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2016-12-17)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赵凌云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部署,也是奠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精神追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部署

  “十三五”规划是完成实现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收官规划。《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奋发努力的心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我们党用了近30年的时间,使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了起来,用30年的时间使中国人民在制度上立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谋划用40年的时间使中国人民在生活上富起来,下一步还将用30年的时间使中华民族在综合国力上强起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上世纪末,我们如期胜利实现其中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了“总体小康”。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小康社会建设新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接续奋斗,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富起来”的目标,前所未有地接近全面小康的目标,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国梦”,已经进入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首先,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总量从9.9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万亿元,经济总量全球占比从5%左右增长到13.3%,总量规模世界排名从第7位上升到第2位。在这15年的历程中,“十二五”时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全球占比比“十一五”末提高4.1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服务业首次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工业占比,2015年上半年更是进一步提高到49.5%,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开始形成,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三是城镇化出现标志性变化,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2014年,城镇就业占总就业比重达到50.9%,比“十一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这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四是外贸和利用外资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成为第一贸易大国。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世界占比为11.3%,比“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跃居世界首位。五是城乡收入进一步缩小,差距首次降至3倍以内。2014年以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连续12年在3倍以上,2014年降到2.9倍,今年上半年降为2.8倍,基尼系数连续四年下降,这标志着长期以来收入分配不公的趋势发生转折性变化,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不断提高。六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4年,最终消费率提高到5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高于投资,这是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标志性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开始主要依靠内生动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份额升至25%,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4.8%。这些“首次”“第一”和“标志性”“转折性”变化表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发生重大战略性变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前所未有艰巨。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任务越是艰巨。接近目标阶段的道路不平坦,硬骨头多、险滩多,挑战严峻。具体表现为三个“增多”。一是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长期存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二是国内发展约束因素增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亟待提高。三是执政挑战增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格局正在形成,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领域的敌我矛盾依然存在,经济、社会、环保、民生等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增加叠加。三个“增多”表明,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一段路程上,我们遇到的风险、矛盾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三,我们拥有决战决胜的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上看,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环境上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平台、回旋余地和市场空间,正处于发展空间与市场空间相互创造、发展的空间拓展与市场拓展相互兼容的良性循环阶段。在区域空间上,中西部地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平台空间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新区域战略构成全新的发展支撑;在需求空间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质供给扩大,有利于吸纳和拓展内需总量;在市场空间上,流动人口增速放缓、城市居留度提升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快,带来了巨大的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住房需求等市场空间。从经济发展特征看,我国经济韧劲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今年第三季度,在宏观经济企稳态势基本确立的同时,开始发生经济增长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动力转换加快、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逆势增长、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增强等结构性变化。从社会发展特征看,中等收入群体增加,社会弹性和社会承受能力不断增强。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因时利导、因势而动,加快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议》的主题。《建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行动指南。具体表现为“五个明确”。

  第一,明确了积极进取的新思路。《建议》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的表述中,包含四个方面的新内容:一是指导思想有了新发展,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二是发展方式有了新要求,即“以提高发展质效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三是发展姿态有了新取向,即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四是发展目标有了新指向,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些新发展表明,“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立足五年,面向未来30年,必须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建议》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所提出目标基础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大新目标。一是速度目标,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两个翻番,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相应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5%和5.8%。二是结构目标,产业结构方面,产业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动力结构方面,要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城乡结构方面,要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三是生活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四是文明目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五是生态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六是制度目标,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新目标和新要求,既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导向,也是基于当前阶段面临的问题导向;既是长远的目标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是在新的时代、新的高度,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蓝图、新愿景。

  第三,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果说“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那么“十三五”规划的主线就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十三五”规划是我国进入新常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以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为主线。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和规划,都必须充分考虑新常态,这是新的总要求。

  第四,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建议》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建议》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每一个理念的内涵作出深刻阐述。关于创新,重点阐述了创新的定位,即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创新的内涵,即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四个方面的全面创新;创新的地位,即将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对于协调,重点阐述了协调的目标,即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的重点,即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四化同步协调、软硬实力协调。关于绿色,重点阐述了绿色的道路,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文明发展道路;绿色的要求,即要形成“两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的结果,即最终要达到建设美丽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关于开放,重点阐述了开放的目标,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放的保障,即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开放的结果,即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关于共享,重点阐述了共享的手段,即要形成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共享的目标,即让广大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理念是根本的顶层设计,是决定体制机制和实践的源头,注重理念引领,是《建议》的基本特点。这五大新理念基于实践对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确立新理念,就是确立新的发展价值观和发展宗旨。确立新理念是观念革命,也是发展观的革命,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五,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进五大发展的新设计。《建议》分别对五大发展作出引领性顶层设计和路径安排。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把发展基点放到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创新发展的路径安排是: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协调发展的路径安排是: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经济和国防协调。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绿色发展的路径安排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开放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放发展的路径安排是: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共享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发展的路径安排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总之,《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要求、新目标、新理念、新设计,必将引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进程。

