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进一步推进襄阳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12-13)

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部地区要以更大力气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更大功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襄阳市提出“一芯之心、两带之极、三区之柱”目标,大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一、做法与成效
  襄阳坚持“以优争先、以质取胜”推动产业转型,坚持以改革添动力、创新增活力、开放强实力,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2018年,襄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09.8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97.7亿元,同比增长9.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2.4%,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5.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3%,快于全省增速0.5个百分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建成工业园区“一企一管一阀”污水收集监测系统;实施“千企千亿”技改提质工程,海立美达专用冷藏车扩能、新天籁排气系统、嘉辐达科技玻璃棉等100多个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投产。2018年,全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3.1%,新增智能工厂和机器换人示范企业35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4家,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企业138家,东风康明斯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6.7%,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
  (二)培育特色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主导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链,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搭建专业化招商平台,开展重资产招商、商协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市场化招商,举办“楚商襄阳行”、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专题推介等活动。比如,紧盯大湾区产业转移重点,研究、分析沿海产业转移特点及趋势,出台承接智能制造和消费电子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引进深圳市卡为通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湖北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引进北京卫星制造厂开发生产电磁变频加热储能设备项目。完善重大项目路线图管理、拉练倒逼、专项督办、媒体“晾晒”、月度监测等五项制度,项目建设提质提速。2018年,全市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37家,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3.8%,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2.4%、14.1%、12.2%和15.4%;汽车产业在全国汽车产销负增长的情况下逆势而进,整车产量38.4万辆、同比增长23.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23.8%;葵花药业、新火炬等19家企业成为全省隐形冠军和科技小巨人企业,三环锻造获得“湖北省第七届长江质量奖”。
  (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证照分离”,全域实行“47证合一、87证联办”。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一张网”建成运行,196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做法获得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大幅简化退税流程”做法得到国务院表彰。湖北自贸试验区襄阳片区综合保税区启动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8年,全市新注册企业1.53万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限上商贸企业112家;湖北自贸试验区襄阳片区制度创新成果国家层面采用累计5个,省级层面采用累计22个,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经验被国务院推广。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设立2亿元中小制造企业应急帮扶基金,“一企一策”支持骨干企业发展。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集团,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融资、“银税互动”等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推动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实,切实减税降费,降低物流、用能等成本。建立民营企业诉求收集、交办、催办、办结反馈“直通车”机制,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突出问题治理。2018年,全市为企业减税降费83亿元,兑现惠企资金35亿元,减少电费支出2.94亿元;骆驼集团、立晋钢铁等5家企业入围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美亚达新型建材、龙蟒钛业等13家企业入围湖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
  (五)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科技人才平台建设,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落户。2018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双创”载体17个,市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引进53个高层次团队创新创业、718名高层次人才全职工作、2.25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总决赛和汉江创客英雄汇。截至目前,襄阳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园18个、众创空间2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个、企业技术中心6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38个,221家企业进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505家,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可以从5个方面发力促进襄阳乃至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不动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与之相对应,产业用地、环保等要素供给约束将越来越紧、越来越严。即使有“阵痛”,我们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信心,坚定决心,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二)抓实抓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财富之源,产业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我省每万人市场主体只有浙江的三分之二,新的产业增长点缺乏,这是我们的一大短板。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一是全要素、全地域、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主导产业,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开展重资产、产业链等招商,重资产招商要体现个体性,尽可能满足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在一些地方产业外流的情况下,要稳链、补链、强链,留住产业链内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水平。二是提高有效投资的精准性。发挥投资对推动产业布局和弥补产业短板的关键作用,推动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要进一步提升硬环境、改善软服务。完善重大项目联动协同推进机制,坚持“定时、定向、定项”调度,狠抓“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建设。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深入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举措。
  (三)加快培育新动能。新动能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更多用改革的办法,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二是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技改工程,加快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循环化改造,让“老树发新芽”。三是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比如,在汽车行业格局深度调整的情况下,支持以东风等为代表的汽车企业转型升级。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信息化改造、品质化提升、智能化升级。
  (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最大限度提高产业质量和竞争力。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破解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瓶颈,推进政府科技资金管理、分配使用、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改革,让各类创新要素低成本、无障碍、高效率集聚流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二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产业导向、政府采购、项目安排等方面,引导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把发展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发挥投资对科技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用好基金平台,比如产业扶持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更有吸引力的突破性政策,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加强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五)完善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一是省级层面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议事协调机构,确定牵头单位,组建工作专班,加强政策研究、协调推进和督办落实。二是对照“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各地自然禀赋、产业优势等实际,明确各地发展的主要产业,构建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三是加快产业政策转型,主要是推动支持特定行业的选择性和特惠性政策,向以普惠性、重点支持关键领域的功能性政策和竞争性政策转变,政策重心从扶持企业、选择产业转向激励创新、培育市场转变。■
  调研组成员:吴庆华 王耀辉
  肖雪刚 桂进波 陈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