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坚守46年的“愚公”书记魏登殿

(发布时间:2021-07-21)

本刊记者 刘 海

  2021年6月3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一个来自湖北大山深处的老人接过沉甸甸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他就是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村的支部书记魏登殿,这是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之后的又一个重量级荣誉称号。魏登殿坚守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46年,将一个无地无水无电无路无房的“五无”贫困村建成了闻名全国的先进村、文明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专程来到坎子山村,采访了这位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代表,追寻他艰苦奋斗、奉献自我、一心为民的人生轨迹。
一腔群众情
  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三面环陕,一面归鄂。坎子山村在它的西北部,大梁山贯穿村子腹地,全村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处牛头岭1799米,是十堰市海拔最高的村,整个村“挂在绝壁上”;由于地理和地质原因,坎子山曾是郧西县最穷的村。
  魏登殿说,他是1970年10月23日当兵走的,1975年2月28日回来。回来以后,看到坎子山的现状,看到村民生活的艰辛,心紧紧揪在一起,觉得很酸、很痛。
  当时,坎子山村条件有多差?村民生活有多苦?他告诉记者,坎子山村当时是无地、无水、无电、无路、无房的“五无”村。
  这里山岳林立、沟壑纵横,全村15.5平方公里,耕地中70%是坡地,而且土地贫瘠;1986年以前,苞谷单产不超过50公斤,老百姓常常饿肚子。
  坎子山村是旱灾多发区,全年降水量仅300毫米,还是卡斯特地貌,天上下不来水,地上水留不住,长年缺水。村民们吃的是麻凼水,水体发绿,这种水吃多了就会肚子胀。
  这里过去只有一条进出村子的小道,仅一尺宽,像一段羊肠,挂在悬崖上。山高石头多,出门靠爬坡,老百姓进出村都要肩挑背驮。到集镇赶集,七八里路,要半天时间。早上天不亮就走,到了街上已经八九点,晚上还要摸黑回家,十分危险。曾经有村民夜间出行摔下山崖丢了性命。
  交通不便、村庄闭塞,土地贫瘠、发展落后,全村600多人,90%住的是茅草房,一半都缺油少盐,就更不用说用电了。
  痛心之后,就是决心。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要解决坎子山村的“五无”问题。
  在坎子山村村史馆,我们看到墙上有8幅黑白照片,清晰显示了坎子山村民曾经的艰辛生活。“行路难”:在处处碎石的山路上,一个衣衫破烂的庄稼汉,身后跟着四匹牲口,这是老乡们用山货交换生活用品的出山驼队;一个头戴“狗钻洞”帽子的老汉,双肩背着高过头顶的背篓,在山路上拄拐前行。“住房难”:村民们住得都是茅草土墙房。“吃水难”:老妪在草丛的水凼旁,一瓢一瓢地把水舀进水桶,然后,挑到石头堆砌的茅草房门前。
  看着这些图片,我们既感到村民生活之苦,也看到解决这些问题之难。1975年,魏登殿放弃了部队安置优厚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挑起这副重担。46年来,他坚守这个山村,给他一腔热血的是他对村民的一腔深情,是他永记在心的入党誓言!
一身拼搏劲
  坎子山村的难是时空与地域环境造成的。要解坎子山的难,就得有战天斗地、不畏艰险、不屈不饶的精神。军人出身的魏登殿意志足够坚强、斗志从未低落,带着全村干部群众在重重困难中向大山要出路。
  1975年当上村书记后,魏登殿在大梁山上徘徊不已,他想带领乡亲们开山修路。但祖祖辈辈都没有做到的事,想做成谈何容易。没有资金、没有工具、没有技术,但魏登殿还是决定做这件事,他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带上县乡两级开具的介绍信,背起玉米粑粑作干粮,起早摸黑走出大山,来到原郧阳地区行署,找到分管交通的领导,诉说坎子山村百姓生活的艰难,讲修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争取修路的资金。一次不能获批,就再去一次,总之不放弃。相关部门被他的执着感动,最终被他说服,给坎子山村批了3万元资金。资金到位了,修路的项目就启动了。
  悬崖上修路,难于上青天。魏登殿第一个系好安全绳,把自己拴在树上,抡起铁锤敲打钢钎。他争先当炮手,装药点炮。从春到冬,坎子山村200多个劳动力苦战11个月,硬是贴着陡峭的山崖,抠出了3.5公里长的路基。
  通路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激动不已,坎子山人盼了多少代的事情,终于实现了。之后,魏登殿也被大家称作“愚公”书记!
  几十年来,魏登殿和村民们就没有停止过修路,把道路拓宽、从石子路到水泥路、从通村路到通组路,真真正正是“永远在路上”。现在的坎子山村,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小组,“产业路”通到了基地。村民赶集骑上摩托车来回也才40分钟。
  吃饭是老百姓天大的事!可是坎子山满山都是石窝窝,锄头挖下叮当响,土地都是巴掌大一块块的,而且坡陡土层薄,留不住水。辛辛苦苦春种,愁眉苦脸秋收,乡亲们端不出一满碗饭。要想粮食丰收,首先需要好地。魏登殿找到的办法就是“保持水土,改变大山”,带领全村老百姓开展整地。从1977年开始,每年秋收之后,全村男女老少齐参与,凿石整地、护砌坡岸,拼小块为大块,改挂坡地为梯田,植树造林,还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经过十年整治,终于实现了人平一亩地的目标。
