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发布时间:2019-12-13)

湖北省政务管理办

      近来年,我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决策部署,最大限度放活微观主体、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以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级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实施精准协同放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一是在精简审批上持续用力。2013—2018年,省政府先后分7批取消、下放、调整省级行政审批等事项757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今年以来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31项,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要求,对明确取消的25项行政许可事项,立即停止审批,对明确下放的6项行政许可事项,督促做好业务承接和工作对接,并逐条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推动省级设立许可事项“零审批”,对省级地方性法规设立的9大项行政许可事项,召集相关省直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拟取消的有6大项。先后分两批向省自贸试验区下放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96项,武汉片区、襄阳片区、宜昌片区享有省、市各类社会经济管理权限分别达到2209项、2541项、1627项,三个片区平均享有省、市行政许可权限181项,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在整体推进上协同使力。统筹推进投资体制、工商登记、职业资格、收费清理等相关改革,提升改革的整体效应。出台《湖北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方案(试行)》,对全省17个市州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倒逼各地各部门深化改革;制定《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重点工作清单》,着力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推动投资便利化,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缩减投资项目核准,政府投资核准事项减少三分之一,省市县三级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由505项取消调整为97项,事项清单、材料清单、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实现“四统一”。全面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企业简易注销,推进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和企业名称登记便利化,加快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精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87%。进一步抓好职业资格清理整顿,共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434项。取消对19类工业产品的生产许可证管理,全面推行省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制定并严格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做到清单之外无收费,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零收费”,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负松绑。
  三是在重点突破上精准发力。突出重点领域,统筹推进“3550+100”改革。全省基本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实现2.5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武汉、襄阳、宜昌、黄石、十堰、荆门、鄂州、孝感、随州、恩施、仙桃、天门、潜江、神农架等14个地方实现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今年底将实现全省覆盖。推进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试行“标准地+告知承诺”审批改革,压缩工业建设项目报建审批时限,武汉、襄阳、宜昌、黄石、十堰、荆门、孝感、黄冈、咸宁、恩施等10个地方部分项目已实现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武汉市率先将审批时限压减至100个工作日以内,年底将实现全省覆盖。
  四是在疏通堵点上不遗余力。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重点狠抓整改。深入推进全省证照清单化管理,公布省级34个部门321项保留证照,明确市级证照通用事项227项、县级证照通用事项183项。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大力减少盖章、审核、备案、确认、告知等各种繁琐环节和手续,分两批清理精简证明事项228项。针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中介服务问题,在发改、住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14个重点领域,先后开展三批“红顶中介”专项检查,并向省纪委移交问题线索,治理中介服务顽疾。编制公开省级取消、暂保留和初审转报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先后分2批取消66项中介服务事项。建成全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已注册中介机构1800多家,促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上公开透明交易,有利于破除利益关联,加大中介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同时,也有利于让企业把钱花在明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我省重拳整治“红顶中介”、踢开简政放权“绊脚石”的做法被《人民日报》两次报道,被中央编办专题刊发并在全国地方审改工作会上交流,“红顶中介”治理项目荣获全省首届改革项目奖。
  二、实施公正高效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着力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行政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秩序。
  一是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推进我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制定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和检查实施清单,统一监管事项的代码、名称、流程、措施等,统一监管行为记录和数据归集标准,实现监管的标准化、规范化。归集监管业务数据、政务服务数据、投诉举报数据、互联网及第三方数据等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监管”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对,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风险隐患,助力精准监管。将日常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重点监管等工作逐步纳入“互联网+监管”系统运行,同时开展协同监管、联合监管,提高监管效能,逐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对监管对象的扰动。强化对各地各部门监管工作的监督,开展监管工作评价和监管风险评估,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用公正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
  二是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省、市、县三级“一单两库一表一细则”全面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推进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联合检查,防止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建成全省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为省市县三级开展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实现责任可追溯。
  三是推进信用监管。制定《湖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信息归集和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办法(试行)》和《湖北省企业信用信息归集目录》,逐步建立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制度,实现市场主体监管信息部门间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强化企业信用约束。省级信用平台联通46个省直部门、88个市县,归集6490万自然人、635万法人和其他组织基本信息、22亿条信用记录、公示期内90万条“双公示”信息。
  四是推进综合监管。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化“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改革。在商务、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监管、文化市场、卫生计生等领域推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在襄阳、宜昌、鄂州、武穴和33个经济发达镇探索设置综合执法机构,逐步建立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三、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大幅提升群众获得感
  按照“网上掌上互补、线上线下融合、精简优化并重、互联互通协同”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着力实现“一网通、一门进、一次办”。
  一是高标准建设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建成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与相关单位的信息对接,并引入银联、支付宝等第三方实名认证源辅助认证。建成省电子证照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建成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已完成与国家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国家、省、市三级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实现了用户统一注册、统一认证、统一管理,为全省政务服务“一号申请、全网漫游”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标准推进湖北政务服务网改版及移动APP开发应用,湖北政务服务移动端“鄂汇办”上线运行,320余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指尖在线办理。
  二是全面推进审批服务清单制度。梳理公布“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动态调整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进一步减少申请材料、前置条件和办理环节,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力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按照国家“四级四同”事项标准,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推行无差别审批。较好完成与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事项对接,省级对接落实国家政务服务事项1032项、市级5585项、县级26462项,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入库总量90709项,办件数据入库总量442133项,在全国非试点地区排名第4。根据省级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情况,编制《省级政务服务事项调整迁移清单》,进一步规范省级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三是深入推进审批服务集中办理。省直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17个市(州)全部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便民服务室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市级政务服务事项总数为15754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的有13686项,进驻比例为86.87%,荆门、恩施、荆州进驻高达90%以上。县级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7563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的有84718项,进驻比例为78.76%,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的材料减少40%以上,压缩办理时限45%以上。将部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推进线上线下集成融合,以审批智能化、服务自助化、办事移动化为重点,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起来,实现功能互补、合一通办。
  四是创新审批服务便民举措。推广容缺后补、绿色通道、首席服务官和数字化审图、告知承诺、邮政送达等便利化措施,推行预约办理、同城通办、异地代办、跨层联办、智能导办等多种服务方式,多渠道提高办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授权委托、设立乡镇代办点等方式,将面向群众的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加快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受理、办理通道,探索实行“5+X”工作日模式,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特殊人群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