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湖北高质量脱贫及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0-01-23)

谭安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工作有力有效,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高质量脱贫是脱真贫、真脱贫,是精准脱贫、稳定脱贫、不返贫,是建立起脱贫长效机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高质量脱贫及其监测
  (一)高质量脱贫的内涵。高质量脱贫,是通过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完善基础设施、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等方式,消除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和绝对贫困,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而跳出“贫困陷阱”。实现高质量脱贫,要让贫困人口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不断增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面对逆境的勇气,有不断完善的社会扶贫机制抵御各类风险冲击。
  (二)落实摘帽标准,严把贫困退出关。防止脱贫工作松劲懈怠,须严把贫困退出关。保持摘帽退出贫困区域党政负责干部、责任体系、工作体系等的稳定,摘帽不摘责任;继续执行脱贫主要政策,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扶上马送一程,摘帽不摘帮扶;脱贫后“回头看”,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摘帽不摘监管。
  (三)利用智慧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开展监测与服务。智慧平台主要包括贫困动态监测和热线服务。贫困动态监测,主要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覆盖城乡低收入群体动态信息库和因病因灾致贫动态机制,实时监测,动态预警,贫困情况及时纳入,实现高质量精准识别。热线服务,主要是政策业务咨询。实时掌握贫困人口需求诉求,整合社会资源,做到有求必应,有困必解,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政策知晓率和贫困群众满意度。通过服务,深度掌握脱贫真实情况。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并实时更新数据和脱贫进展情况,掌握脱贫人口底数。拓展扶贫数据系统服务功能,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对脱贫人口、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实施跟踪和实时监测,第一时间发现返贫现象和新的致贫因素,及时将新致贫对象纳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同时,坚持常态化暗访、常态化约谈,确保政策举措精准落实和高质量脱贫。
  二、脱贫质量低的表现及原因
  (一)脱贫质量低的表现。一是受制于客观因素,灾病困扰严重。部分贫困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灾害频发;有的贫困地区或家庭,因各种原因出现大病和流行病。本来脱贫就较为脆弱,很容易出现“一旦灾病,快速返贫”现象。二是产业发展薄弱,能力提升不够。个别地方不注重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和实用专业技术培训,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有的贫困人口习惯了有人帮扶的生活,懒于接受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存在“依赖”思想。
  (二)导致脱贫质量低的原因。一是脱贫成果巩固成本高。少数地方和人口,历史欠债多,贫困程度深,贫困户脱贫越线的成本较高。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贫困群众的住房、医疗、健康水平、教育、饮水、产业发展等保障水平提升难度大。加上市场复杂,产业发展不易,贫困户自身因灾病等原因,脱贫户返贫的风险依然较大,要确保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后期巩固脱贫成果的投入仍然较大。二是产业发展难度大。有的深度贫困地区因“老、边、山、穷”的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和适宜规模种植的耕地面积小,农业产业生产经营规模小,“靠天吃饭”现象突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乏力,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偏低,盈利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品品牌化建设滞后。资金保障、人才支撑、土地供给等发展要素匮乏,特别是人才缺口尤为明显。同时受制于当前的区位限制、交通制约,招商引资难度大。
  三、高质量脱贫的路径
  (一)产业扶贫与人力资本开发相结合。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是将提升“造血能力”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激励贫困户积极参加培训,将其与扶贫考核和物质帮扶挂钩。推动贫困地区培训机构与发达地区的职教机构及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收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解决好培训技能与就业创业实践不衔接、经营活动与市场不衔接、资金扶持滞后等问题。同时,通过强化自尊自强以及抗挫折的心理教育,提升新脱贫者的社会尊严,激励起他们心理脱贫的自信,实现精神脱贫。二是引导贫困地区发展多元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盘活农户资产,增加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大力推进农险扶贫,探索推广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破解农户和村集体企业贷款难问题。审慎选择具有致富前景的扶贫产业,引导和规范农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人口产业发展的成果和效益。
  (二)构建大病救助机制,继续做好防贫保。因病返贫是高质量脱贫的难点。一方面,加强贫困地区村、镇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政府出资购买医疗服务,动员医疗工作者组建医疗救助队伍,选派医科大学生充实农村医疗人才队伍;建构农村疾病防控体系,强化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防止小病拖成大病。另一方面,把部分慢性疾病列入医保,提高支付标准和报销比率。同时,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大病筹资机制,引入商业医疗保险,对贫困者因慢性病住院不能报销的部分,由商业保险按比例支付,以减轻病人及家庭负担;设立医疗救助资金储备库,用于贫困者重大疾病、伤残治疗。推广防贫保,用保险的方法防贫堵贫,控制贫困增量,消除因病、因灾而致贫、返贫现象。
  (三)破除“福利依赖”思想的制约。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贫困人口的年龄和劳动能力等实际情况,构建贫困户分级评价标准,完善扶贫资源分配制度,转变贫困户“全有”、临界贫困户“全无”的扶贫资源分配模式,使扶贫资源的惠及程度与贫困程度成正比,避免产生“福利依赖”,杜绝不劳而获、以穷为荣现象。同时,将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与文化、教育等“软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高质量脱贫和乡村振兴联动,树立劳动脱贫、劳动致富的风尚。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 近年来,全省各地扎实推进各项帮扶举措,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图为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卧龙岗社区采取“生态搬迁+光伏产业+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吴兴令 姬廷顺 摄)