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砥砺奋进“十三五” 谱写工业新华章

(发布时间:2020-12-21)

                     刘海军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业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以赴稳增长保目标,锲而不舍抓转型强动能,持之以恒提质效促融合,湖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改善,新兴动能加快释放,正加快由工业大省向制造强省、网络强省迈进。
  一、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五年来,湖北工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良好势头,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整体实力站上新台阶。一是总量规模稳步扩大。2019年,全省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41个大类工业行业中,千亿产业达到15个, 3000亿以上产业4个。其中汽车制造业达到6904.8亿元,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分别达到3622.8亿元、3550.7亿元、3338.8亿元。二是发展势头稳定向好。2016-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 7.4%、7.1%、7.8%,分别高于全国2、0.6、0.9、2.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增速居全国第7、中部第3位,工业增速整体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三是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16-2019年,全省工业经济主要效益指标持续快于或好于全国,规上工业营收利润率由5.4%升至6.3%,赶上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由53.2%降至5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百元营收成本由85.86元降至83.94元,由高于全国转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机器换人”持续推进,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2019年,全省规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283.5万人,较2016年下降14.9%;人均营业收入157.7万元,较2016年增长16.3%。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坚持把优化结构、转换动能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经济培育壮大,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支柱产业支撑有力。工业领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全省工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2019年,汽车、石化、食品、建材、机械、纺织、电力等重点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7.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8%。二是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存储器、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航天等四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和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长江存储、华星光电T4、京东方10.5代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速。2016-2019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由4337.75亿元增至6379.07亿元,累计增幅达47.05%。2019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至9.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高于工业投资7.5个百分点。三是技术改造扎实推进。通过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2017—2019年全省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16万个,完成投资1.2万亿元。三年间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1.9%、15.8%、8.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3.4%、32.5%、15.6%,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61.1 %、24.2%、15.4%。
  三、产业创新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全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经济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一是创新平台更加坚实。截至2019年,全省建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8家。国家级高新区增至1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分别达到56家、21家,均列中部第一。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三个“国字号”产业创新平台先后落户湖北,智能网联汽车、三维集成、氢能、北斗等1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二是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大力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培育发展了一批创新型企业。2019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08倍,其中医药、建材、汽车行业分别增长187.2%、300%、174.4%;全省工业R&D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1.92%,较2016年提升0.98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7892家,较2016年的2496家增长了2.16倍。三是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集中政策资源支持集成电路、光电芯片、激光等研发生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大国重器”取得突破。中信科研制投产我国首款商用“100G硅光芯片”;海思光电子5G骨干网芯片全球领先;100G OTN(光传送网)网络通信芯片、40G QSFP+高速光通信控制芯片、40纳米级北斗导航智能芯片、锑化物智能探测器以及图像传感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先后问世。
  四、市场主体获得新发展。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隐形冠军培育工程,全省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企业实力增强。截至2019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5589家,吸纳就业人数284万人,户均资产由2016年2.23亿元增至2019年2.71亿元,规下工业企业达到8.44万家;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32家,其中过千亿企业1家,过500亿元企业5家;先后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6家,认定省级制造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59家、科技小巨人93家、培育企业329家。二是质量品牌提升。围绕消费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工业,累计对1万多家企业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对5000多家企业和500多名质量经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安琪酵母等9家企业获评全国质量标杆。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152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单位19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3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单位2家。三是集群效应凸显。截至2019年,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到112个,实现销售收入1.58万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集群2个,过500亿元的4个,过100亿元的52个。“光芯屏端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
  五、数字经济步入新赛道。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谋划推动电子信息产业、AI、工业互联网、信创产业等加快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1.4万亿元,占GDP比重升至35%,数字经济规模、大数据发展指数均居全国第8、中部第1位。一是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编制出台《湖北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制造工作方案(2019-2021年)》,成功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大会、工业互联网创新大会。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湖北分院先后落户湖北。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解析节点成功落户武汉,8个二级节点、15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先后建成,长飞光纤5G+工业互联网平台荣获工信部集成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华星光电等6家企业列为国家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试点示范。二是5G新型网络设施加快布局。截至2019年,全省移动基站达到30.3万个,其中建成5G基站1.9万余个,数量全国领先、居中部第一。推动成立5G产业联盟,武汉、襄阳获批国家级“5G+”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第七届世界军运会率先实现5G商用,向全球展示湖北5G力量。三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势头强劲。2019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2066亿元,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10、中部第1,近80家企业上市,3家企业入选“全国软件行业百强”。武汉市先后获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中国软件特色名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特色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国家教育云数据、车联网云数据等领域优势突出,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和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先后建成运营。四是“两化”融合深入推进。截至2019年,全省上云企业2.2万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148家,双创平台74家,新增贯标企业226家,贯标工作跃居全国第9位。1100多家企业实施了智能化改造,其中80多家成为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国内首条5G智慧工厂上线运行。
  六、绿色转型展现新气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手做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减法”,一手做循环利用、绿色制造“加法”,有力推动湖北制造绿色发展。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提前完成。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过剩产能化解,“十三五”以来,共淘汰炼铁落后产能50万吨、炼钢落后产能559万吨、水泥落后产能96万吨、平板玻璃落后产能1180万重量箱、电解铝落后产能16.5万吨,关闭退出煤矿96处、退出产能717万吨,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实现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应退尽退,为新产品、新产业和优势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8.47%。二是沿江化工“关改搬转”扎实推进。认真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全力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坚决破解“化工围江”。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关改搬转任务314家,其中关闭92家、改造159家、搬迁30家、转产33家;完成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100家,其中关闭32家、搬迁22家、转产46家。2019年,冶金、建材、石化等重化工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2%,比“十二五”末下降13.8个百分点。我省破解“化工围江”的成效和经验受到国务院肯定。三是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制定工业固废利用评价管理办法,推进粉煤灰、冶炼渣、磷石膏等固废综合利用,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武汉、襄阳、宜昌列入全国固废综合利用基地,8个园区列入全国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积极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构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我省企业列入全国绿色工厂26家、绿色产品8个、绿色供应链4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企业11家。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回首“十三五”,湖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欣喜、催人奋进;展望“十四五”, 湖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加快推进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