  二、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新布局

  《建议》一方面致力于谋划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圆满收官,另一方面为未来3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谋篇布局。《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要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议》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十三五”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方位。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历史阶段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这个时期,一方面要立足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要为后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一是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土地、原材料、燃料、资本以及劳动力的增长已经遇到刚性约束。二是国际市场扩张难以为继,保护主义抬头,市场需求成为最稀缺资源。三是生态支撑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空间总体上日趋狭窄。四是社会承受力难以为继,虽然中产阶级在扩大,社会弹性在扩大,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网络薄弱,社会公平正义度还在低位徘徊,各种利益诉求群体在不断发展,社会张力总体大于社会承受力。四个“难以为继”说明,“十三五”时期中国必须彻底完成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并进入新常态。

  第二,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世界快速崛起;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长期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相对衰落。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原有的世界增长动力,新的增长动力源尚未形成,世界经济短期内对我国带动力不强,我国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的低成本的土地优势、低成本的政策优势、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逐步减弱,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按照自由贸易原则,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传统招商引资方法已经开始失效,我国必须通过参加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发言权、吸引力和号召力,保护和扩大国家发展利益。五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组织和领域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摩擦上升,一些国家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遏制和牵制我国。因此,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不确定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接近现代化门槛的阶段,“中等收入陷阱”是一种高概率的可能性。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至关重要的阶段,是现代化进程中“惊险的一跃”。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上世纪60年代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迄今只有13个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历史上看,拉美国家、菲律宾陷入这一陷阱。当今的中东南欧、北非诸国正在陷阱中挣扎。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8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威胁凸显期。由于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中国开始出现增强和诱发陷阱威胁的现实因素,包括人口结构老龄化、产业结构低端、养老体系虚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失衡、社会治理体系不够健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尚未形成等,这些因素交互关联在一起,构成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不确定性。

  第四,潜在优势和新的优势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各类优势增强和显现的时期。一方面,制度优势、政治优势、经济优势不断彰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中国显现出决策迅速、落实有力的制度优势,显现出宏观调控定力强大、能力强大的政治优势,显现出内需强大、支撑有力的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后发优势、同发优势和先发优势等各类优势不断增强。从后发优势看,经济总量优势带来的内需市场优势、区域格局新发展带来的大国空间优势、巨大外汇储备带来的走出去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经济活力优势不断增强。从同发优势看,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绿色产业等新兴领域发展方面,中国与世界处在同一起点上,可以培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大结构性变化带来的转型优势。在先发优势方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中国在3D打印、纳米技术和机器人工程等三项最尖端领域已经接近先进国家,可以在这些领域培育先发优势。

  总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面临条件变化、压力加大、动能减弱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也面临发挥优势、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是一个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常态,调整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换,加快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升质效、增强竞争力的战略窗口期。这是“十三五”时期与新世纪前三个五年规划时期相比最基本的特征。

  (二)“十三五”时期肩负的阶段性历史使命。战略“窗口期”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最佳时期。一方面,结构低端、发展粗放、效质低下等长期潜伏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不断发展,深层次“病灶”、“病根”充分显现。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物质条件、内外环境以及宏观驾驭能力已经具备。如果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科学的顶层设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动力,中国就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上现代化的新台阶。

  同时要看到,“十三五”时期是培育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国际竞争期。世界和中国都在努力促进经济进入良性发展。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平庸发展时期,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长速度从危机前的2.63%降至0.51%,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从1999-2007年的3.89%降至2.8%,美国、欧盟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债务水平全面提升。各个国家都在加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加紧调整结构、培育新动力,全球进入新一轮竞争时期。总体上看,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一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都是因为结构原因,采取的对策根本上讲都是结构对策。结构性减速本身就是结构性调整的重大机遇。因此,这种竞争,表现为抢占技术制高点的竞争、培育新的优势的竞争,是一场经济新常态的国际竞争。如果抓住机遇,应对得当,中国可能在结构调整中胜出。

  “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战略“窗口期”应该完成的使命。这是因为,战略“窗口期”也是一个短暂的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机遇,解决问题的成本会更高。“十三五”时期,必须争取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走在其他国家前头,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未来30年培育战略潜力,为现代化新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正是基于此,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要下大气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即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正因为如此,《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奠基后30年现代化的战略布局。贯穿《建议》的一根红线,就是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为奠基后30年现代化谋篇布局。

  首先,夯实后30年中国现代化的新基点,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跨越,是我们党在建党100年时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历史性奉献。更重要的是,全面小康社会本身,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界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基点。

