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王树声——百折不挠心向党

(发布时间:2020-07-12)

李敏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1974年1月7日),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是中央军委公布的36个无产阶级军事家之一。

  王树声出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岗项家冲的一个小地主家庭,未满10岁就父母双亡,小学毕业后以教书为业。这样一个小知识分子,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熔炉中千锤百炼,成为数百万人民军队的大将军呢?这里选取王树声传奇人生的几个片段,借以管窥其顽强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挠的革命信仰。

  挺身而出三支半枪闹革命

  在麻城早期的革命斗争中,王树声一开始并不起眼。论文化,他没有去武汉读中学;论入党时间,他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比武汉那些同学晚了一两年。但王树声的特点是胆子大,敢担当,事事冲在前面,很快就脱颖而出。

  麻城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的第一战,是活捉丁枕鱼。丁枕鱼是乘马岗地区的大恶霸,对农民的剥削十分厉害,逼租逼债。1926年12月20日夜晚,丁枕鱼公然带领狗腿子捣毁本村的农协办公室,撕毁农协标语。乘马岗区农协立即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干部们看着王家兄弟,半天没人吭声。因为丁枕鱼是王树声奶奶的亲兄弟,王树声自幼跟随奶奶长大,与丁家走动得比较密切。没料到王树声拍案而起,正气凛然道:“要革命,就不能讲情面。农会就是我们的顶天柱。谁反对农会,哪怕他是我的亲娘老子,也要跟他斗!”

  “走!今天去抓丁枕鱼!”王树声和区农会的其他领导人带领上千名农协会员,半夜包围丁家大院,活捉丁枕鱼,次日游街示众后,送到县城关押。从此,麻城北乡贫苦农民开始拿起刀矛土铲斗地主,相继捕捉了十几个土豪劣绅送县城关押。农民武装斗争开始了。

  1927年4月初,丁枕鱼的儿子丁岳平等逃亡地主勾结河南红枪会,打回乘马岗,沿途烧杀掳掠,围攻县城,酿成“麻城惨案”。王树声等人带领几百名麻城北乡“跑反”的农民来到县城避难,直接参加了保卫县城的战斗。敌众我寡,县里领导们商议决定派人去武汉请求援兵。王树声挺身而出,冲出包围,三天三夜走到武汉,找到在湖北省政府负责的董必武同志。第二天,在省政府、省党部、省农协联席会议上,王树声汇报了麻城被反动地主红枪会破坏的情况。上级决定派出“麻城惨案调查委员会”和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负责主办)300名学生军武装驰援麻城。

  “王树声请救兵来了!”“武汉的军队来了!”消息传得比风还快。红枪会立即撤围,慌慌张张向县北撤退。麻城解围了。

  学生军和其他部队兵分两路,追击红枪会匪。乘马顺河的“跑反”农民也组织起来,随军行动,号称“农民敢死队”。这是王树声第一次参加真枪实弹的野外战斗。他出面为农民敢死队向县警备队借来了四支步枪。在追击红枪会的战斗中,打坏了一支,锯掉一截枪管后照样能用,故称“三支半枪”。王树声后来回忆说:“这三支半枪便是当时麻城农民武装的最新武器。”

  靠三支半枪起家,王树声从此走上了革命武装斗争之路。

  学生军走后,组建中共麻城县委。王树声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立场坚定,勇往直前,威望大增,担任了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和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

  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公开清党,大肆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大革命彻底失败。在与中共湖北省委失去联系、没有上级领导的情况下,王树声等共产党员凭着一股革命热情和朴素的斗争觉悟,带领农民自卫军、农民义勇队及乘马北乡革命群众,与河南光山县的反动地主红枪会进行了数十次战斗。由于中共麻城县委领导成员多数是青年学生出身,缺乏掌握与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经验,麻城农民自卫军逐渐被旧军官出身的教官熊振翼操纵起来。恶霸地主反动区长王既之施展“美人计”,利用自己的女儿勾引熊振翼,唆使他率队拖枪叛变,企图将农民自卫军改编为民团。危急时刻,王树声又一次挺身而出,连夜去找中共黄安县委,请求派兵援助。黄安县委立即决定由戴克敏带领黄安县农民自卫军15人枪,吴先筹带领革命红枪会100余人,连夜出发,彻底粉碎了这一叛变阴谋。

  中共八七会议后,在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反动派争夺革命武装斗争领导权、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王树声挺身而出,斗智斗勇,为黄麻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保住了麻城农民自卫军这支革命的地方武装,为后来发生的黄麻起义积蓄了一支有生力量,也为组建红四方面军保住了源头部队。

  信仰如钢历经磨难志更坚

  王树声自22岁起,一生行伍,伴随人民军队同生共长。在长达47年的戎马生涯中,留下了诸多艰难困苦而又惊险传奇的人生故事。

  只身千里找红军。那是1927年冬天,轰轰烈烈的黄麻起义遭到敌人血腥镇压。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主力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王树声奉命带领一支小部队,留在麻城北部山区坚持斗争。没几天,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半数以上被捕牺牲。王树声和他的游击分队晓行夜宿,吃葛根,住山洞,随时面临危机险情。队伍不断失散,由百余人减到50人,最后只剩下十来个人。实在无法坚持了,他们掩藏好12支长枪,决定化装分头去寻找上级党组织和主力部队。

