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

(发布时间:2019-12-13)

匡绪辉


  2018年底湖北提出“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勾画出湖北高质量发展之路。分析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探寻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促进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经过70年的发展,湖北形成了以17个千亿产业为主支撑的工业体系。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现实困境。
  (一)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但创新水平仍不够高。2018年,湖北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保持在全国第7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5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突破20000家,组织转化科技成果131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237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665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0%,创新对湖北经济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但作为一个科技、教育大省,湖北产业创新水平仍然不够高,大量企业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众多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据统计,湖北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不够,湖北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偏少,2019年武汉市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还落后于南京、广州等城市。
  (二)新兴产业集中度高,产业协同发展力度不够。近几年,湖北光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湖北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武汉市。2018年,武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536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53.6%。湖北103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中大多数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层次较低,还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对湖北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产业辐射引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不足、产业协同发展不够。
  (三)新产业集群崛起,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不足。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伴随经济结构转型,以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等为基础的,产业链完整、研发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汉随襄十汽车产业带;以及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芯”产业为核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屏端网”联动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推动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尤其是“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汇聚了国内信息光电子领域60%以上的创新资源,集聚了相关企业近400家,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产业链逐步完善,并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但一些区域性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不足,缺乏“专精特新”,未能有效发挥地方资源和优势,在培育和促进地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成长、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上不足。
  (四)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形成,但产业融合内涵和层次尚需丰富和完善。近几年湖北产业的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尤其是农村“三产融合”快速发展,5个县(市、区)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市、区),5个园区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文旅融合、康养旅游等各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对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合理化,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但湖北产业融合发展内涵和层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是“互联网+”和“区块链+”等高级产业融合方式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对提高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竞争力和效率以及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巨大的空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增强产业竞争力;三是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的渗透融合,军民产业融合发展,产学研不同类型的利益体有机融合发展,以及产城融合发展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的运用和层次的深入,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推动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推动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应遵从产业发展实际和转型升级要求,通过着力优化主导产业链条、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一)着力优化主导产业链条。以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数字、生物、康养、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航空等十大产业为基础,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条。进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对钢铁、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同时,大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工、农、商贸等互融互促联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构建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体系。首先是完善创新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补齐创新链的短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附加价值,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成长、融合互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提高各类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依托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一批共性技术联盟、搭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和转化平台,以市场化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增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基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发展深化,催生新的分工,并推动新组织形式、新业态和新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搭建服务功能区和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现代产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完善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体系,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制造型和服务型企业之间供需顺畅对接,增强现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匹配度。
  (四)打造支撑产业链发展的平台体系。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离不开载体平台的支撑和引领。打造产业链支撑平台,构建产业发展示范模式,有利于建设定位高端、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一是提升各类开发区能级,打造新兴产业的承载平台,建设特色各异、功能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开发区产业体系;二是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产业发展示范区,为各地产业发展提供可以借鉴和复制的经验;三是加快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打造湖北产业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