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在产业链上精准“造血”扶贫

(发布时间:2016-12-24)

                                                                                                                                    蔡贤忠

  房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596户14.64万人。去年以来,我们以精准扶贫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奋力走在全省精准扶贫前列”目标,把发展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让贫困群众联结在产业链上,探索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

  一、围绕市场需求,精准发展致富产业

  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立足优势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了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

  一是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合理布局、连片开发原则,大力发展食用菌、核桃、中药材、山羊、蜜蜂、茶叶、烟叶、黄酒、蔬菜、大鲵等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劳务经济,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按照产业、区域、年度、对象、时限“五个精准”,明确每个产业的带动范围、脱贫目标,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计划到2018年,通过产业扶贫,带动2.3万户6.7万名贫困群众脱贫。

  二是着力打造核心片区。坚持把抓产业扶贫示范片区与专业示范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十大核心片区,每个乡镇培育3-5个产业示范村,每个村培育5-10个典型示范户,通过县、乡、村三级示范带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目前,全县已建成特色产业专业乡镇8个、专业村113个、特色产业园区159个。

  三是不断壮大基地规模。按照“突出特色、连片发展、一乡一业、数村一品”的思路,以推进土地流转为抓手,促进规模经营。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4万亩,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120万亩,其中,中药材、核桃、茶叶、烟叶、蔬菜面积分别达到34万亩、54万亩、13万亩、4.5万亩、14.5万亩,发展袋料食用菌3000万袋、饲养山羊83.5万只、蜜蜂3.5万箱、大鲵80万尾。

  二、拉长产业链条,精准提升产业化水平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链。

  一是培育龙头深加工。围绕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采取招商引进一批、政策支持一批、科技提升一批等措施,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4家,发展专业合作社381家、家庭农场216家、专业大户1872户。2015 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8亿元,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为1︰2.5。

  二是创建品牌闯市场。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的培育、认证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培育品牌、品牌提升价值的良性循环。目前,已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41个,房县黄酒、香菇、黑木耳等 7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武当及图”“房陵本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三是强化宣传促营销。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拍摄专题片在央视播出,不断加强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电商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与中国网库集团成功签订花菇电商合作协议,全县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企业81家,淘宝注册店铺3200多个,建立专业网站10家。

  三、创新体制机制,精准放大产业发展“红利”

  最大限度地让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开发,并在产业开发中受益,是实施产业扶贫的关键。我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扶贫方式,真正让贫困户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红利”。

  一是推广“八大”扶贫模式。以培植产业园区、农民合作社、产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把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联合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让贫困户合理分享资源开发效益。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探索了黄酒产业“统分经营”、食用菌产业“园区+”、中药材产业“三金链接”、养羊“四包”、养蜂“直通车”、能人大户和市场主体“双带”、茶叶产业“租包结合”、魔芋“投种还种”等“八大”产业扶贫模式,并把这些典型模式在全县大力复制推广。目前,通过“八大模式”已带动450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户均收入达到2.5万元。

  二是创新“六有”工作机制。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幅蓝图画到底”,按照每个产业有县级领导主抓、有专门产业办落实、有龙头企业带动、有合作组织联结、有院士工作站或大专院校支撑、有科技推广资金投入“六有”要求,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形成了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的良好工作机制。目前,全县共成立9个特色产业办公室,建立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6家企业全面开展村企共建。

  三是夯实“三大”力量支撑。坚持政策驱动,建立完善市场主体享受政府资源与承担脱贫责任挂钩机制,按照“多承担多支持、少承担少支持”原则,以脱贫人数多少和带动力大小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坚持市场带动。把每个乡镇必须有龙头企业、每个村必须组建专业合作社作为硬要求,纳入精准扶贫考核体系;公开征集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与贫困户签订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及销售订单;对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以合作社为纽带,采取发放种子、苗子、崽子、单子等“四子”方式,每户给予2000元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同时给予贴息贷款扶持,今年已为1.1万户贫困户兑现落实产业启动资金2240万元。强化干部推动。按照干部向扶贫一线集中、重心向扶贫一线倾斜、平台在扶贫一线搭建要求,坚持党政同责、县乡同责、县直单位与驻点村同责“三个同责”,落实领导包片、部门驻村、干部包户“三个全覆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四、强化政策保障,精准输送产业“血液”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没有资金保障,产业发展只能零敲碎打,产业扶贫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坚持整合涉农资金、激活金融资金、盘活存量资源“三管齐下”,多方破解资金难题,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整合涉农资金。按照“大类间统筹、大类内打通”的办法,所有涉农资金一律先进财政“大笼子”,不允许部门单独“批条子”,坚持顺向整合、逆向使用、科学调控、统筹安排原则,按精准扶贫项目“开单子”。2016年全县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20亿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的投入达到11亿元。

  二是激活金融资金。大力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县财政统筹资金2000万元,设立扶贫贷款担保金,金融机构按1︰10比例放大到2亿元,给予发展产业的贫困户3年期限10万以内的全贴息贷款支持。今年1- 6月,全县共发放扶贫贷款1.4亿元。同时整合资金500万元,建立产业保险基金,采取“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对贫困户产业保险全贴费。

  三是盘活存量资源。不断提高农村资源资产市场化程度,有效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农村资源向股权、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民转变。军店镇三溪沟村流转土地3100亩,每年租金收入240万元。兴农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500多户贫困户利用土地入股,种植药材2万多亩,每年户均分红8000元以上。■

  (作者系中共房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