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推动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1-23)


  ——湖北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调研报告
  ◆ 胡功民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解决人民群众“去哪儿健身”问题,省体育局从201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推进基层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这项工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进一步深化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实施,我们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后到宜昌、恩施、咸宁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对深化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推动新时代全民健身快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思考,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竞争资助、试点带动”为原则,以三级示范为抓手(即大力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乡镇街道社区运动健身中心和中心村文体广场建设),全面推进县(市、区)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的一项民生工程。近两年来,省体育局累计投入体彩公益金4.17亿元,共资助建设688个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其中县级“一场两馆”23个,体育公园5个,综合体5个,乡镇街道(社区)运动健身中心230个,村(中心村)文体广场425个。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国家体育总局苟仲文局长、李建明副局长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注重科学谋划,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省全民健身工作还面临比较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场馆设施严重滞后,表现在场地少、面积不足;形式单一、功能不全;城市集中、农村缺少等,“15分钟健身圈”没有真正形成。鉴于此,省体育局创新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基层体育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在项目实施之初,省体育局注重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突出多元化功能,如在乡镇街道(社区)打造“五球一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坚持科学规划,统一设计项目的平面布局、标识标牌、建设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先后印发《湖北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四年行动计划(2018—2021年)》等10多个配套文件,规范项目的申报、建设、管理等环节,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力推动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建改并举,提升基层体育设施水平。省体育局针对县级体育场馆功能不全、乡镇街道体育设施断层空白、村级健身场地不足的实际情况,坚持“建、改、增”相结合,分门别类、因地制宜推进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实施,取得较好实效。以“新建”增总量。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和引导县市区政府新建“一场两馆一公园”,在乡镇街道(社区)打造“五球一中心”。以“改建”激活力。通过“功能改造、机制改革”,增加场馆经营项目,提升场馆内生动力,优化运营结构和功能结构,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通过提档升级村文体广场,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健身选择,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以“增建”提功能。如在传统公园里增加体育设施,黄石市黄石港区将原桥头公园全面升级为公益性体育运动主题公园,改变了黄石港区没有体育公园的历史,为黄石市增添了“体育城市”新名片。
  (三)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完善了“15分钟健身圈”建设,让人民群众体育健身举步可就。群众自发参加体育锻炼多了。基层干部群众纷纷反映:有了健身场地,打球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抬头健步走的人多了,低头玩手机的人少了;参加健康锻炼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有组织的赛事活动多了。“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新主题赛事活动如火如荼、好戏连台,全省每年举办的省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达到100多场次,年参加人次达到100万以上;宜昌市依托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场地,赛事活动开展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农村趣味运动会、美丽乡村健步走、快乐农家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基层赛事活动经常性开展;随州市借助工程建设之势,举办重点乡镇篮球赛,把体育活动延伸向基层。各级体育社会组织多了。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的建成,为各级体育社会组织打造了坚实阵地,让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找到了“归属”,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全省各级各类登记注册的社会体育组织达到1800多个,乡镇和街道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全省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12万余人,为群众体育活动开展、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培训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创新管理机制,破解体育场馆建管难题。体育场馆过去建了不少,但因为后期管理运营不善,很多场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省体育局在近两年的实践中,遵循场馆建设管理运营规律,既注重硬件建设,又注重软件配套,着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运营管理上探索了三种相对成熟的模式。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模式。省体育局在乡镇街道(社区)体育中心配套建设彩票销售点,开展体育彩票、副食品销售,用获得的收入聘请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管理,提升了场馆的造血功能。二是体育协会管理模式。有些地方将项目辐射区域内有意向的体育协会和县直单位、镇直单位工会整合起来,组成项目使用会员单位,每年向其收取会员费用,用于项目运营开放。三是社会力量管理模式。有些地方借助社会专业力量对场馆进行运营管理。如汉阳磨山社区与专业场馆运营公司签署委托协议,引入专业人才进行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的体育服务。
  (五)加强协调服务,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推动基层体育场馆建设多元投入、升级改造。如潜江市以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建成返湾湖运动旅游综合体,在马拉松赛事期间作为潜江国际马拉松赛起点,平时作为潜江市后湖农场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石首西普抢抓大力发展体育综合体的战略机遇,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累计投入1.6亿元,将原来无人问津、杂草丛生的工业闲置、废旧厂房及附属设施,打造成焕然一新、环境优美、繁华现代的市民体育家园。奥运冠军李小双以先进运动理念在仙桃建成李小双运动城,不仅成为市民日常健身、社交、休闲的公共活动中心,还成为一张向外地客人展示仙桃地域文化的城市名片。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的实施,为基层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和比赛、为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提供了场地,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拓展了一片新空间。如宜昌五峰县利用新建成的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场馆,大力培育和壮大各类体育协会组织,开展青少年羽毛球培训,搭建了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载体。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体育运动逐渐常态化、休闲化、全民化大背景下,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的实施,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抓手,有效推动体育培训业、场馆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思想认识不高。一些地方和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重视其他民生事业一样把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来实施;体育部门的宣传不够,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的政策知晓度还有待深化,“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科学健身、终生运动”的健康理念在群众中还没有真正树立。
