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让每一朵彩云都飞扬

(发布时间:2019-12-13)


  ——云南用党建创新引领脱贫攻坚经验探访
  本刊记者 周红一
  云南,是一个集边彊、少数民族、高原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广,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云南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有哪些创新做法?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金秋十月,我们随着全国党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采访团深入云南12个市州实地采访,聆听了一曲曲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别样旋律,启悟良多……
  尽锐出战结对帮扶成为脱贫攻坚的“宾弄赛嗨”
  在云南德宏州瑞丽市,身着一席蓝色傣族长裙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也美告诉我们,她每年结对帮扶2名贫困户。目前,全省有60多万名各级干部和她一样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
  当采访组跨进普洱市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景信一组的寨门时,村组活动场所上“宾弄赛嗨”四个鲜艳大字便映入人们的眼帘。
  “宾弄赛嗨”系孟连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特指长期以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结交成“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是孟连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典范。
  近年来,村党总支坚持以“凝心聚力固根基、‘宾弄赛嗨’促振兴”的党建思路,完善“宾弄赛嗨”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四项机制,带领各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致富奔小康,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宾弄赛嗨’”促进民族团结,引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子。
  勐马镇勐马村小寨组傣族组长波岩嫩家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家里耕牛多,但劳动力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10年开始,他便把自家的8头牛送到本村贺莫小组的拉祜族“宾弄赛嗨”扎体家帮助饲养,生了牛崽两家人进行分配。6年来,扎体家靠养牛分成,滚动发展,至今已获利3万余元。目前,波岩嫩寄养在扎体家的牛还有10余头。
  在孟连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中,随处可见这种各民族间朴素的生产互帮现象,这种“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为各民族铺就了共同脱贫致富之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孟连县贫困发生率已从2014年的31%降至2018年的1.32%。
  在云南,有个特殊的表达叫“直过民族”。当地世居的拉祜族等9个民族是由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被称为“直过民族”。
  被人们称为“网红二妹”的拉祜姑娘就是“直过民族”人。为了生计,二妹初中毕业后,就到外地打工,因为学历低、没技术、讲不好普通话,境遇艰难。2015年,她爸爸得了重病,妈妈精神失常,二妹只有回到家,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爸妈。生活的窘迫,让她常常躲在被子里哭。
  转折来源于脱贫攻坚,变化得益于村里开展的党员“一带一”结对帮扶。
  二妹所在的村寨共有农户46户177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开始,村里先后建立“拉巴科云岭牛繁育基地”“富母乃中华蜂繁育基地”等扶贫项目,采取“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成立“扶贫车间”,将已脱贫的7名党员与1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建立党员“一带一”帮扶机制。
  村党总支书记岩上与二妹结为“一带一”,并把她推荐到村里的中华蜂养殖场里务工。如今的二妹,不仅掌握了生产技能,有了稳定的收入,更被当选为脱贫工作委员会的宣传委员。看着村寨的变化,感受着党的温暖和组织的力量,二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启示一:近年来,云南着力强化直接帮扶力量,累计派出2.2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派出11万名干部驻村帮扶。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云南坚持把党的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把党的力量汇集到脱贫攻坚最前沿,通过“各级领导带头垂范、干部职工全面参战、驻村扶贫队员一线攻坚”方式,淬炼干群“宾弄赛嗨”战斗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撑。
  后进整顿让基层支部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位于云南牟定县东北部的碗厂村,曾经在戌街8个村委会中以干旱、闭塞和贫困著称。全村7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602户256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463人。
  2008年,高中毕业当过教师、记者的金之杨回村当选为第三届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
  “当家人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勇气和胆识,是碗厂村长期贫困的根源。”上任不久的金之杨咬住了问题的症结。围绕党总支凝聚力、战斗力弱的问题,公开、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的挑选,调整淘汰总支委员4名,将11名小组长和5名支部书记进行了改选,在要求干部严以律已的同时鼓励党员群众监督举报。先后组织10批100余人次赴元谋、通海、祥云等地实地考察,在党员中培育出种植科技示范户16户、养殖科技示范户14户。采取“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党总支领办了海源专业合作社。2018年底,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6万元。先后被评为县级“创先争优”示范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金之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村官。
  如今的云岭大地,越来越多的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文山州西畴县蚌谷乡龙正村曾经是有名的后进村,村里交通状况较差、信息闭塞、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为如期实现脱贫,村干部决定依托较好的土壤、气候资源发展巴西菇产业。
  为打消村民的疑虑,村委会副主任刘应考带领村里部分党员先示范种植,当年见效益。“每个大棚有4万多元收入,扣除成本还剩2万多元。”看到试种的村干部和党员赚到钱,村民纷纷请求加入巴西菇种植行列,短短几年间,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李书记办事我们放心”……这是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清坪村村民对该村党总支书记李家寿的评价。
  近年来,李家寿通过四处考察,邀请专家反复论证,因地制宜带领村民种植小荚豌豆并形成产业,成为剑川县发展扶贫产业的成功典型,有效带动了12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村里家家户户盖起新楼房。
  启示二:支部有力量,乡村新希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南始终把建强农村基层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任务来抓,省委连续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基层党建提升年”“基层党建巩固年”“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大力培养农村“领头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筑牢了脱贫攻坚的一线堡垒。
  旅游开发产业发展让云南脱贫攻坚有了新的网红名片
