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强化四种思维 做强扶贫产业

(发布时间:2019-09-26)

何运平

  抓好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随州市曾都区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四种思维,做强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2018年底,全区累计6872户、20274人摆脱贫困,13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2.24%。
  一、强化精准思维,找准产业定位
  坚持特色化引领、多元化融合、优质化打造,因地制宜,着力提升产业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一是精准制定规划。聚焦主导产业模式单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科学制定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区、镇、村分别细化年度方案,将产业明确到村、项目精准到户、工作落实到人。实施“1115”产业扶贫计划,即每个村有1项以上主导产业,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有1项以上致富产业、享受1项以上扶持政策,确保每户每年依靠产业增收5000元以上。
  二是精准谋划项目。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讲求实效,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形成以食用菌、大棚蔬菜、稻虾共养、艾叶、采摘观光等五大板块为基础,以生态黑猪养殖、光伏发电、银杏种植等“黑银黄”三色产业为特色,以其他零星产业为补充的“5+3+N”扶贫产业发展布局,确保推广的产业既有“短平快”项目,又有能形成规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项目。
  三是精准落地实施。建立脱贫攻坚“每月调度、重点工作会商、领导调研督办、重大问题专报、责任落实约谈”五大机制,以硬作风、硬举措打好攻坚战。今年以来,全区已组织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调度会3次,区领导奔赴一线调研督办产业扶贫工作42次,研究解决问题52项,促进6500多名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增收。
  二、强化融合思维,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着力做好扩链、提质、增收文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农农融合壮规模。聚焦传统农业板块,发动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与贫困户抱团发展,走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之路。全区参与脱贫攻坚的各类合作社达173家,带动贫困户3100余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让贫困户尝到甜头、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二是农工融合扩链条。农产品加工是曾都区支柱产业之一。依托这一优势,我们以“百企帮百村”活动为引领,发动辖区内规模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鼓励企业把部分工序放到农村,引进28家企业在农村设点办厂或建立原材料基地,将贫困户捆在产业链上,让他们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
  三是农旅融合促升级。曾都是中国古银杏之乡,境内千年银杏谷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古银杏群落之一,2018年荣膺《魅力中国城》魅力生态旅游景区。我们着力探索“景区带村镇,产业助脱贫”模式,将银杏产业、银杏旅游、银杏扶贫深度融合,引导周边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实现增收致富。目前,银杏谷景区共吸纳300余名贫困群众务工,带动贫困户种植银杏采叶园2400余亩,发展特色民宿12家,实现景区发展红利全域共享。
  四是农商融合闯新路。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动电商进村入户,打造扶贫产业发展新引擎。目前,全区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网点66个,物流配送覆盖所有行政村。鼓励博裕生态、味万金等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优势,与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产业对接,探索网红直播、订单销售等新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双线营销,精准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
  三、强化市场思维,提升带富效能
  扶贫产业有没有生命力,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我区坚持以市场思维推进扶贫开发,努力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让他们参与市场分工、分享市场红利,变简单扶持到户为效益到户。
  一是全链条吸纳。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共创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让贫困户广泛参与到“投资—生产—供销”全产业链条中来,实现流转土地得租金、资产入股得股金、劳动务工得薪金。洛阳镇邱畈村大力推广“股份合作”模式,通过打捆各项扶贫资金注入村级香菇合作社,贫困户既能享受固定分红和赢利分红,又能通过合作社的资金、技术帮扶自主发展;博裕生态黑猪大力推广“订单生产”模式,创新“借母还犊”利益联结方式,让贫困群众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府河镇大力推广“定点务工”模式,建立生产“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据统计,全区贫困户人均获得股金分红、从事种养殖业、就近务工收入分别占生产性收入的10%、42%和36%。
  二是多层次覆盖。坚持长短结合、多重兜底,为贫困户脱贫建立“三重防护网”。即以自主发展为主,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或者就业获得收益;以集体带动保收,通过集体经济分红,保障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差异化获得收益;以光伏二次兜底,在集体收益分配的基础上,对未纳入低保但又生活困难的贫困户,实行光伏收益分配兜底,确保所有贫困群体稳定增收。目前,全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含就业)覆盖率达100%,其中40%的贫困户发展了一种以上扶贫产业。
  三是滴灌式培育。构建精准到村到户的支农育农体系,把服务送到终端。实施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程,设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累计贷款近亿元,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业活水。通过“扶贫云平台”、微信和QQ群等途径,及时精准推送惠农政策、价格行情、市场信息,为农户产业发展精准导航。不定期组织人社、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专业人才入户服务指导,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农技服务全覆盖。
  四、强化系统思维,凝聚攻坚合力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把产业扶贫与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扭在一起抓,全方位、各领域、多维度同向发力,形成强大合力。
  一是提升党建引领力。把抓党建与促脱贫有机统一起来,深入实施以“提升政治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健全管理服务机制、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双提双健”工程,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积极性,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全面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职党员“依岗亮责”,对政策宣传、公益服务等情况进行积分制管理,让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提升改革推动力。抢抓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机遇,在全省率先开展“以明晰农村产权关系,激活农村产权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500多户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或以土地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动迁湾腾地、拆除废弃房屋,开发补充耕地指标。组建乡村振兴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先后承接各类财政整合资金2.6亿元用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三是提升人才支撑力。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深入推进“三乡工程”,通过政策上倾斜、技术上指导、资金上扶持,引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鼓励各路人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大展身手。全区先后选聘30多名行政干部、土专家、企业家担任村书记或“第一书记”,着力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选树一批产业发展先进典型,为贫困群众送上精神套餐,拔除思想穷根,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中共随州市曾都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