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抓住产业扶贫关键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发布时间:2019-06-20)

中共巴东县委 巴东县人民政府

      巴东县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南北纵距129公里,海拔高差2938米,共有118个贫困村、57359户181959名贫困人口,其中深度贫困村22个,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6.5%,是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富裕巴东”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把产业开发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努力促进贫困群众脱贫与深度贫困区域协同发展。近几年来,全县产业发展突出功能定位、实施片区开发,推行多元合作、拧紧产业链条,注重综合配套、夯实发展基础,凸显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支撑作用。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实现87个贫困村出列、13.5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9.1%降至1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24元。2018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20.86亿元,其中农业特色产业带动56672户贫困户发展33.73万亩,带动贫困人口的比率为98.8%。建成A级景区6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3个,带动1.15万贫困人口脱贫。
  规划引领:突出功能定位,实施片区开发
  巴东地处北纬30°线,自然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属长江、清江库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县委、县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标全省、全州产业发展规划,对农村特色产业实行功能定位,实施片区开发。
  区域布局,彰显地域特色。依据县域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将惠及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划分为4大片区。柑橘片区:在东瀼口、官渡口、沿渡河等低山地区,巩固发展椪柑、脐橙、纽荷尔、雪里红等。茶叶片区:在溪丘湾、茶店子、金果坪等二高山地区,新建改造单丛茶、白茶、红茶、海棠茶等茶产业基地。药材片区:在绿葱坡、野三关、水布垭等高山地区,重点发展道地药材。农旅片区:在沿渡河、信陵、大支坪、清太坪、绿葱坡等地区,分别借助神农溪、长江巫峡风景区、四渡河玻璃栈道、清江画廊风景区、森林花海、高山滑雪场等开发机遇,兴办休闲农业观光园、特色水果采摘园、传统小吃农家乐和特色乡镇。
  集中连片,凸显规模效应。到2018年底,全县实施柑橘品种改良5000亩、管护10万亩,开展晚熟品种栽培试验1000亩,全年累计发展柑橘10.6万亩,同比增长19.9%,续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生产基地,“巴东椪柑”获湖北省著名商标。全年新建茶叶基地5.505万亩,其中绿茶3万亩、白茶1.005万亩、单枞1.5万亩,改变了全县绿茶一枝独秀的现状,全县茶叶面积已达12.405万亩,茶叶产量3139吨,引进福建正山堂、浙江安吉白茶、湖北九端茶业等知名茶企,成功注册“巴东郡贡茶”地理商标,跻身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药材基地面积达24万亩,同比增长17.4%,成功举办恩施(巴东)中医药产业大会,与中南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达成药材产业合作协议。
  长短结合,稳定脱贫门路。围绕全县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乡镇主要培育2至3个特色产业,村(社区)着重发展1个优势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到村到户“五个一”,实现一村一个种植(养殖)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集体经营公司、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户一个长期增收项目和两个短期增收项目。官渡口镇西溪坝村种植葡萄,打造集采摘、观光、游乐于一体的葡萄风情园,葡萄采摘园面积达到560亩。
  利益联结:推行多元合作,拧紧产业链条
  在大力培植经营主体的同时,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实行多元合作,破除产业发展界限,着力建立稳定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贫困户收“租金”,土地集约开发。针对农村因重病重残、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的状况,各乡镇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身农业产业经营,利用农民闲置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集约开发。官渡口镇引进12个外地客商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主体+贫困户+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1879户农户(其中贫困户921户)托管土地10320亩。恩施吉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大支坪镇兴建药业基地,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租赁土地1130亩,带动7个村156户贫困户增收。
  贫困户放“股金”,持股参与经营。贫困户以土地、山林、房产、资金等方式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股分红,贫困户既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又能够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以畜禽养殖、农产品种植、中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巴东县将军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方式参与生产经营,带动46户贫困户栽植翠冠、园黄等梨树新品180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贫困户取“薪金”,实体吸纳就业。引进引导经营主体进驻重点贫困村、易迁安置点,在村里开办“扶贫车间”,提供生产岗位,吸纳土地流转或留守在家的贫困户常年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建成红花岭3万方扶贫厂房,引进武汉剑峰实业有限公司(无纺布生产及其加工企业)、铭金工贸、福建省正山堂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维洁纸业、金意塑料、硒海堂茶叶企业,可吸纳1000人就近务工就业,已吸纳贫困人口8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至3000元不等。
  政策支持:注重综合配套,夯实发展基础
  注重综合施策,在《精准扶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实施意见》的总框架下,相应推出有关产业奖补、信贷支持、品牌培育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性措施,奠定产业扶贫的坚实基础。
  改善条件。实施重点贫困村土地整治4万亩,结合乡村旅游开发、产业发展全面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全面整治“山水林田路”,建成了荷花庄园、野花谷度假村、牛洞坪采风基地等精品工程。启动4个地方投资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实施旱改水项目900余亩。
  奖补激励。出台《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经营主体以及自主发展主导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奖补,产业奖补范围包括茶叶、柑橘、中药材、核桃等,以及农产品加工、土地流转、农业政策性保险等。仅2018年度,县级财政就兑现各类奖补资金2302万元。
  信贷支持。出台《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主要采取股权收益、信贷收益扶持方式。一是股权收益方式:从2018年起,县级财政设立产业扶贫基金8000万元,投资到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产业经营主体,享受所持股本金6%的年固定分红。2020年以前,股权收益按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2∶8的比例分配。二是信贷收益方式,建立风险补偿基金6000万元,为扶持对象提供融资担保,主要有小额信贷、产业扶贫信贷、分贷合用3种模式。2015年以来,累计为贫困户发放贷款9343笔5.74亿元,为经营主体提供贷款806笔1.91亿元,累计按基准利率贴息555.8万元。
  品牌培育。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配套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富硒茶海棠种植技术规程》《富硒巴东大蒜种植技术规程》成为恩施州地方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累计成功申报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1个。聚力打造“巴东郡贡茶”“巴东独活”“巴东玄参”等具有巴东特色、省内影响力强、全国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