  其次,确立中国现代化的新理念,即五大理念。与以前相比,《建议》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理念引领,提出并阐述五大新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定好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理念创新是根本创新,是推动“十三五”发展最大的顶层设计。五大理念来自实践探索和规律总结,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因此,五大理念也是管长远的发展理念,是管现代化新阶段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第三,确立后30年中国现代化的新形态,即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既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形态,也是后小康时代的发展形态。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发展必然出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征,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新常态是符合规律的发展形态。“十三五”时期,必须在前几个五年规划实现经济量变的基础上,实现发展质变,从量的飞跃到质的飞跃。《建议》部署的五大发展,本质上是按照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推进发展方式质变,最终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第四,确立后30年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议》提出六个“中高”,科学回答了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回答了如何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的问题。一是中高收入,《建议》提出两个翻番,扩大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接近中高收入上线,接近初等发达国家水平,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综合实力基础。二是中高速度,《建议》要求“十三五”时期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5%,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基总量基础。三是创新链中高端,《建议》要求加快创新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向中高端逼近,奠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技术基础。四是产业链中高端,《建议》要求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推进,奠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基础。五是价值链中高端,《建议》要求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奠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效益基础。六是消费中高端,《建议》要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这有利于扩大供给,释放需求,奠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需基础。

  总之,《建议》不仅科学回答了未来五年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而且科学布局了如何为后3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基的问题。《建议》是一个致力于瞻前顾后、行稳致远的历史性文件。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与精神追求

  《建议》不仅回答了诸多时代问题,而且充分体现了党领导发展实践新的探索,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历史担当。《建议》蕴含着诸多新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与我们党面临的使命、任务是一致的,构成我们党新的精神风貌。这些精神特质,围绕强国梦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求索发展规律与领导发展实践新的精神追求。

  一是强国精神。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是中国由大变强、由富变强的过程。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建议》审时度势,提出制造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网络强国、强军等一系列强国目标,提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布局颠覆性创新、培育创新引领型发展等一系列强国举措。这些强国目标和强国举措,构成当代中国强国战略的基础框架,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自觉。

  二是进取精神。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强国进程中必然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建议》强调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彰显出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建议》立足于将挑战和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倒逼动力,体现了积极抢抓机遇、主动营造机遇、长远延伸机遇和统筹经营机遇的主动精神。《建议》提出,要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创新引领型发展,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三是开放精神。当今时代,建设强国需要更大的开放空间、更深的开放程度、更高的开放层次,因而需要更宽厚的开放气度和胸怀。《建议》面对世情的深刻变化,着眼于扩大开放,培育新的开放优势,对开放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特别是提出双向开放、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增强制度性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深度融合国际经济新体系等一系列新的战略安排,实际上是面向未来的开放全局谋划和安排。

  四是市场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国的根本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建议》在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对市场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和安排,包括推进市场要素配置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推进结构性改革、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推进生态资源配置市场化、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等。这些市场化改革举措和要求,将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五是制度精神。强大的现代国家必须有强大的现代制度体系保障。当代中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已经确立并扎根,亟需建立和完善现代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建议》不仅明确将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强调用制度保障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保障五大发展,而且提出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目标,包括主体功能区制度、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能源安全储备制度、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等。这些制度管长远、打基础,是现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底盘和支柱。

  六是工程精神。强国进程,重在落实,需要弘扬工程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议》提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体系化、项目化、机制化、指标化的要求。在顶层设计方面,《建议》不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顶层设计,而且提出了五大发展的顶层设计。例如,在《建议》中,未来中国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发展空间结构、空间保护体系、空间调控体系、空间协调体系、现代能源体系、资源利用体系、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服务功能体系等。在体系化方面,除了上述绿色发展体系外,《建议》还提出了新型制造体系、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体系等。在项目化方面,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工业强基工程、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在指标化方面,要求增加反映“五大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等。

  七是责任精神。强国进程是国力增强与责任担当相统一的过程。《建议》彰显我们党在强国进程中对人类的责任担当、对历史的责任担当。如前所述,《建议》强调担当对世界和他国的生态责任、发展责任、治理责任。《建议》立足未来的现代化进程,着力布局塑造新的优势,包括发展优势、对外开放优势、人才体制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等,彰显了对历史、对子孙后代、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

  八是人本精神。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强国进程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过程。《建议》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第一条原则,并且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在五大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创新发展凸显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体现机会均等、绿色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生态诉求、共享发展彰显公平正义。在重大举措设计中,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彰显现代公共精神。在重大项目设计中,提出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在重大举措设计中,突出人的主体性,比如要求赋予科研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支持灵活就业、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等。这些蕴含丰厚人本精神的顶层设计、重大项目和重大举措,必将不断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凝聚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奠基第二个百年奋斗进程提供强大的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