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发布时间:2020-12-21)

                     黄家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回答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抓手
  一是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高存量供给品质,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不断提升供给效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保持战略定力,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在关键领域通过结构性改革挖掘新的增长动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高潜在增长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产生新的高质量供给。
  二是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供给,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企业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激发企业活力,以调动其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供给质量。加大改革力度,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三是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供给和政策环境,为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提供政策导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要素的有效供给,提高要素的供给质量。通过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保护劳动者权益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推进产权保护、秩序维护、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促使政府提供更多的有效管理和有为服务。把发展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形成政策引导,让生产要素流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提升供给结构和水平。
二、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是坚持“四个面向”和“自立自强”,落实科技创新战略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致力于未来发展;又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控,自主自强;同时面向经济主战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为人民创造福祉。坚持自立自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关键技术、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二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动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措施,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三是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用活人才。建立并完善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加强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和创业。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加快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政策。
  四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突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创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在事关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领域,明确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制造强国的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夯实产业优化升级的根基。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促进跨界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把农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和推动更多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互联网、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培育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服务外包、居民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努力创新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自主化现代化。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对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关键电子元器件、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核心链条开展集中攻关,创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解决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新兴行业突破性发展。构建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产业链自创自控、自有品牌与主导能力,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自主化、安全化。
  四是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加强市场监管。发挥制度优势,通过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和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四、深化全面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通过高水平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市场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主动向世界开放,积极扩大进口潜力与空间,培育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相邻、沿线国家合作领域,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区域互通互联的开放格局。继续深化推进双边合作,完善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
  二是畅通“双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畅通国内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大循环。加快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破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加大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引导生产要在城乡和区域间高效流动,释放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夯实扩大内需基础。积极推动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带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促进线上和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动消费方式变革。大力拓展新型消费领域,加快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等发展。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保障,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等。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