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强化规划引领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布时间:2021-09-18)

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荆州市将坚持规划引领,以理念革新促思想破冰,精心培育市场功能,努力提升城市能级,突出强中心、强轴带、强县城,以市域发展引领县域发展、以县域发展支撑市域发展,让荆州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拳头城市”。
  一、以发掘底色特质把握“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
  将荆州放在国内大循环和中部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荆州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板、特质与潜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力、发展力、竞争力、支撑力、吸附力和辐射力。
  楚国故都,三国名城。荆州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拥有2700多年建城史。楚国八百年最辉煌的411年建都荆州,“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素有“得荆州者得天下”的美誉。
  鱼米之乡,湿地水城。荆州境内水域面积占27%,耕地面积占50%,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淡水产品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市州之首。
  区位独特,市场广阔。荆州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5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5亿人口,是潜在的重要区域消费中心。
  滨江重镇,科教大市。长江流经荆州483公里,占长江干线的1/6以上,占长江湖北段45.6%,8个县市区均依江而立。全市拥有长江大学等7所高校和13所职校,在校师生约17.5万人,是湖北省科教资源第二大市。
  二、以突破发展瓶颈找准“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识别城市发展困境。省委书记应勇指出,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同样也是荆州最大的实际。荆州发展不够主要表现在支柱产业缺乏竞争力,科教文化优势未有效发挥,商贸传统优势逐步丧失,中心城区能级不足、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城市粗放式扩张、土地产出效益偏低等。
  强化使命担当,找准城市定位和目标。全面梳理中央和省级关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涉及荆州的重大政策、重大决策,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和“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确定荆州“六大发展目标”。力争将荆州建成低碳的荆楚水乡特色公园城市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打造中部地区科创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长江中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以提升城市能级确立“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一)做优城市功能,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吸附力。规划以功能提升促进发展突围,做优区域交通功能、港口功能、平台功能、服务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中心”。建设区域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引领城市发展、服务中部地区的“CPU”。建设中部地区科创中心,以大学城为核心培育科创大走廊。建设荆楚文化旅游中心,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两湖平原消费中心,做大做强内需市场。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打通南北向过江通道瓶颈。
  (二)做强产业平台,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撑力。发挥荆州开发区、荆州高新区、纪南文旅区三大产业平台核心载体作用,着力建设工业振兴崛起主战场,奋力打造文旅产业特色品牌,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按照“一县一品”规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先导区,打造全国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围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积极争取农村用地规划、征转用改革试点。
  (三)做精城市品质,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影响力。规划着重在“美丽、舒适、特色”三方面找切入点彰显城市气质、提升城市品质。一是铺衬“美丽”的水乡公园城市底色。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区的要求,市域构建“一带八廊四片”生态保护格局,做好长江大保护“三篇文章”。中心城区坚持“一城活水,灵动荆州”目标,建设“江湖联通、水网串联”的水乡特色公园城市系统。城区外围规划郊野公园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造滨长江、环长湖、沿运河自然生态景观带。二是营造“舒适”的宜业宜居生活环境。规划突出 “中心+组团+绿环”的城市空间格局,在各片区中心高标准配置商业综合体、教育综合体、医养综合体,在各居住组团完善社区生活服务配套。老城区按照“留、拆、改、建、控”五字方针,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以大学城片区为示范,规划开放型的大校园、小街区、小社区,改造连贯的林荫道和步行、骑车绿道网络,营造步行友好、活力低碳的舒适生活环境。三是着墨“特色”的荆风楚韵游乐体验。按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的标准,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营造“游荆州古城、品荆风楚韵”特色环境。强化荆州古城文脉轴线和沙市城市中轴线设计,重点提升荆州古城、文旅区大遗址、沙市洋码头、长江沿线四大区域游览环境。荆州区加强古城保护,着力打造荆州古城文旅中心;纪南文旅区力争建设中部地区“长隆”升级版和华中“博鳌论坛”、院士小镇;沙市区突出打造多元体验的文化创意主题街区和文化消费平台。各县市全域推进长江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挖掘荆江水文化资源,联动长江沿线城市共建长江生态文化国家公园。
  (四)做大城市格局,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规划以“跨江联动”打破原有格局,拓展服务和吸附范围,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市域范围内重点谋划南北向跨江高速铁路、公路建设,打通京津冀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联系的第二大通道,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实现与武汉、宜昌、常德、岳阳上下游、左右岸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生态同保、服务同享。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宜荆荆恩”城市圈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着力培育壮大监利口子市和白螺、黄山头等口子镇。中心城区江南江北一起规划、一体发展,扩大中心城区承载力、竞争力,增强中心城区对县域的辐射带动。加快建设武松高速,形成二广、沙公、武松、沪蓉高速公路“外环”;构建由西环路、复兴大道、上海大道、省道322—荆松一级公路围合的快速路“内环”。推进江陵、公安空间连接、产业联合、民生共享,培育壮大埠河和弥市特色小城镇。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布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