节,1台剧目获文华大奖,2台剧目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有6台剧目入选第二、三届中国歌剧节,其中3个剧目获奖;有3台剧目参演第七、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有3台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和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有6件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武汉杂技团连续三届获全国杂技比赛金奖。
  文艺活动日益活跃。2007年以来,我省先后承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第五届中国诗歌节、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等8个全国性文艺活动,成为承办国家级艺术活动最多的省份之一。
  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绩突出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文物保护法制体系日趋完善,一大批国保、省保重点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工程顺利实施,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群众。荆州熊家冢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天门石家河遗址等多个考古项目荣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我省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登录文物收藏单位514家,登录文物藏品153万件(套),居全国第5,实际数量达218万件,居全国第8。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唐崖土司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神农架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名录遗产地。我省拥有世界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省就开始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和抢救。在1979年开始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编纂工作中,《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作为全国首卷率先出版。1988年,《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作为全国同类集成志书的首卷发行。到1997年,我省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率先完成终审,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得到留存。2009年,完成了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点项目调查3.6万余个,记录文字1.58亿字,录音1.1万余小时,摄像5千多小时,拍摄照片15万余张,收集资料实物近万件,登记在册2万余件。全省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100项、省级名录34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71人,设立传承示范基地23个。
  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市场良性发展。我省基本形成了包括演出、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物和艺术品、艺术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2018年底,全省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艺术表演团体489个,是2012年的2.2倍。2018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6.7万场次,是2012年的1.9倍。
  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6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8%,比2012年提高0.58个百分点。2018年末,全省共有规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146家,资产总计341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55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8倍、2倍和1.6倍。全省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9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78家。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
  文化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在各项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我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加大。2017年,我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1750亿元,为2005年的21倍;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文化消费更加活跃。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691.4元,比2013年增长65.7%。分城乡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989.8元,比2013年增长52.3%;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17.1元,比2013年增长94.5%。
  五、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日趋频繁活跃
  70年来,湖北积极推进荆楚文化走出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求,紧扣国家战略需要,积极拓展交流平台、拓宽交流渠道、拓新交流方式,推动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不断发展。
  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基本形成。2013年以来,通过积极配合中央高层出访、深化部省合作和自主搭建平台等举措,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我省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共建奥克兰中国文化中心,打造“国粹京剧演展讲”“中国大漆走世界”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先后组派团组180多批次、约1500人次赴国外开展文化交流;组派团组18批次、约750人次赴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我省已与世界5大洲37个国家的24个省(州、大区、县)、66个城市,建立了90对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关系。
  文化贸易稳步增长。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稳步扩大。2017年我省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1亿美元,为2005年的18倍,为2012年的6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长24.8%。
  六、70年来湖北文化发展的有益启示
  必须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有新突破。文化工作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服务于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实现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也是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必然要求。
  必须在文艺精品生产、服务人民群众上有新突破。强化对艺术创作的引导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努力创作体现民族精神、展示时代风貌和突出湖北特色的艺术精品,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
  必须在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有新突破。要继续推进“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多地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
  必须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上有新突破。要充分挖掘弘扬荆楚文化,把山水景观与文物遗存、文化设施与特色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要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多、文化人才多的优势,着手发展动漫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培育市场主体、扶持重点文化企业上狠下功夫。
  必须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上有新突破。要求贤若渴,对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切实用好现有人才,培育有潜力的人才,积极引进和凝聚拔尖人才,使荆楚大地成为催生和涌现创新型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的沃土。
  必须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有新突破。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平稳有序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