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18)

荆州市发改委


  今年7月中旬,省委书记应勇调研荆州时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标应勇书记讲话精神和省委要求,荆州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实施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做强平台、强化保障等举措,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增长极。
加快结构调整
提升发展质效比
  “十三五”末,湖北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39.2∶51.3,而荆州为19.1∶34.0∶46.9,荆州二、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既是差距也是发展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荆州未来工作重点之一。
  一是升级传统产业。深入对接全省“51020”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布局,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贯通,推进全市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实施成长工程,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小进规企业;实施技改升级行动,推进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加速企业重组,提升企业竞争力。“十四五”末,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初步形成“四个千亿”和“两个五百亿”产业集群。
  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健康等前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
  三是壮大现代服务业。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集群式发展,培育集“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产业链。依托浩吉铁路、荆州港和荆州沙市机场,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南北物流通道和长江物流通道枢纽。围绕金融街城市新客厅,联动老城区、新城区和功能区,聚集金融服务、总部经济、高端消费、文化展览等功能,打造城市功能集聚的核心区,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和基础,建设一批电商产业园。“十四五”末,力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优化空间布局
增强产业协同性
  “勾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地图”,这是省委书记应勇对荆州加快产业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当前,我们要加快构建重点突出、整体提升、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做优城区主导产业。深入实施“一城三区、一区多园”体制改革,落实主导产业聚集功能分区,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浩吉铁路独特优势,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动荆州开发区智能家电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培育荆州高新区智慧经济、数字经济产业;大力发展纪南文旅区文化旅游产业。
  二是做强县域块状产业。以8个县域产业平台为载体,推动各县区育强做大1-2个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荆州区石油科技智能制造及服务、沙市区婴童服装、松滋市矿山机械及酒业、公安县生物医药及纸业、石首市体育用品及医药化工、监利市铝业和生物医药、洪湖市水产品加工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做大农村特色产业。主动融入省级重点农业产业链,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扶持、整合、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抢抓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建设机遇,深挖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虾稻共作”“双水双绿”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培育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产业。
加强平台建设
提升产业集聚度
  产业发展与平台建设密不可分。要聚焦多元化平台建设,全力打造立体化、多功能平台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众多平台和强大动力。
  一是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对产业平台的规划引领和分类指导,聚焦产业布局、产业定位、产城融合,加快推进荆州开发区、荆州高新区、纪南文旅区三个核心平台建设,稳步推动6个省级开发区差异化发展。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开展精准招商,通过招引“头部”企业和培育种子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探索“托管模式”“飞地经济”等园区共建模式,深入实施武汉新滩合作园建设,适时推动岳阳、监利共建合作园区。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荆州科教优势,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载体。依托长江大学等高校建设大学城,推动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湖北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提升经济外向度。大力推动港口资源整合,打造铁水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的集疏运体系。争取荆州港纳入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深入推动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建设,加快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复制创新。加快荆州综合保税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申报和建设。不断开拓外贸市场,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鼓励在荆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海外企业荆州品牌。
强化各类保障
构建产业生态圈
  围绕重大政策支持、重大项目落地、重大瓶颈破解、重大要素保障、重大改革创新等开展工作,不断做好“向上争取、内部挖潜、外部拓展”三篇文章,构建产业发展良性生态圈。
  一是做好向上争取文章。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要研究国家最新政策导向、产业方向和资金投向,尤其要围绕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工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等方面争取项目、培育项目、布局项目,推进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落地,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做好内部挖潜文章。围绕“安商、稳商、富商、亲商”,在优化企业融资、交通物流、获得水电气等方面发力,持续优化要素保障环境。优先把人才、土地、政策、资金等要素资源匹配给大项目、好项目,匹配给有潜力、有活力、有技术的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要素支撑。
  三是做好外部拓展文章。深化与周边城市产业互动互助,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省域内,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宜都、松滋区域协同发展先行区。联合宜昌、荆门打造国家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联合宜昌、恩施培育区域中医药产业集群。联合宜昌、恩施,做大文旅产业。省域外,联合岳阳共同发展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