  (二)合力没有形成。有些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在政策落实、资金配套、组织领导上力度不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规划、场地设置、经费保障等均明确了具体要求,但落实效果不尽理想,一些地方的体育用地要求没有落实到位;一些部门的支持配合不够,存在“一亩三分地”思想,没有充分履行职责;一些基层体育部门担当作为不够,特别是机构改革后体育部门虽然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但存在职能弱化、人员老化、人才匮乏的现象,在推动工作上有心无力,作用发挥不够,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体育”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三)布局配套不到位。有的地方项目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农村一些项目没有向中心村集中,项目周边没有人气,不方便群众健身;有的地方项目“就汤下面”,占用其他公用设施,给群众造成新的不便;有的地方项目配套不到位,水电路不通,造成项目落地难;有的地方存在“等靠要”思想,资金配套不够,导致基层对项目申报没有积极性。
  (四)综合效应发挥不够。场馆没有充分用起来,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轻管的倾向,主动作为不够、创新办法不多,导致部分项目无人看管,有活动时打开,没有活动时锁上,综合效益发挥不够;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有的地方对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政策学习不深、宣传不够,工作力度有待加强;社会组织没有充分参与进来,一些地方体育总会还没有建立,有的地方建立了体育总会但作用发挥不够。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短板。一些基层体育主管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的重要作用,数量发展不够、业务培训不够、活动组织不够;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偏低,工作地点往往是居民小区、公园广场以及体育场馆等,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缺乏,造成尽管在农村建设了不少场地设施,可是由于缺乏组织者、指导者,农民的体育锻炼依然不能正常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召开会议进行推动部署。“全民健身行动”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15项专项行动之一,突出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聚焦体育部门职责,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发挥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的综合效益,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一)抢抓健康中国行动机遇,着力抓好“三个结合”。一要推动全民健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要提供农民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推动基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把体育纳入整体规划和设计中;丰富农民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打造一批“农”字号的体育特色品牌赛事活动;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大健康理念,让农民的体育锻炼从简单的自发活动变为有意识有目的的科学锻炼,让体育成为维护农民健康的第一道岗哨。二要推动全民健身与足球改革相结合。抢抓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近日出台的《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把打造足球运动中心作为重点,更好推动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实施。三要推动全民健身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市场化、竞技体育产业化、体育产业一体化,认真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服务业“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五个一百工程”等政策,切实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极。
  (二)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着力推动工程纵深发展。一要抓好整体规划,画好规划图、布局图、行动图,拿出长期规划、中期计划、年度计划,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建,一年接着一年办,积少成多,久久为功。二要推动拓展延伸,重点是向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延伸、向厂矿企业延伸、向景区延伸。三要创新示范模式,大力发展足球运动中心、大力建设健身步道、大力发展体育综合体。
  (三)推动政策落实,着力破解工程实施难题。一要通过征用、租用、盘活等手段,努力解决土地从哪儿来的问题。二要通过用好政府预算、体彩公益金、社会资本,努力解决资金从哪儿来的问题。三要通过发挥体育指导员、企业、教练员等作用,努力解决谁来建管的问题。四要通过宣传、督导、检查等手段,努力解决政策落地的问题。
  (四)加强宣传引领,着力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一要弘扬健身文化。进一步建好传播阵地,丰富传播方式,弘扬体育文化,倡导体育精神,推动更多人走向运动场、比赛场。二要发展健身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协会改革座谈会精神,建立健全体育总会,大力发展体育协会,加强体育协会管理,更好发挥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服务作用。三要唱响健身主题。深入开展“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新主题赛事活动,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热潮。大力挖掘适合人民群众健身的体育活动,焕发广播体操等传统项目的生机活力,推广广场舞等更多大众青睐的健身项目;探索开展“五进”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不断提高体育人口比例;着力打造“一红一绿,一山一水”两大品牌赛事,不断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四要开展体质监测。认真贯彻《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2019-2030年)》要求,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制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开展体质检测与健康体检“一站式”服务试点,广泛开展国民体质检测“荆楚行”系列活动,扩大监测人群范围,做好数据分析共享,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五)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全民健身合力。一要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主动适应机构改革带来的新变化,高度重视并解决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实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战略,推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政府要把全民健身作为最大的民生纳入议事日程,认真落实规划、政策、资金等保障;体育、卫生部门要履行主体责任,抓好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工作协调、监督评估;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推动全民健身政策落实,推动体育与本行业融合发展。群团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制度化,加强宣传引导、咨询培训、组织协调。二要改革省运会赛事机制。积极探索推动以省运会为龙头的全民健身赛事机制改革,在省十六届运动会上,改变过去由市州体育部门主导的参赛模式,增加社会组参赛人员比重,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组织队伍参加省运会群众体育赛事。三要深化“双申”机制。近年来,省体育局通过实施省级全民健身项目竞争性申报、全民健身省级赛事活动竞争性申办,推动基层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和优化“双申”机制,以纳入省级改革项目为契机,努力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为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水平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系湖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 近年来,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在我省各地蓬勃开展。图为武汉国际渡江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泳爱好者正在竞渡长江。

上一篇:话越多,力越弱

下一篇: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