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因人施策兴产业 易迁对象能致富

(发布时间:2019-12-19)

张 涛


  郧西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7092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7%,是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在全力“建好房子、配好设施”的基础上,我县把易迁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作为易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保障来抓,针对易迁对象家庭状况、文化素质、就业技能等实际,因人因户引导他们参与产业发展,精准施策帮助他们实现增收,基本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局面。10月14日,郧西受邀参加国家发改委举办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并作圆桌讨论发言。
  针对弱劳力易迁对象,大力发展兜底型产业。部分易迁对象患有慢性病、身有残疾等,劳动能力较弱、身体素质较差,我们按照“依需设岗、因人定岗、以岗定酬”的原则,大力发展“兜底型”产业,利用产业收入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确保这部分易迁对象有“兜底型”收入。如,抢抓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机遇,利用境内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采取“单建、多村联建”等方式建设光伏扶贫项目170个、总装机容量158.45兆瓦,全县286个村每村仅此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而这部分集体收入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弱劳力”增收问题。为此,我们出台《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及运维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60%收益用于设置公益岗位,定向开发光伏电站维护、安置点楼栋管理、环卫保洁等公益岗位4000多个,帮助易迁对象中“弱劳力”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稳定收入。三官洞林区祖师殿村扶贫安置点王秀国患有冠心病,村里就发挥他“知书达理、能书会道”的特点,让其担任楼长,负责楼栋卫生、矛盾调解、消防安全、邻里互助等工作,“有事干了,自己不是闲人了,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好多了!”老王逢人都夸党的政策好。
  针对半劳力易迁对象,大力发展技能型产业。有部分劳动能力,但自身缺乏创收技能、尚无创业意愿的这部分易迁对象,我们按照“精准定位、按需培训、分类就业”的思路,整合“技能就业培训”“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资源,通过“造血式”技能培训,让这类易迁对象搭上“脱贫快车”。一方面,按照市场需求和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郧西在外成功人士到易迁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作坊),先后建成铁扫帚、竹藤编、织女绣、钓鱼钩、制鞋、电子元器件组装等扶贫车间(作坊)437个,有5700多户这样的“半劳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如,观音镇黄土梁村易迁对象汪令升行动不便,通过1个月技术培训后在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从事扫帚制作工作,年收入可达2万元。再如,香口乡李师关村易迁对象李英,留守在家照顾小孩上学,没有稳定收入。2018年返乡人士在当地投资建设制鞋扶贫车间,并聘请专人接送进厂职工子女上学,一大批像李英这样的留守妇女到鞋厂务工后既照顾了家庭,又学习了技术,月收入稳定在1800元以上。又如,上津镇返乡人士陈群回乡创办鱼钩加工扶贫车间,鱼钩加工技术简单易学,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吸引了很多安置点留守人员参与。上津镇伍峪坪村贫困户胡章娇,常年在本村鱼钩扶贫车间从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年收入3万多元,目前当地有200多户这样的易迁对象从事鱼钩加工。另一方面,对有外出就业意向的劳动力,加强与广东、北京、武汉、西安、天津等地劳务协作,做到精准对接,定向输出,累计帮助1.9万名受过家政服务、烹饪、建筑工程等技能培训的“半劳力”实现转移就业,就业稳定率达80%以上,年人均收入3万元左右。如,关防乡易迁户曹德梅,2016年经过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后,应聘到深圳从事家政服务,月均纯收入5000元。
  针对全劳力易迁对象,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针对身体素质较好、头脑灵活、有一定创业意愿的“全劳力”易迁对象,我们通过技术服务、创业指导、金融扶持等方式,支持他们自主创业致富,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如,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安置点实际,引导这类易迁对象发展中药材、苗木、油牡丹、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20余万亩。特别是扶持他们在全县190个行政村242个安置点建设香菇大棚70万平方米,发展香菇3000万棒,实现产值6亿元,有7000多户这类易迁对象依托香菇产业实现脱贫。再如,我们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体验、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让这类易迁对象享受乡村休闲旅游“红利”。城关镇天河坪社区易迁对象贾先云,依托牧羊山庄景点,创办“贾家坊羊肉汤”农家乐,年营业额达4万元,不仅自身脱贫致富,还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带动2户贫困户供应食材,年增收1万余元。另外,我们探索实施“优势产业+媒体推广+全民参与”的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电商直播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易迁对象足不出户即可销售优质农特产品。涧池乡金龙山村易迁对象汪世林,大学毕业后无固定工作,2017年底在同村电商成功人士带领下加入电商直播团队做销售,目前月收入8000元以上。■
  (作者系中共郧西县委书记)
  本栏目编辑:姜晓晓
  相关链接
  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这条路径,让搬迁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才是最终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因地制宜切实加大对已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扎实做好后续扶持工作,是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任务。
  一是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建立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让搬迁群众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生活,最主要取决于安置地提供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因此,加快建设大型安置点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和机构,是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只有全面建设或改善集中安置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才能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二是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建立文化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稳得住”。“稳得住”不仅仅是要满足搬迁群众物质上的需求,更要从精神上和文化上提供空间和舞台。精神文化满足是搬迁群众和谐交融和团结友爱的有效途径,让“文化进社区”,群众可以享受到多彩的“精神体验”,以此促进新农村的凝聚力和美誉度;对搬迁群众的传统民间文化和技艺加以传承和发扬;引导搬迁群众依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为搬迁群众的新家营造“故土感”,还能开发出更多新产业和致富之路,有效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
  三是落实产业帮扶,建立产业发展体系,让搬迁群众“能致富”。“能致富”最重要是靠产业的发展。立足各安置区资源禀赋优势,因户因人施策,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种植业、农牧业或其他产业,从而扩大创业就业的范围,让搬迁群众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闯出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道路。
  (摘自2019 年11 月11 日《农村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