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从战略领导力 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奥秘

(发布时间:2021-07-21)

邹德文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天纬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续写新奇迹。中国共产党何以创造百年辉煌?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是党的理想信念之基,是党的战略领导力之源。中国共产党以信仰筑牢初心,以坚守勇担使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显示出强大的战略领导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而愿景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未来的发展图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但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中华民族共同愿景,而且从不同时期的历史全局上对民族复兴进行战略把握,形成战略思想,在斗争中赢得主动,一步步接近光辉的未来。
  革命战争年代,为帮助穷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党紧扣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一事关民族复兴全局的历史课题,提出创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国家愿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而反革命力量却异常强大。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长远出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科学预见。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武力,“亡国论”和“速胜论”颇为流行,毛泽东通过考察、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并描绘出抗日战争战略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三个阶段的蓝图。针对革命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革命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奴役,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彻底变革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正是这个愿景吸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并激励他们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壮举。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人民生活,党不断深化对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提出要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在过渡时期制定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1956年党的八大将其写进党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工业化、电气化、现代化的未来图景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无比高涨的建设热情。
  改革开放以来,党着眼于世界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愿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将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小康”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长达70年的“三步走”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展望21世纪前50年中国发展蓝图,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愿景促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不间断的步伐并初步实现了富国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响三大攻坚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30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奋斗15年到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再奋斗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明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使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一棒接着一棒干的战略规划
  规划是对宏伟愿景的阶段性分解,也是对战略思想的具体部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崇高社会理想和阶段性奋斗目标相结合,制定科学、清晰的战略规划,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积小胜致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为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工业化主体任务,我国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确定了156项工业建设工程,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一五”计划的成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此之后,除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中国经历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包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其中,“三五”时期布局了一系列“三线”建设项目,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六五”“七五”计划解决了温饱问题,“八五”“九五”计划实现了总体小康,“十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胜利实现全面小康,并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变成了“五年规划”。这一个个相互衔接、擘画中国发展的序列化恢宏蓝图,组成了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中长期规划则是为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而制定的时间跨度超过五年的专门规划。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中央政府制定并出台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此后,国家在不同年代出台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重要规划,涵盖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为实现远景目标和中期目标的衔接,国家还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综合规划。
  区域规划是指跨省区的规划,覆盖范围包括相邻的省市,主要用来协调跨省区的发展目标。编制区域规划最早是从90年代末开始的,中央政府通过出台西部大开发规划,加大了对西部基建和一些发展瓶颈的投资。继西部之后,国务院又出台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主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发展世界一流产业和服务产业群为目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及促进地区融合和加强产业分工合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实现一体联动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层面的规划是省市县各级政府制定地方规划的依据,其内容会被一级一级地复制到地方规划中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形成“四级三类规划”(“国家—省—市—县”和“总体—专项—区域”)体系,把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全部包括进来,形成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政策网络。这些规划时序相接,既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蓝图,又是一个不断循环进行协调、评估、调整的政策过程。这种根植于党的组织体系,自上而下、全面覆盖、上下联动、深入基层的规划部署,推动党和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社会,全面构建了工作领导、责任落实、工作执行、监督反馈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促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一级级贯彻执行中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行动准则。
一锤接着一锤敲的战略执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执行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既是战略发展的规划师,也是坚定的执行者,善于将愿景转化为具体目标和切实行动,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与实干兴邦相统一,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强大执行力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所在。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党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强大执行力表现在坚定的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政党自信的一种表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面对艰难困苦而玉汝于成,之所以能不惧风险危机而转危为安,之所以能历经惊涛骇浪而屹立不倒,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方面保持了强大战略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保持战略定力,在乱局中保持战略清醒,在变局中孕育新机,牢牢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全方位地呈现出一个大党所具有的战略睿智以及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能力。
  强大执行力表现在巨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使得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在各地方、各领域以及工厂、学校、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庞大的组织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组织路线得到进一步贯彻,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更好地凝聚起了9500多万党员、14亿多人民的意志,形成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
  强大执行力落脚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面对困难和挑战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在抗疫斗争中,“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48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无数下沉党员在城乡社区日夜值守,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要靠实干。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百年来,党的战略、规划、执行,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党的战略领导力,归根到底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能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谆谆嘱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强大战略领导力的根源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奥秘所在!■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校长、二级教授)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