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科技创新促进油料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5-14)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当前,我国农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油料作物是人民生活的食用植物油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我国油料产业既存在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与人民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也存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普遍缺乏竞争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表现在供给侧、生产端,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落后,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加快推进油料科技创新,促进油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油料领域必须抓住时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油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在内的油料作物在种植规模、覆盖农村人口就业等方面均仅次于三大粮食作物,油料也是粮食生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轮作换茬理想作物,油籽饼粕是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的优质饲料蛋白源,而且油料产品的合理消费与利用对于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减轻粮食消费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油料产业发展,关系到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六大方面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33项任务。其中,针对油料生产提出了“巩固主产区油料生产、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增加优质食用大豆生产、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等具体任务。中央还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大力提倡通过休耕轮作来维护土地生产能力,这也在生态适应性、市场需求、规模效应等方面为油菜、花生、大豆等大宗油料作物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油料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油料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油料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料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内植物油产量增长了近五倍。但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油料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进口冲击居高不下。近5年来,在全球油料生产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油籽总产呈下降趋势。近5年国内年均消费植物油3368万吨,但国产植物油产量仅维持在1100万吨左右。由于国内生产不足,油料进口不断增加,其中2015年进口大豆等油籽原料高达9057万吨,进口量居各国之首(占全球油籽贸易量的50%以上),国内油料产品自给率只有35%左右,大量进口严重冲击了国内油料生产和市场。

  二是油料产品质量不优,食品安全风险凸显。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大宗营养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脂质营养保健成分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普遍存在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市场上优质保健食用油比例低,优质品牌较为缺乏,生物毒素污染、农药残留、反式脂肪酸等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时有发生。

  三是油料生产效益偏低,国内生产增长乏力。目前国内油料作物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受进口冲击的影响,多数油料品种的市场价格较低,加上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导致生产效益持续走低,影响了农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耕地资源短缺(只有油菜可利用长江流域冬闲田,其他夏季油料作物生产增长空间有限)和气象灾害频发的影响,国内油料生产的增长严重缺乏内生动力。

  四是政策导向调控失衡,科学消费引导不足。目前,国内对油料作物生产的支持和补贴力度不足,对油料技术研发的支持也不够。油料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失衡,进口增长过快,限制了国内生产。同时,对油料产品的消费缺乏科学引导,消费者对优质油的内涵缺乏必要的认识,食用油总体消费过度,这些问题给油脂供给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油料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科技已经成为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靠科技创新。在油料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要站在全省和全国发展的高度,在参与农业重大政策创设和项目谋划上下功夫,在学科培育和结构优化上下功夫,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推进协同创新上下功夫。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油料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和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油料作物的产量水平以增加供给能力。我国主要油料作物的品种改良不断取得新进展,高产、高油、抗病和抗倒的油菜、花生、大豆品种在多地示范中表现突出。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培育适于轻简化栽培条件下的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努力使单位面积产油量提高20%以上。同时,需要通过标准化栽培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促进油料生产的绿色发展,保障油料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是推进主要油料作物高油酸化和高端品牌的创建。高端优质油料产品品牌缺乏是油料供给中的重要短板。综合国内外营养学研究进展,优质保健型食用油应具有如下四个特征:油酸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微量营养成分齐全,有毒有害风险因子少。植物油中的油酸和亚油酸是最主要的脂肪酸,二者为负相关关系,提高油酸能够提高油脂的营养和保健作用,也能延长种子、加工产品的耐储藏性能,因此高油酸是油料品质改良的重要方向。在花生中,提高油酸含量的同时还可以降低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含量。目前,油菜、花生、大豆、向日葵均有条件开展高油酸育种,并已育成一批高油酸新品种。非常有必要尽快在适宜产区推广高油酸油料品种,并据此创建优质保健型食用油品牌,拓展中高端消费市场。

  三是突破性集成创新和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油料生产的效率和效益。2016年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和湖北省农业厅在湖北黄梅组织了“油菜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示范现场会,通过利用高产适应机械化油菜品种、旱地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新型农药使用技术、无人机田间管理技术、新型化学干燥技术、联合收获技术等,在原有基础上成功提早了油菜收获、提高了收割效率、提升了菜籽质量,相关报告得到国务院和农业部领导同志的批示。近年来,各地花生等夏季油料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和集成示范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是大力推广油料产地加工技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广油菜产地化加工利用模式与经验。加强油料油脂品质和加工特性的研究,开发油料调质增香技术和装备、低残油低温压榨技术和装备、油脂清洁炼制技术、水酶法制油新工艺及全程品质控制技术,开发优质油脂和优质饼粕等产品,培育产地化加工小型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做大做强本土品牌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