  王树声在腰上束一根麻绳,头戴一顶破帽子,遮住半个面孔,肩挑两箩筐米,化妆成贩米的小商贩,四处打探消息,苦苦寻找革命军主力。

  他用双脚丈量着革命之路、信仰之路,先是到了黄陂的木兰山,又追着部队的踪迹到黄冈县,再追到罗田的三里畈,终于碰见了随军行动的部队班长陈再道。原来鄂东军已经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这天刚好来到三里畈购粮。

  王树声归队了。孤雁入群,展翅翱翔。

  绝境苦战建大功。那是1937年春天。红军长征胜利后,四方面军2万余人西渡黄河打通新疆,组成西路军,抱病西征的王树声被任命为西路军副总指挥,随红九军行动。苦战血战4个月,西路军退到石窝山上时,饥寒交迫的部队只剩下3000多人,每支步枪只有四五发子弹。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受犬欺。从鄂豫皖到四川,红四方面军何时打过这么窝囊的仗啊!?

  1937年3月14日夜,石窝山上,伏尸盈雪,粮绝弹尽。总部紧急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认为:西路军已战到最后时刻,只有将剩下的兵力和人员分为3个支队,进行游击活动。李先念率红三十军剩下的主力组成左支队,约1000余人;张荣率一部兵力及伤员编成1个支队,约1000余人;王树声率红九军余部及两个骑兵连组成右支队,约700余人,“奉命就地坚持,并牵制迷惑敌人,掩护其他支队行动。”(引自王树声《自传》)。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情况。

  王树声率领右支队首先向北行动,依托祁连山麓开展游击。

  王部的行动果然吸引了敌人的大部兵力。3月15日晚,王部在康龙寺东南之黄番寺地区遭到追敌马彪旅攻击,与之激战3小时,将敌击退。16日,王树声又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率部连续打退敌人十余次冲锋,击毙敌团长谭成祥、马占成及其官兵百余人。18日,王树声带领右支队顽强奋战,在敌人2个旅的猛烈进攻下,指战员大部分壮烈牺牲。

  掩护任务完成,再战不利,王树声率余部撤出阵地。

  当晚,夜色如漆,部队疲惫不堪,不少战士在马背上睡着了。天快亮时,才发现部队前后失去了联系。王树声一查,只剩下了骑兵和手枪队共百余人。王树声带领剩下的人,在渺无人烟的深山沟谷里行进。

  茫茫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常年积雪的冰川高耸云霄,深沟大壑纵横其间。冰天雪地,溯风呼啸,王树声领着这支十几个人的队伍,睡冰洞、吃草根、喝融雪,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饱尝着人世间最难以忍受的苦难,经受着参加革命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经过40多天的游击,王树声他们离开祁连山,穿过腾格里沙漠。最后,因为遭遇敌人,王树声彻底成了光杆司令,一个人乘坐羊皮筏过了黄河,回到陕北。

  1937年8月,王树声终于来到延安,见到毛泽东主席。败军之将何谈勇!作为西路军的副总指挥,他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和应承担的责任。毛泽东却明确表示:西路军失败,你是没有责任的。从此,王树声放下了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中原突围解放战争建奇功

  自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后,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树声率领中原军区部分主力西进,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先后取得突破平汉路、强渡襄河和石花街战斗的胜利。

  1946年7月间,部队突围到鄂西北。8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创建鄂西北根据地,王树声担任鄂西北区党委书记和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全军1万余人。国民党军对鄂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清剿”。王树声在武当山率领军区部队展开艰苦卓绝的反“清剿”斗争,4个月战斗百余次,有时一天打退国民党军6次进攻。到12月上旬,部队损失30%。时值严冬,天寒地冻,部队缺衣少食,行军时大都披一件麻布口袋片,有的披着棕和稻草编成的席子、蓑衣。吃的是米糠、野菜、树皮、葛根。偶尔吃上一顿苞米粥就算是上等佳肴。到1947年2月上旬,部队仅有的一部电台也被打坏。斗争实践证明,鄂西北地区的环境不适合解放军大部队生存。长期的斗争,严重影响了王树声的健康,经中央批准,3月上旬,王树声离开鄂西北,化装转移到山东解放区养病。在这里,他见到了中原突围时离开部队单独转移的妻子杨炬和出生未满半岁的儿子。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王树声早就养成了愈挫愈奋、不胜不休的品格。一时的停顿,只是为了更好地起飞。1947年的中秋节,王树声带病离开医院,专门去照相馆照相,在照片反面题诗“久别重逢今又别,不知人月几时圆?伤思艰险犹尝尽,誓将奋斗会中原。”送给妻子杨炬,以诗明志。经中央批准,他随刘邓大军后续部队重返大别山,就任鄂豫军区司令员,开始了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伟大斗争。

  少年离家老大回,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充满深情地说:“我是大别山的儿子,大别山的人民哺育了我,哺育了红军。”

  此后近两年间,王树声率部坚守大别山,创建解放区,如插在蒋管区心脏上的一把尖刀。

  1949年春天,“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大别山成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的前进基地。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大将军,就是这样从苦难中砺炼出来的!

  (作者单位:中共麻城县委党史办)

  本栏目编辑: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