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关于库区扶贫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18)

                                                                                                                                    卢 彬

  湖北是千湖之省,湖泊水库星罗密布,大小水库超过6200个,大部分分布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水库修建带来的一些限制因素,成为了我省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一名联系库区村的挂职干部,一年多来,我深度参与来凤县旧司镇小河村脱贫攻坚工作,对库区脱贫之“难”,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是难在田地不足。为了修建水库,库区百姓作出了重大牺牲,祖辈们赖以为生的大量田地被淹,“以地谋生”难以为继。以小河村为例,1957年,新峡水库落户小河村,村民人均耕地面积由2亩左右,下降到不足半亩,水库下游的部分村组甚至人均耕地不到2分。2013年,新峡水库增加水源地服务功能,小河村被列为禁止开发区,生产发展进一步受限,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216户787人,贫困率发生接近50%;到2017年,仍然留存195户672人。

  二是难在交通不畅。要想富,先修路;路不通,难致富。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是经济发展直接变量,也是我省大部分库区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交通的闭塞,不仅导致物流不畅,更造成信息闭塞、观念闭塞,使库区“穷根”深扎,脱贫致富大门紧闭。从小河村的情况可见一斑:陆路交通孱弱,部分村组雨雪天难以出行;水上交通不畅,依靠的是不规律的渡船,除了每三天举行集市时因为人流集中费用较低,其他时候过河都需要整船租赁,等待时间长、费用高,一般村民难以承受。因为交通不便,村里农产品销售价格往往低于普通收购价近30%。同时,窘迫的交通状况给村民们办事、就学、就医等日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难在精神不振。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和思想上的困顿。库区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脱贫需要实践探索,很难一蹴而成。然而,在探索过程中,干部群众也会遇到因为碰壁而意志消沉的情况。小河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贫困面貌,在招商引资、产业扶贫、政策项目争取等方面拼尽全力,但几经努力却成效微弱,久而久之,产生了畏难思想、悲观情绪,少数干部群众认为脱贫致富太难,守好水源地就好;一些干部群众对党的扶贫政策和举措满怀希冀,然而发展长期不见效令群众焦虑。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许下的庄严承诺。如今,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让那些最贫困的地区加快发展,让那些饱受贫困折磨的百姓走向致富之路,是党员干部践行庄严承诺、回应群众期盼必须承担的使命。结合小河村工作实际,我对库区扶贫工作有了一些思考,总的来讲,就是要发挥帮扶政策的作用,打通脱贫致富的“四条路”。

  一要打通从灰心气馁到斗志昂扬的精神路。打赢库区脱贫攻坚战,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奔富决心,才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是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德摆脱精神思想和发展思路上的贫困。有了精神、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树榜样,用身边的脱贫致富实例为他们鼓心气;最切实的举措,就是解近忧,落实好低保、医保、大病救助、移民直补等兜底政策让他们无后虑;最关键的支持,就是谋长远,有针对性地送政策送知识让他们长技能;最有力的扶助,就是助创业,通过技能对接岗位对接项目让他们奔小康。

  二要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双赢路。我省贫困库区与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多数扶贫开发重点库区内都包含禁止开发区域,这些库区是区域甚至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功能定位上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主要任务。库区扶贫普遍面临着消除贫困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在保护绿水青山和创造金山银山上实现双赢,是做好库区扶贫工作、推动环境保护与消除贫困内在统一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把保护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推动绿色发展深度融入扶贫工作,在科学开发、减少贫困的同时,为贫困库区留足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走出一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优化环境的新路子。加强环保扶贫制度创新,在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开展绿色GDP考评核算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提高贫困库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能。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通过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等,为库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协同增效。

  三要打通从闭塞库区到外部世界的交通路。加快贫困库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库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修好一条公路,架设一道桥梁,拉通一根网线,就可能汇聚起一股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就可能活络一片思想,盘活一路产业,激发一路生机,打开一扇扇致富大门。要下好交通建设“先手棋”,根据贫困库区自然环境、发展需求和建设难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建设标准,科学制定“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差异化支持政策,精准配置资源、精确措施扶持,全面改善库区交通环境,根本转变库区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的状况,为贫困库区走好“交通+生态旅游”“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电商快递”等致富路提供坚强支撑。要把交通基础设施的后期维护和前期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库区多处山区,由于地质地貌的原因,经常会因下雨造成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致使交通设施受损,这些地方的交通维护成本很高,要探索建立长期的保障机制,最好能设立维护基金,确保交通安全畅通。

  四要打通从普通种养到特色发展的创业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多要落实到具体的扶贫项目上,选择和安排什么样的扶贫项目,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贫困库区不少群众属于绝对贫困、最难摆脱贫困的群体,经不起折腾。不接地气、罔顾规律,“开头一哄而上,后头一拍两散”,不仅会让群众凉心泄气,更会进一步加大后期扶贫的难度。因此,在扶贫项目选择上,必须精之又精、慎之又慎,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要紧密结合库区实际,挖掘资源优势,谋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通过特色产业这一纽带和载体,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经营,不断放大扶贫项目的带动效用。要建立健全扶贫项目长效服务机制,在金融服务、技术人才支持、市场销售、风险规避等方面主动介入,不断完善扶贫项目支撑保障体系,努力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效益。■

  (作者系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处长,现挂职恩施州来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本栏目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