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科学家话科创

(发布时间:2021-03-25)

                        本刊记者 曾洁玲

  科技创新,人才是核心。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会前首次举办了科学家走红毯活动,16名科学家手捧鲜花走红毯,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大会通过这一特别环节向科学家致敬,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本刊记者特约请其中4位科学家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工作实践谈科研感悟,并为我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李建成——高校要提供创新动能和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在科技自强自立的大背景下,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创新动能与人才支撑。创新动能需要挖掘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更多原创性成果引领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则是培育和构建创新人才队伍,包括基础研究型和应用推广型人才。基础研究队伍面向科学前沿,力争在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等方面,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应用推广型人才则以衔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着力解决技术根源问题,用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同时,高校也要加强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其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校要敢于做没有做过的事情。作为创新的源头,高校应该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目前,无论是湖北的高校还是国内其他高校,和企业的结合做得还不够。企业需要找准市场定位,高校需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只有校企结合,科技创新才能行之有效、良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得不错,许多创新来自高校,这与他们注重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有重要的关联。当前,湖北高校科技研究规模和层次还不够高,如果能够将优质资源集中整合,加上政府部门的引导,相信能够更好地让湖北高校科研技术、创新成果迸发出强大的助推力。
  科学家要有把“冷板凳焐热”的执着。回望30多年科研之旅,我认为科研工作者要有坚守的定力。20多年前,当我选择“大地水准面”这一研究方向时,它还只是测绘专业书本中的一个普通名词,感兴趣的人不多。正因为一切未知,我毅然选择了它,并一门心思扎了进去,沉心聚力、持之以恒、乐在其中。多年的坚持才取得了一些成绩。当前,我们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之利器”,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这对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自主创新,企业要挑大梁
  回顾我的人生经历,我一直都在不断挑战自己。1978年我考入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物理专业,随后一直在南京理工大学求学,1990年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我先后任南京理工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9月,我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国外学习交流,曾在多家大学、企业任职,从事光纤激光器方面的工作,直至2007年9月回国创业。
  在南京理工大学期间,我拥有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若干、专利若干,发表100多篇论文、2本专著,但就是没有转化为市场需要的规模生产的成果,这是当时的一个遗憾。这使我认识到,“纸上谈兵”价值不大,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才是最大的成就。
  2006年在武汉华创会上,当时的国内激光龙头企业华工科技向我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因看好华工科技提供的平台和国内广阔市场,2007年我们回国成立了锐科激光。
  创业后,锐科激光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国内市场大,但都是进口产品,如何与进口产品同台竞争?有些核心器件、核心材料全部依赖进口,价格贵,甚至还被禁运。此外,当时国内缺乏光纤激光器产业化的人才,尤其是产业链领军人才。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每一个难关都要一点点突破。这些年,我们通过产品性价比和服务打开国内和国外市场,通过引进国际产业链领军人才,培育上游产业链企业,形成光纤激光器上游和中游的闭环,实现了自主创新。
  长期的创业经历使我深深认识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在于能产生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近年来,政府也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意见,大大加快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企业要挑大梁!比如,湖北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专项均强调企业牵头的比例不低于50%。2016年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20kw光纤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研发”就是以锐科激光为主体来承担的。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20kw全光纤激光器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少数厂商在此项目上的垄断,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北洪山实验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实验室要争当科技自立自强的顶梁柱
  省委、省政府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让我们科技工作者真切感受到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的决心和意志,真切感受到一元复始、春潮涌动的科学春天已经来临。
  建设湖北实验室是湖北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是湖北科技工作者的幸事,是惠及亿万人民美好生活和支柱产业创新升级的好事。湖北是科教大省,在全国乃至全球科研格局中有基础、有特色、有比较优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家正在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新一轮国家实验室,多个兄弟省市已经按照“以建促批”原则,整合优势力量组建了省级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室。百舸争流,勇进者胜。我们要敢为人先、善为人先,争当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顶梁柱,勇做引领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湖北洪山实验室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致力于写好三篇文章。一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优质、高效、健康”的农产品需求为纽带,瞄准未来农业,聚焦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解析、绿色优质品种培育、绿色生产体系示范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等5个方向,扎根18亿亩耕地解决“卡脖子”问题,闯进“无人区”解决重大基础问题,引领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让中国人的身体更健壮、让中国的农业永续发展。二是围绕创新链汇聚人才链。广泛联动全国生物种业优势力量,融通产学研用,以引进和培育超越自己的人为荣。我们目前已经聚合了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位院士,还将继续利用洪山实验室平台整合力量,建强我国生物种业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农、科技强国的人才高地。三是围绕人才链激活治理链。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进人才引、育、管、用机制和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尊重科学、鼓励创新、支持奋斗、宽容失败,使科技工作者做到“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我们有信心、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生物种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谱写科技自立自强的荆楚华章。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欣——为科研人员安心、放心、决心做科研提供支持和保障
  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按照“四个面向”的重要要求,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视创新创造如生命,以系统观念推动科技强省建设成势见效;坚持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构建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湿地生态,切实把湖北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我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湖北智慧、湖北力量、湖北担当的态度与决心。
  建设科技强省,人才是核心,要出台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第一是安心。我们要解决科研人员的“痛点”问题,配套“松绑+激励”政策,为科研人员安心做科研提供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要使科研人员能够十年磨一剑,心无旁骛安心做科研,需要在政策上对基础科研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配套支持,同时还要能够容忍失败,因为科学研究必定是一条艰苦漫长的荆棘路。要出台针对性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这里的人才不仅包括科技人才,还包括企业公司的高技术管理人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等。要在政策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特别是涉及他们子女的相关政策。留住了孩子就留住了人才,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未来,包括科技的未来、产业的未来。
  第二是放心。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法律政策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我省也出台了“湖北省科技十条”“武汉科技金融新十条”等激励和保障政策。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推动科技创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才能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广大科研人员能够放心地、主动地将研究成果转化落地。
  第三是决心。要使科研人员下定决心持续提供产业创新供给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既要增加源头供给又要强化平台服务,要有面向产业、人才和平台三大方面综合配套的政策支持,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让科研成果不再仅仅打印在论文上,还要与企业“牵手”,走进市场,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