  为了让村民喝上干净的水,魏登殿带领坎子山村民大搞水窖建设。当时没有沙子,为了保证施工,魏登殿和村民一起用石磨把粗砂磨成细砂。经过几年鏖战,坎子山建起水窖110口、大型蓄水池8个,解决了田地灌溉和人畜饮水的困难。如今,坎子山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
  为了让村民住得安心,魏登殿组织动员群众办瓦厂,自己制瓦盖房,从小瓦到大瓦,现在又住进了漂亮的楼房。
  现在坎子山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户户都有了家用电器,通讯信号全覆盖,广场、路灯、卫生室一应俱全。
  魏登殿说,这些都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没有哪一件事是几天几个月就完成的。46年来,他像“老黄牛”一样,以大毅力、大执着同群众一道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新的坎子山!
一份富民志
  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致富路”还没找到。魏登殿又将目光转向了大山:发展高山特色产品。
  早些年,他到外地取经后,回村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村民来了一拨又一拨,但没人愿意“吃螃蟹”。他自己带头尝试,当年他种的玉米单产就从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村民纷纷跟进种植。魏登殿大会小会讲前景,发动党员带头种植高山蔬菜。如今,坎子山村新型产业基地一片连着一片。每年村民种植玉米700余亩、土豆1000余亩、包菜4000余亩,统一组织销售,年产值300余万元。
  湖北口的马头山羊肉质鲜嫩、皮质优良。1990年,全村仅有8头牛、11头羊,魏登殿和村委会一班人行动起来:改良品种,引进25头“波尔”山羊、3头“秦巴牛”,免费提供给养殖户;对养殖户的栏圈改造进行补贴。他争取支持,给所有农户买上财产保险,死一只羊赔700元,死一头牛赔3000元,降低养殖风险。他动员山羊收购大户牵头成立山羊合作社。有了大户带动,又能解决销路,坎子山村民信心满怀。现在,全村人均养殖马头养6只、秦巴黄牛1只,黑山猪和土鸡养殖也走上规模化之路。
  近几年,坎子山村还组建了“高山蔬菜合作社”“玉米加工合作社”和“牛羊肉深加工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风生水起。
  坎子山村海拔高,适合华山松生长。从2013年起,魏登殿就带着干部群众种植华山松,每年1000亩。魏登殿算了一笔账:每亩可以栽种110棵华山松,待8-10年后,每棵树能产籽2-3公斤,每斤可以卖25-30元,亩平收入可以达到5500元以上。他说:“这是全村农民的‘绿色银行’。”
  因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坎子山被列为省级地质公园,拥有万亩石林、奇秀溶洞等特色风景,还有清真寺、千年古树群这些优异旅游资源。魏登殿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产业发展,开发了石林、凤洞等景点,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农家乐餐饮中心等配套设施,旅游之路越走越宽。
  夏日的坎子山郁郁葱葱,风景如画。村口“坎子山石林”高大门牌坊迎接着每一位进村游客。农产品展销厅货物琳琅满目,样样精致。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魏登殿靠学习、靠思考、靠一股子狠劲和钻劲把坎子山的绿水青山逐渐变成金山银山。46年的坚守,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一颗奉公心
  1975年,当组织决定让魏登殿担任村支部书记时,他就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今后的工作守则:诱惑面前“硬”一点,工作面前“高”一格,群众面前“矮”一点,困难面前“抢”一步,决策面前“胜”一筹,权力面前“慎”一点。46年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2年,为通电,魏登殿跑到邻近的陕西省镇安县恳请“借电”。山高坡陡,架电成功后,开销11万元。彼时,魏登殿家还住着土木结构的房子,家中的贫穷一目了然。即便如此,还有人怀疑他。有村民说:魏登殿抽烟厉害,是不是钱让烟烧了?魏登殿从此彻底戒掉了烟。他向乡政府提出申请来查账。查来查去,还了魏登殿清白:不存在任何问题。2014年中央电视台采访魏登殿妻子时,她流下了委屈的泪水:“我们家老魏图什么了?我们自家都是泥巴房子,所有钱都给了乡亲们,还有人说他贪钱。”
  近年来,随着坎子山的出名,修路、建房一系列工程建设,找魏书记求情办事的人多了,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日常工作中,他带头遵守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身先士卒,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不越雷池半步,勤俭节约每一点资金。日常生活中,魏登殿给自己定了一个铁的规矩,不贪图国家一分一厘便宜;不接受他人的钱物和馈赠。
  他说:“我的心在坎子山,魂也在坎子山。”他用自己的故事,言传身教给青年干部:守党纪为人民服务,敢拼搏为群众谋福祉,用自己的脊梁为群众扛起一片天。他的身上展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