  10月15日下午,细雨初霁。
  拥有天然连片的银杏林1万余亩、4万余株的“中国最美银杏村落”——腾冲市固东镇江东社区银杏村成为网红“打卡地”。在那叶如黄花花满枝,风吹花飘飘黄金的银杏树下,村民们高兴地支起小货摊,架起小铁锅向慕名而来的游客吆喝起自家生产的银杏果银杏酥和其它农产品……
  “一片银杏叶,带活一个村”,银杏村成为云南众多靠产业开发旅游发展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曾经的江东社区,因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资源优势长期得不到利用发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被称为“路尾巴、电尾巴、水尾巴”。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当地甚至流传着“养女嫁入江东村,不如推下天生江”的说法。
  “2008年村里开始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我作为一名党员,带头改造自家小院开办农家乐,建农家乐回廊和大门政府分别补助了3000元和6000元,4个床位补助2万元,丈夫不用再四处奔波打工,靠着农家乐每年有7万余元收入。”江东社区党员杨祝英告诉我们。在支部号召党员引领下,群众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民居旅馆、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业。农家乐户数从最初的8户发展到100余户,民居旅馆床位从20个增加至1000余个。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江东社区由‘空壳村’变成了‘富裕村’,村干部说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跟了。”江东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安中说。
  澜沧江边的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一个拉祜族村寨。过去,老达保村的群众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也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
  201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集体共同所有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将全村108户群众都吸收为公司成员,全部入股,参与到《快乐的拉祜》“实景”舞台演出。公司已接待游客11.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9.6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40万元以上,“空壳村”变成了远近知名的富裕村。
  拿起锄头种田,放下锄头唱歌。
  村民把拉祜歌曲唱上央视舞台、唱进国家大剧院,甚至漂洋过海唱到了国外。
  采访中,我们看到云南各级党组织不仅念着最美乡村的“旅游经”,而且还大打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的“致富牌”。
  20多年来,普洱市思茅区云仙彝族乡骂木村的主要产业是1.5万余棵芒果树。由于种植年代久,芒果树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经济价值不高。为帮助村里转变产业发展思路,驻村工作队带领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和产业发展经验,成功嫁接景东晚熟芒果9570棵319亩、芒果新苗定植13041棵593.5亩后,开始在全村推进项目实施。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在村里推广种植露天蔬菜、扶持畜禽养殖大户。通过产业扶贫发展,当地实现了人均1亩芒果,投产后人均增收1573元;户均1亩蔬菜,人均可增收560元,走出了一条长短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路子。
  “羊肚菌、中草药材、花卉种植;山羊、生态土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0多种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让怒江州做足了“特色”文章。每个村成立1-2个农民合作社,通过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怒江州产业扶贫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怒江州地处群山之中,交通成本高,如果不做好特色文章,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了。”
  启示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近年来,云南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基层党建引领、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群众致富”的重任,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发展的深度融合,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探索“党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党建+生态旅游+脱贫攻坚”“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协会+贫困户”等多种各具特色的“党支部+”扶贫模式,努力闯出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使云南脱贫攻坚后劲更足
  脱贫攻坚,离不开广大党员的思想武装。
  为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云南以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为重点,从2017年底开始在全省广泛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集中培训工作。
  2019年5月10日至12日,保山学院在杨善洲干部学院举办了2019年第一期“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培训班,31名学员纷纷表示深刻理解了支撑着杨善洲老书记一生无怨无悔付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决心以杨善洲老书记为榜样,提高党性修养,勇于担当,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为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党组织还积极挑选出一批政治素质好、熟悉基层工作、善于用群众语言授课、有较强致富带富能力的党员担任讲师,让“土专家”“田秀才”也走上讲台,使培训更有“温度”。
  “西蓝花的叶子变成啥样就是缺水”“豌豆幼苗要怎么施肥”,在姚安县光禄镇光禄社区的教育实训基地,参加“万名党员进党校”的学员纷纷提出疑问,镇蔬菜产业协会会长李俊就一个个问题耐心解答。
  蔬菜是光禄镇的支柱产业,至今李俊讲了6场。有不少党员开始尝试种植蔬菜,一些党员也从李俊的讲授中,了解到种植技巧、市场变动、销售趋势等一系列信息。
  在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中,德宏州充分考虑到农村老党员接受能力偏弱的实际,用傣文、佤文、景颇文、傈僳文翻译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免费发放给党员群众学习,并组建民族“五用”宣讲团,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用民族语言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民族语言教唱红色歌曲,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启示四:一年多来,云南切实推进“万名党员进党校”工作的开展。全省按照有领导机构、有场地设施、有授课教师、有培训范围、有培训内容、有制度保障的“六有”目标,全面加强乡镇(街道)党校建设,并把乡镇(街道)党校作为“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的主阵地,注重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围绕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贴近基层党员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同时,着力建好省、州、县三级师资库,采用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努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扎根云岭大地,让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后劲更足,也让每朵彩云都飞扬起来。■
  责任编辑:晓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