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着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1-03-25)

                     中共襄阳市委 襄阳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襄阳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创新主体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1家;748家企业进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瞪羚企业达到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个;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58家。二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招校引院”取得重大进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在襄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研究生院已开工建设,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7个、创业孵化平台75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0多个,每年来襄就业创业大学生2万余人。三是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1.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襄阳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跃至第29位,枣阳市、老河口市获批省级高新区。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坚决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襄阳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在“襄十随神”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为湖北建设“科技强省”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贡献。
  一、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强化创新发展策源力
  一是聚焦“招校引院”建平台。“十四五”时期,在加快建成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研究生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的同时,力争再引进一批高校院所,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研发机构,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湖北襄阳实验室,力争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00家左右。
  二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建平台。建好用好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襄阳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襄阳分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襄阳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力争“十四五”时期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0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800亿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60项以上。
  三是聚焦科技公共服务建平台。近年来,襄阳建成了综合性科技服务云平台“汉江科联网”,实现科技业务一网办、科技资源免费用、需求对接精准推,完成187家企业创新能力评级,引导企业使用科技文献2400万次,对接科技成果150余项,成为服务创新主体的“科技店小二”。“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依托汉江科联网建设襄阳科技服务产业园,搭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服务应用新场景,着力打造覆盖全市、辐射汉江流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
  四是聚焦区域创新支撑建平台。加快建设高水平区域创新载体,支持襄阳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力争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的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支持老河口市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枣阳市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谷城县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推动市域创新能力和水平整体跃升。
  二、壮大创新产业集群,强化创新发展内生力
  一是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聚焦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全力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力争“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到2025年占GDP比重达到24%。
  二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跨越计划,认真落实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的12条措施,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壮大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和成长性好的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和行业“小巨人”企业,打造汉江流域科技型高成长型企业集聚区,力争“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0家以上,瞪羚企业突破60家。
  三是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技改扩能、制造焕新”,实施新一轮“千企千亿”技改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实现亿元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完善政产学研金合作机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悬赏揭榜制”,加大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每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0个以上。
  三、推进创新要素融合,强化创新发展支撑力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高质量编制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在财政支持、人才激励、金融服务、要素配置等方面,因地制宜出台科技创新支持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强大推力。
  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逐年增加科技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成立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补偿基金,设立“科技担保贷”专项,大力推进科技企业专利质押融资,推动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
  三是强化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用好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襄阳)基地、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国家“海智计划”基地等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打造区域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推动近年来引进的2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项目加快实施,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00个左右,引进硕士(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5000名左右,吸引10万名大学生来襄就业创业。
  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开展企业发明专利“扫零”行动和专利“倍增”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家左右,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0家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